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 潘家欣
冬去春來,市場上出現一麻袋一麻袋裝的新鮮皇帝豆,這也是南臺灣的旬之味。皇帝豆原產於中美洲,十九世紀引入臺灣種植,因為植株強壯耐旱、少病蟲害,成為南部農村常見的兼作植物。
皇帝豆本名「萊豆」,臺灣農業栽培的品種多為白色大粒種Phaseolus limensis Macf.(大萊豆),另有一種Phaseolus lunatus Linn.(小萊豆)較常見於東部原住民部落。別名皇帝豆,應是因為種仁的尺寸遠大於其他的豆科植物,飽滿而大氣,營養成分極高。而皇帝豆僅取用種仁,果莢粗硬無法食用,剝殼時要像轉毛巾那樣扭轉,豆莢才能打開,而且取出來的重量往往只有含莢的一半而已。市場上所販售的麻袋裝皇帝豆看著很大一袋,其實剝起來只有一小碗。都市消費者生活忙碌,沒有那個閒情剝殼,現在市面販售的皇帝豆多半已經剝好,而且,賣皇帝豆的小販,通常也賣新鮮菱角,買了豆子菱角,還會附一把翠綠的芫荽─因為無論燉菱角排骨湯或是皇帝豆排骨湯,必須撒上馨香的芫荽碎來提點。
我對皇帝豆的最初印象,卻不是來自排骨湯,而是小學營養午餐與便當裡面常見的醬滷蘿蔔皇帝豆。皇帝豆雖然富含澱粉與蛋白質,但是畢竟是豆子,單吃稍嫌澀口,草腥味重了點。於是皇帝豆料理通常借用豬肉的油脂潤澤,不然就是用醬油燒糖來馥郁口感。而同為冬季盛產的白蘿蔔與紅蘿蔔,單吃也是澀口,三者加總在一起,以醬油燒滷,紅蘿蔔甘甜,白蘿蔔清爽,皇帝豆粉糯,竟迸出絕妙的平衡感。
作家騷夏在散文集《人間喜事》中,提到每次從南部老家返回臺北,行李總是塞得滿滿,不免提些家裡親戚相贈的自栽菜蔬。作家不諳廚藝,對剝豆子倒是感覺新鮮,硬是扛了一袋皇帝豆莢回臺北慢慢剝,雖然剝出了一碗幼嫩的豆仁很有趣,卻不知如何料理。於是到處問食譜怎麼煮皇帝豆,散文家友人建議煮皇帝豆排骨湯;詩人朋友則建議煮臺南風格的醬油糖滷。一葷一素,兩全其美。
1.皇帝豆去種皮──這步驟見仁見智,有些人不喜歡皇帝豆厚實的種皮口感,可先以滾水汆燙約1分鐘後拿出沖冷水,即可輕鬆剝除。南部包潤餅,也包入去種皮的皇帝豆仁。
3.撒上白胡椒粉、芫荽,燒燒食一碗,袂輸做皇帝!
作者 潘家欣
一九八四年生,迷戀各種氣味和玩具,著有散文集《玩物誌》;詩集《如蜜帖》、《如廁帖》、《負子獸》等八冊;藝術文集《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的家常菜》;插畫作品《暗夜的螃蟹》、《虎姑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