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崎竹業復興 莿竹林碳匯再造地方創生契機:增匯、減量、循環 龍崎要做全臺第一淨零農會

撰文/游昇俯 攝影/吳尚鴻

臺南市龍崎區農會是員工僅20人的地方小農會,卻也是國內少數涉足林產業的農會。龍崎農會自2007年起發展竹炭產業,造窯燒炭,生產竹炭包、竹炭皂、竹炭麵、竹醋液,並運用竹炭纖維做襪子、圍巾、衣物及枕被等產品,每年可創造6、700萬元營業額。

竹炭微細多孔結構勝於木炭,可調節溼氣、吸附異味、抗菌防蟎,釋放有益人體健康的負離子、遠紅外線,相關產品廣受民眾歡迎,竹炭儼然成為「黑金」;但又不只是「黑金」,龍崎農會未來透過竹林經營,生產可固碳的生物炭,還要藉由碳匯(carbon sink)換取「綠金」,3月初農會已找到10名地主、約30公頃面積,有意參與減量專案。

龍崎素有「采竹之鄉」美譽,在臺灣6種經濟竹種中龍崎即擁有4種,包括收穫竹筍食用的綠竹、麻竹,還有作竹材使用的長枝竹及莿竹;長枝竹竹稈細長、材質柔軟富韌性,適合編織竹工藝;莿竹稈長可達20公尺、直徑有15公分粗,常用作廣告看板、鷹架、蚵架等用材。

921震災後農委會(今農業部)推動重建區的竹產業振興轉型,龍崎農會在林業試驗所輔導下,師法日本發展竹炭產業。

「鏘、鏘、鏘!」在龍崎土崎里、遠離住家的山區,農會製炭場有兩口日式土窯,龍崎區農會推廣部主任董啓聖拿起燒製完成的竹炭敲擊指出,燒製高品質竹炭要用較「硬芯」的溫帶竹種孟宗竹,燒成的竹炭結構緻密、內部表面積很高,才有清脆的金屬質地聲響。

莿竹因燒成竹炭質地較鬆,龍崎區農會因此每年自嘉義高海拔地區購買孟宗竹作為製炭材料,反而未使用在地莿竹。但龍崎現有4種竹種中以莿竹材積相對龐大,與林木相比,在同樣時間內,莿竹可以吸收較多二氧化碳,累積較多生物質,擁有很高的固碳潛力,反而成為發展碳匯的重要竹種。

921震災後,龍崎農會在林業試驗所輔導下發展竹炭產業。
921震災後,龍崎農會在林業試驗所輔導下發展竹炭產業。
龍崎農會使用較「硬芯」的孟宗竹燒製竹炭。燒製竹炭前,剖片的竹材會經過先煙燻,加速竹片脫水。
龍崎農會使用較「硬芯」的孟宗竹燒製竹炭。燒製竹炭前,剖片的竹材會經過先煙燻,加速竹片脫水。

森林經由光合作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是全球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最重要的自然碳匯之一;相較於林木動輒20年成材,竹子因生長速度快,4、5年即可成材利用,碳匯能力還是一般林木的2至3倍。

荒廢竹林碳匯潛力佳 增匯速度比林木快一倍

在近年全球淨零趨勢下,龍崎農會希望更新老化莿竹林,提升竹林碳吸存能力;並運用莿竹製成生物炭供農業使用,增加農業土壤碳匯;炭化莿竹所產生的可燃氣則用於發電,取得綠電憑證後供農會自用。「農會目標成為臺灣第一間淨零排放的農會!」董啓聖說。

龍崎是臺灣綠竹筍南部重要產區之一,所生產的綠竹筍清脆鮮甜,品質好,擁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龍崎農會總幹事林韋如說,龍崎綠竹筍在雙北果菜批發市場可賣到每公斤500元,是日本料理店高檔食材。但如今龍崎除了生鮮食用的綠竹、麻竹還有出路,作竹材使用的長枝竹、莿竹竹林均已荒廢多年。

