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上路 碳交所田建中:農業將成重要碳權來源:國外自然碳權將上架 臺灣自然碳權加速推進

田建中 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 國立臺灣大學會計學士、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碩士畢業。擁有中華民國會計師、內部稽核師、證券投資分析人員、美國特許財務分析師(CFA)等證照。

田建中 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 國立臺灣大學會計學士、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碩士畢業。擁有中華民國會計師、內部稽核師、證券投資分析人員、美國特許財務分析師(CFA)等證照。

採訪/余麗姿、吳秉容 撰文/吳秉容 攝影/吳尚鴻

臺灣碳權交易所首批國際碳權去(2023)年底掛牌交易,上架7個碳權專案,類型包括再生能源、潔淨水源,臺灣終於踏出碳權交易第一步,宣告碳有價時代來臨。第二批將爭取引入國際自然碳權,以森林專案為主,預計每公噸價格約20美元,高於首批碳權,近期即將上架交易,備受農業界高度重視,本土自然碳權推出時程也引人關心。

「我有一塊土地,種樹可不可以申請碳權?」每天碳交所都會接到民眾電話和E-mail詢問。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接受《豐年》雜誌、農傳媒專訪,他說,不是種樹就會有碳權,現在外面有人打著碳權旗幟,宣稱有商機「叫地主農民一起投資」,他提醒農民千萬小心不要被騙,碳匯轉為碳權要經過嚴格方法學等程序,「種碳」具有一定經營門檻。

碳交所是由臺灣證券交易所與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共同投資成立。為推動本土自然碳權,田建中積極在農業、環保、學術圈奔走,他說,「我覺得本土自然碳匯可以著重在農業。農業是很有潛力推動負碳的產業,我們現在只是把方法學加進去,看它能不能夠量化。」

「自然碳匯」指的是將二氧化碳固定、封存或儲存於森林、土壤、海洋,具備「移除」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實際效益,不僅國際積極開展,國內目前也著眼於此。

國內碳匯轉碳權當下的主要途徑是透過「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事業或各級政府可自行或共同申請,首先按照方法學撰寫專案計畫書,經第三方查驗機構確證後向環境部申請註冊;註冊通過後執行專案,執行過程需定期撰寫監測報告,再經第三方查驗機構查證,最後由環境部審查通過後核發碳權。田建中估算,「(申請)一件案子至少需要一到兩年,且確查證、監測、找顧問等成本加起來可能要2、3百萬元。」

資料來源:環境部氣候變遷署 整理/吳秉容 製表/陳怡蒨

本土自然碳匯方法學建構中 碳權經營需規模、資金與長期維護

田建中表示,碳權申請的成本高昂且過程繁複,作為碳權專案執行指南的本土自然碳匯方法學也尚未完備。目前國內的自然碳匯方法學僅有「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森林經營、竹林經營與改進農業土地管理的方法學則於環境部審核中。臺灣擁有豐富自然資源、深具發展碳權的潛力,但本土自然碳匯轉碳權的過程還有一段路要走。

近年國內外對碳權議題討論熱絡,碳交所去年8月開張後,時常接到民眾詢問農地如何有碳權。田建中強調,專案執行的土地面積要夠大,取得碳權才具經濟效益。以森林碳匯為例,種植1公頃樹木,1年約可產生10噸二氧化碳當量,1噸換算20美元,10噸有200美元,相當於新臺幣6,000元,「你花上百萬弄了一個1年賺6,000元的東西,一定不夠啊!至少土地毗連面積要達100公頃才符合成本效益。」

100公頃的土地面積近乎於4個臺北大安森林公園,如此才初步具備申請、取得碳權的可評估性,田建中說,「100公頃的樹木1年產生1,000噸的二氧化碳當量,相當於2萬美元,大約新臺幣60萬元,若依照森林生命週期核發15至20年的碳權,15年後可以取得新臺幣900萬元,但是你現在就要先花上2、3百萬元去申請碳權專案,而且過程中還要不斷地養護。」

