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究小食】臺灣粉腸圖鑑

粉腸

文字攝影/范僑芯(佐餐文字)

一說到粉腸,你會想起誰?

還記得某次的臺南旅程,與友人探訪在地著名小吃「香腸熟肉」。潔淨的透明櫥窗裡頭盡是山珍,有種類繁多的內臟饕品,以及我這個外地俗喊不出口的手路菜。

特殊手路菜當然要嘗嘗,但保險也得買,點些已知的食物自然是錯不了,例如粉腸。這應該是再熟悉不過的臺灣小吃吧?麵攤黑白切裡總有一串腸,綿延不斷、呈色乳白,帶有不明糜狀物質,這裡的粉腸,應該就是黑白切的粉腸吧?

怎料,一上桌竟然是粉紅色、軟軟彈彈的「粉腸」!我一度懷疑是不是老闆送錯桌。淺嘗一口,帶點微甜,大概是灌了地瓜粉漿所以Q彈,裡頭摻和豬瘦肉塊增加口感,外表看起來像極了褪色的香腸。

好奇心一來,拜多元媒體所賜,我很快地就找到這所謂的「粉腸」究竟是何方神聖。

原來,這類的粉腸多出現在臺南、嘉義兩區的熟肉攤,端詳其製作方式,事實上與我的家鄉人稱美食沙漠的新竹一隱藏版小吃極為相似,只是我們稱之為「粉沯」。沒想到美食沙漠也有跟美食之都同步的一天,幸也。

一般來說,無論是臺南、嘉義一帶的粉腸或是新竹的粉沯,兩者作法皆大同小異:將豬瘦肉切塊,佐以醬料醃漬備用,另起一鍋混合大量的地瓜粉與水製成粉漿,接著倒入一勺熱水,將粉漿糊化成帶點稠狀的生熟糊,才能將醃製好的豬肉倒入,使粉漿巴著肉塊,同時避免生粉漿沉澱過快,導致口感不均的問題。等待所有餡料都準備完畢,取一腸衣填餡灌滿,再拿去煮熟放涼即可。

唯一的不同點是,臺南、嘉義的粉腸會在醃料裡頭加上「紅麴」,所以製成的粉腸是頑皮豹版本,帶著嫩嫩的粉紅色;而新竹的粉沯走的是樸實無華路線,只用醬油調色,成品多為淺咖啡或深咖啡色,像活脫脫的血腸。

[註]粉腸(hún-tshiâng)為豬肉、地瓜粉、水等材料灌入腸衣製成的食品,「粉沯」(沯音同強)即粉腸臺語的借字。粉腸仔(hún-tn̂g-á,á可省略)則是內有白色糜狀物的豬小腸,為黑白切常見小吃。粉沯、粉腸與粉腸仔的差異可參考連結

PROFILE

范僑芯 不是很勤儉但很硬頸的客家人。畢業於法國巴黎斐杭狄高等廚藝學校,為了追尋臺灣飲食文化的根本,秉持著以農為本的精神,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陰錯陽差開啟寫作人生,以粉絲專頁「佐餐文字」闖蕩江湖,著有《巷弄裡的台灣味:22道庶民美食與它們的故事》。

粉腸
臺南攤商每天早晨新鮮現灌的粉腸,外表粉紅,看起來跟頑皮豹的尾巴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