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吃故我在】鹽是安全感

文字 張曼娟╱插畫 蔡豫寧

西方古老的民間故事裡,有這樣一個膾炙人口的片段,國王已老,想要將領土分給三個女兒,於是把她們一一喚到面前,教她們說出對自己的愛有多深。大女兒和二女兒窮盡花言巧語,說出了貴重如寶石、珍珠、眼睛、性命這樣的告白,哄得老國王心花怒放。輪到最受寵的小女兒告白時,她卻顯得笨拙,只說自己對父親的愛是本分,不會多一分,也不會少一分,看見餐桌上的燻肉時,竟然說出:「我的愛,就像是鮮肉需要鹽一樣。」這麼樸實無華的譬喻,怎麼可能滿足父親那顆蒼老的心呢?

於是,國王大怒,驅逐了三女兒,而將國家與權力交給了兩個女兒,自此,他的命運也就陷入萬劫不復之地了。這個故事原型後來發展出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年輕時我把這個故事講給一個男孩子聽,他是一個反應機敏的人,聽完之後立刻給出評論:「最大的問題就是,國王沒有兒子,否則,直接給兒子就好啦。」

「這不是重點吧?」我覺得他根本避重就輕:「重點是花言巧語沒用,『巧言令色,鮮矣仁』聽過吧?」

他點點頭,而後似笑非笑的看著我:「妳真的是我世界裡的鹽欸。」

這次輪到我避重就輕了。

鹽,真的是最古老的調味品了,最早發現鹽的老祖宗是感應到我們身體裡鹽分的召喚嗎?「煮海為鹽」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典故,遠古時代靠海的夙沙部落,發現將鍋裡的海水煮乾,就能得到雪白的鹽,他們因此被稱為「鹽宗」。至於「張生煮海」的神異故事就有些暗黑了,說的是一名叫做張羽的書生,與龍王的女兒相戀,原本想要共結連理,卻遭到龍王阻斷姻緣,於是有仙姑教他用鐵勺舀海水,盛在銀鍋裡,將大海煎乾了,龍王自然許嫁。銀鍋裡的海水剛煮開,海水便沸騰起來,嚇得龍王立刻屈服,將龍女嫁給張生。總覺得這個手段有點卑劣,算不得正人君子,不過創作者的想像力確實豐沛。

鹽的妙用無窮,暫且按下不表,對我來說,烹飪必不可缺的就是鹽。不管是煎牛排、烤雞、烤魚、炒青菜、燉湯,只要一罐鹽,就有了安全感。去野炊的時候,煎完牛排配上一點鹽,便覺無比美味,如果再高級一點,使用松露鹽,真的是對味覺的尊貴款待了。煎牛排的同時,也將其他蔬菜擺上煎鍋,像是櫛瓜、蘆筍、番茄、蘑菇……煎得稍軟再薄薄撒上鹽,還能品嚐出蔬菜的水分與香氣,哪裡需要更多的調味呢?

作者 張曼娟

中文博士與文學作家,悠遊於古典與現代之間。近年以中年三部曲,開創中年書寫新座標。喜歡旅行、料理、觀察、發呆。最新飲食散文《多謝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