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余麗姿 攝影/吳尚鴻、楊為仁
1997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納入《京都議定書》補充條款,首度提及碳交易制度、碳抵換機制及森林碳匯轉化碳權功能。隨著氣候變遷加劇,掀起全球淨零排放浪潮,一路走來20多年,臺灣終於在去年啟動碳交易制度,今年進展更是重中之重,面臨碳費開徵,企業將正視減碳需求,可望帶給農業部門新的契機。
最近國內最夯話題之一是減碳,「種樹可以賣碳權嗎」、「埔里茭白筍若有碳權申請,也是要有茭白筍的方法學嗎」、「牡丹鄉有機、友善耕作農友面積今年將朝10公頃邁進,是否可以以鄉為單位推動申請碳權。」農民、農業生產合作社紛紛提問。
新植造林有森林碳匯(綠碳)、適當農業土地管理可增加土壤碳匯(黃碳),復育海草床與紅樹林等有海洋碳匯(藍碳)。然而這三大自然碳匯不等同於碳權,必須透過國家設立或認可有效方法學,以及建立碳抵換計算方法,並由環境部核准施行,才能將碳匯轉為碳權。
國內農業部門有超過200多萬公頃林地、近80萬公頃農地及廣大海洋資源,都是自然碳匯的基礎,最有能力提供碳匯,為除碳做出最大貢獻。本期封面故事內容,期望透過專訪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司長莊老達、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以及農民實際田間、竹林操作情況,剖析取得農業碳權的機會及挑戰。
購買連結:博客來、誠品、PChome豐年農市、udn琅琅悅讀、讀冊生活、HyRead凌網、華藝數位、Zinio、KONO、PUBU、台灣雲端書庫、Readmoo讀墨
農業碳匯黃綠藍 碳權交易零碳排
【農產新豐味】
適合地植美化庭園 花苞舌蘭臺南5號:新花色拓展苞舌蘭市場 花朵更大花期更長
【運銷焦點】
逛超市還是上市場?蔬菜產銷環節的悄然巨變 冷鏈物流促成農民、通路雙贏
【豐寫真】
甜酸沁心柑仔蜜
【育種說分明】
認識農業的基石:作物種原(上):育種持續千萬年 種原的種類有哪些?
【人物專訪】
在大屯火山種有機咖啡 侯奕瑋要栽出北投新印象:農業與文史風景可與溫泉並立
【農友心得】
居家種菜到社區養蜂 公寓生活就能實踐樸門理念:蹲在家裡救地球!陽臺上的循環資源大富翁
【植人植語】
淡雅豔麗應有盡有 讓長壽花伴你長久:長壽花如何長壽?選購、栽培有技巧
【農村文化】
以物易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