土壤碳匯發展潛力大 小農可合作共享碳權效益

田建中表示,海洋碳權部分和森林碳權相同,需要面積夠大,「目前案場都在海外,因為藍碳也需要一定的經濟規模,這其實是一樣的道理。」目前國際藍碳主要使用Verra(自願性碳認證標準的驗證機構)潮濕濕地和海草恢復方法學(Methodology for Tidal Wetland and Seagrass Restoration)。

小農是臺灣農業的特色,田建中認為國內應發展適合本土農業的方法學,或針對土地量測的方法進行優化,未來即使農民單一個體的土地面積狹小,透過聯合幾百、幾千個小農,大家也能共享碳權帶來的效益。「農業本身是深具負碳潛力的產業,在碳權世界的遊戲規則裡是碳權的供應者,是收錢賣碳權的一方。」

田建中指出,本土自然碳匯發展可從土壤管理、種植方式改變開始,例如採取有機耕作、草生栽培等負碳農法,增加土壤有機質等固定土壤碳匯,待農業相關方法學完整建立,有了將碳匯量化的依據,土壤碳匯相當值得期待。「我覺得方法學經過逐步演進,農業未來會成為很大的碳權產生來源,這對農民收入是有幫助的,有點像農業升級的概念。」

臺灣碳權交易所揭牌儀式以澆水灌溉綠植成長茁壯,呼應其「手護臺灣、減碳同行」的理念。(圖片提供/臺灣碳權交易所)
臺灣碳權交易所揭牌儀式以澆水灌溉綠植成長茁壯,呼應其「手護臺灣、減碳同行」的理念。(圖片提供/臺灣碳權交易所)
蔡英文總統於本次揭牌儀式的碳中和證書上簽名留念,證書由臺灣碳權交易所(TCX)發放,別具象徵意義。(圖片提供/臺灣碳權交易所)
蔡英文總統於本次揭牌儀式的碳中和證書上簽名留念,證書由臺灣碳權交易所(TCX)發放,別具象徵意義。(圖片提供/臺灣碳權交易所)

建立完整交付制度 減少碳權交易不確定性

1997年日本京都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三次締約國大會」,於《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補充規範《京都議定書》,明定已開發國家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並在政府間層級提供3種機制,協助議定書締約國達成減量承諾,包括強制性機制如國際排放交易(IET)、共同減量(JI)與自願性機制如清潔發展機制(CDM)。

臺灣參考此一脈絡,發展國內自願減量機制,鼓勵事業及各級政府自願執行、投資國內減量專案取得碳權,或透過第三方交易平臺如碳交所購買碳權,用於執行碳抵換(carbon offsets),以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

田建中表示,碳交所的成立,是國內碳權商品中,首次做出一條龍式的完整交付制度,以前平臺提供的比較像資訊揭露及媒合的功能,由買賣雙方自行在平臺上查詢碳權持有者資訊,或平臺協助媒合後,由買賣雙方自行處理後續金流,需負擔相當風險,現在企業跟碳交所買碳權,只需要選擇它想要的專案並下單,碳交所就會開一張發票給企業,「企業也減少許多的不確定性,很簡單!」

田建中認為臺灣碳權交易所深具發展潛力,現階段目標就是盡速上架國外自然碳匯碳權與完備國內碳權交易平台,豐富國內外碳權商品品項。
田建中認為臺灣碳權交易所深具發展潛力,現階段目標就是盡速上架國外自然碳匯碳權與完備國內碳權交易平台,豐富國內外碳權商品品項。

爭取國際森林碳權上架 提供國內企業移除型碳權

田建中說,市場上「碳權」類型多元,依功能特性可初步分為「減少或避免排放型」(carbon reduction)與「移除型」(carbon removal)。碳交所首批上架產品屬於減少或避免排放型,例如風電等再生能源改變過去常見的燃煤發電,能夠減少未來碳排量。此類碳權優點為可驗證性,是相對成熟、單純的碳權,「風車轉幾圈發多少電是較容易量化的。」

首批國際碳權交易,碳交所優先選擇上架來自非洲、越南、印度、智利等地的再生能源、潔淨水源的國際碳權商品,國內共27家企業參與,共交易8.8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成交價格落於每公噸3.9至12美元間。

