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我吃故我在】遇水則發,尚好之物

我從市場攤販前走過,看見一個牌子寫著:「埔里日晒香菇」,攤子上的每個香菇都黑到發亮,老闆拿起一顆香菇用力砸下,發出「噹」一聲,鏗鏘有力。「沒有香菇像我們晒到這麼乾的喔,放十年都不會發霉,不會壞掉喔。」我想到小學堂廚房裡恰好沒有從埔里帶回來的香菇了,於是,稍微猶豫之後,我還是買了一包。

鄉間小路
【我吃故我在】為愛「豆」留

小學堂夏令營在炎熱的七月登場,為了讓工作夥伴們更有鬥志,我堅持在課餘時間為大家烹煮午餐,而今年最大的挑戰是,有一位夥伴是吃蛋奶素的,不吃蔥蒜。不管是料理葷素菜餚,薑、蔥、蒜都是我隨手入鍋的必需品,突然之間,像是個被束縛住手腳的舞者,無法施展。同時也升起了勝負欲,如果沒有蔥蒜就要敗下陣來?

頭一次做青蔥醬就成功,不枉費我淚流不止。
鄉間小路
【我吃故我在】蔥勁十足

緊張忙碌一整天之後,想要放鬆的途徑往往是最不健康的,像是鹽酥雞,或是喝啤酒配熱炒。如果是我自己一個人,毫無懸念,當然是鹽酥雞與一切鹽酥食材,但若是幾個人一起,就會走進熱炒店。我和工作夥伴選了幾道菜,而後瞄到四季豆,老闆說金沙四季豆不錯喔,就是它了。那晚的餐桌上,最受歡迎的確實是帶著點焦香氣味的金沙四季豆。

用晒乾的蒜苗將蒜頭綑綁起來,就像藝術品一樣。
鄉間小路
【我吃故我在】你說了蒜

深夜滑手機在工作夥伴Wendy的臉書上,看見她分享了雲林縣莿桐鄉即將直播開賣農產品的訊息。如果是開賣名牌奢侈品,我通常直接略過,然而農產品總是能吸引我的眼球,於是認真盯著看,沒多久就有個好物撞上我心,是蒜頭。

麻婆豆腐必須要有椒麻香,吃進嘴裡才夠味。
鄉間小路
【我吃故我在】椒個朋友吧

晴朗的天氣,早晨八點鐘的氣溫已經升高了,才剛踏入菜市場,就在腐爛的葉菜、水果的甜香、熟食的煙火味、肉與魚的羶腥,龐大的混濁氣味中,嗅到了一股清新而頑強的氣息。我的腳步加快,期待地穿過人群,找到了不定期出現的流動攤販,像個老朋友那樣的打招呼:「老闆早安,你今天來啦。」靠近攤子時,那種獨特的氣味甚至帶著霸道的專制,讓我再聞不到其他。

鄉間小路
【我吃故我在】一個蘿蔔一個坑

好友的母親饋贈了我一大包干貝,顏色金黃,個頭飽滿,散發帶著甜味的香氣,這也是香港人所謂的「瑤柱」。將近過年時,我便想著要復刻媽媽以前的年菜「干貝燴蘿蔔」,當她還健康的準備各式年菜時,總要堅持這一味,把白蘿蔔挖出一球一球的,和已經料理好的干貝絲燴在一起,再勾芡使湯汁濃稠,最後撒上蔥末,就盛盤上桌了。

鄉間小路
【我吃故我在】鹽是安全感

西方古老的民間故事裡,有這樣一個膾炙人口的片段,國王已老,想要將領土分給三個女兒,於是把她們一一喚到面前,教她們說出對自己的愛有多深。大女兒和二女兒窮盡花言巧語,哄得老國王心花怒放。輪到最受寵的小女兒告白時,她卻顯得笨拙,只說自己對父親的愛是本分:「我的愛,就像是鮮肉需要鹽一樣。」

鄉間小路
【我吃故我在】一個噴嚏剛好

朋友從峇里島回來,帶了一罐白胡椒給我:「不管做什麼料理,撒一點這個胡椒,就會出現米其林級的好味道。」我用雙手接過來,無比讚嘆。我喜歡胡椒,撒上胡椒的菜餚或湯品,確實能讓食物的味道從平面變得立體起來,許多層次都能有所感應,混合成豐富的香味。而我的飲食記憶中,最初的胡椒體驗則是酸辣湯。

大白菜豆腐湯起鍋前,淋上幾滴麻油,溫暖柔和的香氣。
鄉間小路
【我吃故我在】麻油點點香

應該是從疫情期間開始,為了工作夥伴們吃得更安全,我開始在上課的日子下廚料理午餐,最大的心願就是讓忙完了的老師們,可以吃上熱騰騰的飯菜與湯。其實,更需要自炊的人,可能是我自己。因為便當總是差強人意,而且送來時多半已是冷飯冷菜了,並無幸福感,因此,我只得在上課的空檔裡,為大家也為自己準備午餐。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2024年2月號 餃好聚寶

吃餃子是平凡、方便,卻簡單就讓人感到愉悅、飽足的事。

可水煮、也可煎炸的中式餃子,溫熱入口與涼食皆宜的古早味臺灣水餃,還有各式異國風土、手藝的餃子,以及更多作為搶眼配角的蛋餃、燕餃等,餃食花樣繁眾,大約沒有菜色能與之比擬。

本期邀請黃婉玲老師與張曼娟老師專文寫餃,以動人溫暖的文字,引領我們深入認識兩款在地重要餃食:一、以地瓜粉製皮的「臺灣水餃」,二、由麵粉做皮的「中式餃子」。採訪團隊也走訪製餃、賣餃店家,深入探詢地瓜、韭菜、黑豬肉等,粉皮與餃餡產地發生的故事。

餃子外表結實飽滿,既團且圓,格外令人感到溫暖與安慰;更有甚者,認為其形如元寶豐盈,象徵財富鍋中滾滾,落入盆中越聚越多。各式餃食風味不同,共通的,是對記憶中那餐難忘餃食的念舊,與吃飽後身心俱足,生活能繼續前進的動力。讓今年也如餃丰腴,內外俱美。上媠(suí),上好。

餃好聚寶,年豐有餘,怎能不愛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