文字 張曼娟 ╱插畫 蔡豫寧
我從市場攤販前走過,看見一個牌子寫著:「埔里日晒香菇」,攤子上的每個香菇都黑到發亮,老闆拿起一顆香菇用力砸下,發出「噹」一聲,鏗鏘有力。「沒有香菇像我們晒到這麼乾的喔,放十年都不會發霉,不會壞掉喔。」我想到小學堂廚房裡恰好沒有從埔里帶回來的香菇了,於是,稍微猶豫之後,我還是買了一包。
帶回廚房後,交給二廚小白,請她清洗之後泡水。「差不多泡個十分鐘就發了,香菇水不要倒掉喔。」過了一會兒,小白仍盯著泡水的香菇看。「怎麼啦?」我問。小白歪著頭,在找最恰當的措辭:「今天的香菇,感覺很特別,跟以前的不一樣。」「可能是因為,晒得特別乾?」我望了一眼,水中的香菇依然硬挺烏亮,泡著它的水也完全沒有變色,清澈依舊。
雖然花了一個多小時浸泡香菇,它卻一身正氣,絲毫沒有軟化。把香菇雞湯端上桌的時候,吃午餐的夥伴很快就發現,湯裡的雞是美味的,至於香菇,只是裝飾品。「怎麼會這樣?」眾人議論紛紛,泡了一小時又煮了一小時卻煮不軟的香菇,難道是假的?「不管是真是假,只要泡不發的,都不是好東西。」我忿然的下了這個結論。拎著剛買的香菇去找老闆,他的攤位早空了,爾後也再沒出現過。我有種終日打雁,卻被雁啄了眼的懊惱。
在各種發物食材中,香菇是我最熟悉的了。小時候母親的香港朋友來我家,便會帶一包花菇當伴手禮,花菇肥厚,很有口感,需要料理時,母親會很慎重的取出兩、三朵,前一晚就先泡上,第二天已經軟了。自從我自己料理之後,愛上的是埔里香菇,香氣濃郁,只要料理前稍微浸泡一下,就很容易軟化了。像一個深明事理,易於說服的朋友,真是討人喜歡。
香港的朋友還為我們帶來干貝,年節時母親便會特別料理干貝蘿蔔球。我喜歡簡單易於操作的干貝竹笙雞湯。招待朋友在家裡吃飯,買一隻小土雞放入土鍋中,再將前一晚用米酒浸泡的干貝取出。原本樂扣盒內還很寬鬆,經過一晚,干貝顏色變淺,體積變大許多,將盒子給充滿了。這種一泡即發的,就是我心中的好東西。 母親健康時還喜歡做烏參蹄筋醬燒大黃瓜,烏參與蹄筋也是要泡的,我總是一直去查看,發了沒有?有沒有長大?母親對我說:「泡著總是會發的,要有耐心,慢慢等。」想來母親等了那麼久,我才從爛泥小孩摶成人形。
作者 張曼娟
中文博士與文學作家,悠遊於古典與現代之間。近年以中年三部曲,開創中年書寫新座標。喜歡旅行、料理、觀察、發呆。最新飲食散文《多謝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