龍崎位於臺南市東南隅,轄區內常見俗稱「白堊土」的泥岩惡地地形。泥岩惡地土壤貧瘠,土質偏鹼性,在這樣的土地上種植綠竹筍需要人為管理才有好品質,卻適合莿竹生長。龍崎竹產業沒落多年,莿竹滿山遍野恣意生長,表面上荒廢、疏於管理的林地,竟累積了龐大的竹林碳匯。

林業試驗所研究員林裕仁表示,荒廢竹林沒有新筍生長空間,在現況每公頃約8千株條件下,固碳量約51.68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但若能伐採動態經營,每年每公頃預估有18、19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碳匯的生長量。他說,竹林經營每年增匯近20公噸,林木僅約10公噸左右,竹林增匯能力高一倍以上。

林裕仁指出,竹林愈去經營、砍得愈多,竹子有發筍空間會長得更好,莿竹屬於叢生竹,難以一枝枝採伐,要採取皆伐(特定區域內竹稈一次伐完),但伐完後很快重新冒筍,竹頭甚至不用更新,跟一般林木不一樣。

龍崎區的「白堊土」適合莿竹生長;與龍崎鄰近的日出觀賞勝地左鎮區二寮,周遭泥岩惡地地景與龍崎地質特徵相同。
龍崎區的「白堊土」適合莿竹生長;與龍崎鄰近的日出觀賞勝地左鎮區二寮,周遭泥岩惡地地景與龍崎地質特徵相同。

施用生物炭增土壤碳匯 循環利用農業剩餘資材

植物有機質在自然環境微生物作用下,會分解成二氧化碳重新成為地球大氣的一部分;但有機質若經過高溫熱裂解(pyrolysis)形成炭化固體,如竹炭、木炭等,則需要數百至數千年才能分解,等於可將「碳」鎖住、不排放到大氣中,又是另一種型態的碳庫(carbon pool),作為生物炭(biochar)施用於農地,則可增加土壤碳匯。

龍崎農會現有日式土窯專門燒製高品質的孟宗竹炭,開發相關產品,但製程漫長,一個月最多收成1公噸竹炭,產能已飽和;為了重啟莿竹林經營,農會已向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申請設置「莿竹及農業剩餘資源循環利用場域」,將購置可連續進料製炭的氣化爐燒製莿竹炭,作為生物炭資材提供農業使用,預估一年將可處理3千公噸的莿竹竹材。

龍崎區農會總幹事林韋如(左)、推廣部主任董啓聖(右)夫妻檔,要用在地綠竹筍、竹炭擦亮「采竹之鄉」招牌。
龍崎區農會總幹事林韋如(左)、推廣部主任董啓聖(右)夫妻檔,要用在地綠竹筍、竹炭擦亮「采竹之鄉」招牌。

「農業施用1公噸竹炭在田中,土壤等於有1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固碳效益。」董啓聖說,臺南每年有5千公噸廢棄蚵架,農會已跟市政府合作回收蚵架燒製竹炭,開發成「海竹炭」系列商品,循環利用;未來循環場域也可處理綠竹園廢棄老竹等農業剩餘資材,接受農民以剩餘資材換炭作農用。

董啓聖表示,竹炭的多孔隙結構利於微生物寄宿繁殖、吸附養分,農會並將與生技公司合作,將竹炭結合溶磷菌開發微生物肥料資材,有助延長化肥效期、減少化肥使用,還可減少使用化肥的碳排放。

農會與市政府合作回收蚵架燒製竹炭,開發「海竹炭」系列商品。
農會與市政府合作回收蚵架燒製竹炭,開發「海竹炭」系列商品。

低價競爭、竹材用途受限 竹產業一度蕭條

竹材是先民生活器物重要材料,因漢人移民臺灣最早落腳臺南「府城」,關廟、龍崎等地擁有廣袤竹林,竹產業發展歷史悠久。

臺灣竹產業鼎盛於1960至80年代,彼時龍崎家家戶戶「踏籠仔底」,編竹製作菜簍、魚簍等家庭手工營生;但隨著產業環境變遷,工資上漲,不敵中國、東南亞等地低成本竹產品競爭,且竹材漸被塑膠、金屬或複合材料取代,國內竹產業遂快速萎縮。