移除型碳權指的是自然碳匯、科技儲碳等,可自大氣中移除或固定溫室氣體,備受當前碳交易市場青睞,價格也比減少或避免排放型高。碳交所正積極與開發商洽談自然碳匯的國際碳權商品,希望1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價格可以落在20美元左右。

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皆已成立碳權交易所或交易平臺,其中新加坡的自願性碳權交易於2019年開始發展最為成熟,至今已有Climate Impact X(CIX)、Aircarbon Exchange(ACX)等知名的碳權交易中心,提供定價、拍賣等不同形式交易,其中CIX主要交易自然碳匯的碳權商品。

碳交所把關國際碳權品質 建立相關審核機制

田建中表示,移除型碳權如自然碳匯,雖能移除或儲存二氧化碳,但也有「永久性」爭議,減碳成效的量化方式更為複雜,「森林碳匯的產生是因為二氧化碳固定於樹幹成為木材,若森林失火,二氧化碳就又跑出來了。」更甚者有監測不確實的疑慮,「取得碳權的過程需要不斷監測,二氧化碳固定於樹幹,要定時量測樹徑,一大片森林不可能每一棵都量,會有抽樣的風險。」因此,碳交所積極與國內大學攜手研究,以衛星遙測技術輔助,了解國外案場之品質。

碳交所同時針對碳權品質設置相關審核機制,進行碳權核發機構、碳權年份、共同效益等篩選。田建中表示,碳權年份愈近愈好且更值錢,「因為是用比較新、比較嚴謹的方法學進行驗證」;同時也會避開近年頻惹爭議的方法學所產生的碳權,「像REDD+是Verra底下的一支方法學,主要目的是防止毀壞森林,但因為過於簡化,導致許多濫發碳權的質疑。」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也是碳交所引進國際碳權的主要標準之一,國際碳權交易平臺上販售的碳權專案,須具有3項以上的指標,「我們並非僅著重碳權本身的減碳效益,還強調共同效益(cobenefits)。」

田建中以東非烏干達安全飲水計畫碳權為例,具有減碳效益更兼具健康與福祉(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性別平等(gender equality)與清潔飲水與衛生設施(clean water and sanitation)這3項永續指標價值,買家購買碳權,不僅能進行產品碳中和,還能支持當地各項發展。

安全飲水計畫碳權透過建置非洲當地水井,協助當地居民取得乾淨的飲用水源,減少用薪柴煮沸河水殺菌所產生的碳排放,同時減少婦女跋涉取水耗費的時間、精力,符合多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安全飲水計畫碳權透過建置非洲當地水井,協助當地居民取得乾淨的飲用水源,減少用薪柴煮沸河水殺菌所產生的碳排放,同時減少婦女跋涉取水耗費的時間、精力,符合多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新臺幣計價國內碳權下半年登場 碳交所期盼完備交易機制

除了國際碳權商品,碳交所預計下半年推出以「新臺幣」計價的國內碳權商品。過去企業透過汰換空調設備、換LED燈具等減碳行為申請「溫室氣體抵換專案」(自願減量專案前身)所獲得的國內抵換專案碳權,將可以率先於國內碳權交易平臺進行交易。

田建中說,國內企業購買碳權抵減自身碳排量,或進行產品碳中和以符合國際供應鏈的要求,有需求就會有市場,碳交所應運而生;目前國際碳權交易平臺上買方以本國法人組織為限,尚不開放個人,而賣方得為外國或本國法人,商品由賣方定價。

「碳交所臺北辦公室所在地,是母公司證交所的起家厝。」田建中表示,作為國內碳交易的重要平臺,碳交所團隊將努力推動碳權商品以及持續辦理教育訓練、趨勢座談和認證課程,目前已和臺北大學、清華大學、中興大學、成功大學、中山大學合作推出碳教育相關課程等,避免市場被有心人士操作,民眾及農民受騙。

國人對碳權商品仍不熟悉,碳交所團隊在營運交易平臺同時致力於相關教育訓練。
國人對碳權商品仍不熟悉,碳交所團隊在營運交易平臺同時致力於相關教育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