龍崎全區是高低起伏的丘陵地形,在綿延山坡地間的市道公路穿梭,路旁不難看到高聳的莿竹叢,竹稈斷裂傾頹,隨風吹發出「嘰嘰拐拐」聲響,像是無力的呻吟。

董啓聖表示,竹材用途廣,以前家裡有片竹園就很富有,「偷砍人家竹子要被抓到派出所,現在有片竹園則是要花錢請人來整理。」他不禁搖頭說,現今竹材用途只剩蚵架、路邊廣告架,以及造紙作祭拜用的金紙,「前一陣子臺南幾間金紙廠也收起來、不造了,直接從中國進口。」

經營竹林拿碳權「門檻高」 農會盼自願減量專案創三贏

荒廢多年的莿竹林現今多是混雜長枝竹、血桐、鹿仔草(構樹)、芒草及無患子等多種植物的雜木林,董啓聖說,重啟經營,第一年要先將非莿竹砍掉補植,雇工管理伐採,粗估成本每公頃20萬元,要做竹林碳匯、執行自願減量專案,光請第三方查驗機構作資源調查,撰寫經營計劃書,市場報價就要200萬元,還不算計畫書通過後,後續查驗、註冊成本,經營竹林碳匯取得碳權(carbon credit)「進場門檻非常高」。

荒廢多年的竹林,現已成雜木林。
荒廢多年的竹林,現已成雜木林。

取得碳權的利益比不上投入成本,但透過媒合碳排大戶企業與地主簽約租地,委託農會經營莿竹林,可讓地主荒廢的林地變現拿到土地租金,企業拿到需要的碳權,農會則有竹材可用,獲得三贏。「農會目前已找到10名地主、約30公頃面積(有意參與減量專案)」,董啓聖說。

農會所在的崎頂里擁有龍崎9成人口,是龍崎人口最密集的區域,但即使是平常上班日,街上也少見青壯及學齡臉孔,市井氛圍顯得寧靜;原因在於龍崎90%屬山坡地保育區,只能務農,其他產業難以發展,導致人口流失嚴重。董啓聖說,龍崎在籍3,600多人,但實際居住的不到1千人,幾乎都是65歲以上人口,是臺南市人口最少的行政區。

董啓聖及林韋如夫妻檔只有40歲出頭,已是龍崎少見的年輕面孔。董啓聖說,區內現有的採竹工都已6、70歲,莿竹林重啟經營,農會今年要跟林業保育署申請採伐機具補助,將招聘新人培訓、自組伐竹工班。他期待發展淨零產業,以先進產業獲得年輕人認同,吸引青年返鄉工作。

農會以現有兩口日式土窯燒製高品質竹炭。
農會以現有兩口日式土窯燒製高品質竹炭。
高溫燒製成的孟宗竹炭具有良好導電性,可除溼、吸附異味,釋放有益人體健康的負離子、遠紅外線。
高溫燒製成的孟宗竹炭具有良好導電性,可除溼、吸附異味,釋放有益人體健康的負離子、遠紅外線。

在農會產品展售中心「竹炭故事館」中,迎面是故事館去年重新開幕同步發表的吉祥物「炭崎龍」,發想自將「龍崎炭」顛倒唸,並諧音「賺錢龍」臺語、寓意助人賺錢。現在不僅竹炭幫農會賺錢,經營竹林碳匯也將為龍崎帶來發展的新契機。

=農會去年發表吉祥物「炭崎龍」,諧音臺語的「賺錢龍」。
=農會去年發表吉祥物「炭崎龍」,諧音臺語的「賺錢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