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司長莊老達表示,ESG STORE平臺專案將針對企業客製化,以達成企業需求及農業ESG目標。
豐年雜誌
農業部開店ESG STORE 盼明年底成功媒合百件專案:雙向一站式服務 企業實踐永續最佳場域

含括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三大概念的ESG是企業經營重要指標,在農業領域中實踐ESG也成為重要趨勢。農業站在氣候變遷第一線,不僅生產過程與環境交互影響,也牽動糧食安全,是社會安定的基石。企業投入農業ESG,協助農業永續發展,自然環境、社會大眾也能受益。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12月號 養鰻生機 臺灣第一尾人工鰻苗問世

臺灣的鰻魚產業發展已久,主要以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白鰻)外銷日本,包括捕苗、養殖、加工、出口皆有長期耕耘、技術獨到的業者,近年鰻苗資源短缺、中國鰻魚搶占日本市場,鰻魚產業鏈各端業者仍致力提高品質、拓展銷路搶攻海內外市場;利生生技更在花費10年、斥資億元後,育成臺灣第一尾人工鰻苗,盼技術繼續突破,從上游帶動產業發展。

淡水是臺灣紅樹林的重要分布區,紅樹林既是重要的生態資源,也有豐厚藍碳潛力。(攝影/calvinstkm on Panoramio CC BY-SA 3.0 DEED)
豐年雜誌
從日本經驗初探臺灣藍碳未來發展:完善認證、獎勵制度 助碳匯潛力轉為實力

自然碳匯是地球上能吸收和儲存碳的生態系統,可吸收大氣中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減緩氣候暖化。依環境生態系,自然碳匯可分為土壤(黃碳)、森林(綠碳)以及沿岸與海洋生態系(藍碳),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19年的報告指出,藍碳的儲碳量遠高於其他兩者,而臺灣四周環海,發展藍碳相關產業具絕佳優勢。

新聞
環境部通過森林、竹林經營碳匯方法學 森林疏伐每公頃固碳約3公噸、經營莿竹林20公噸

環境部昨(28)日審查通過「加強森林經營碳匯專案」及「竹林經營碳匯專案」2項本土自然碳匯減量方法。森林最少5分地、竹林1分地可申請執行自願減量專案,以增加碳匯成效取得俗稱「碳權」的減量額度,這兩項方法學計算碳匯成效採計木竹生長量及木竹製品固碳量。

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對於農業經營十分重要,對農業朝土壤碳匯、SDGs發展更不可或缺。(攝影/薛穎琦)
豐年雜誌
土壤有機物特性與增匯要領(下):留意植被、土地管理 7大要領增加土壤碳匯

〈土壤有機物特性與增匯要領(上)〉介紹土壤有機質的催化機制、對於土壤碳匯的重要性等。本文將進一步分析影響土壤碳匯的因素,以及可採取的增匯措施,包含微生物多樣性、植被、土地管理與利用方式等。氣候變遷是土壤儲存有機碳的最主要挑戰之一,穩定土壤有機質、減少水土流失是增加土壤碳匯的重要方向。

土壤有機碳是土壤碳匯的關鍵,也攸關農業生產、生態系統服務等面向。(攝影╱Drazen Nesic on Pixnio CC0)
豐年雜誌
土壤有機物特性與增匯要領(上):腐植質固碳同時保肥 微生物具關鍵角色

大自然碳循環中,每年有近六成循環量進出陸域生態系,土壤是最大陸域碳庫,土壤有機質(soil organic matter, SOM)對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維持農業生態系統土壤碳匯的穩定性極為重要。土壤的有機碳控制並影響多種土壤特性,也具農業生產與生態系統服務方面的作用,土壤有機物質的特性、形成機制與增匯要領值得重視。

新聞
農業部與中研院今簽署減碳科研MOU 開發狼尾草作碳匯、生質能 可望提供生態環境給付

農業部致力2040農業淨零,考量以既有科技還無法實現農業淨零,農業部長陳駿季今(17)日與中央研究院長廖俊智共同簽署淨零減碳科技研究推動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既有合作基礎上,深化農業減碳、剩餘資源循環再利用科技研發,以及建置自然碳匯監測、驗證方法,以達成淨零排放目標。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7月號 守護臺灣豬隊友 百億升級 非疫永續

臺灣豬傳統豬瘟拔針屆滿一年,即將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申請成為非疫區,臺灣生鮮豬肉可望再度銷售海外市場,成為亞洲第一個告別口蹄疫與豬瘟的國家。對於內銷為主的臺灣豬市場來說,外銷市場是產業鏈全面升級迎來的甜美效應。從2021年到2024年的因應貿易開放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計畫,4年128.3億元的經費挹注,超過70億元投入養豬場及屠宰場現代化,提升設施,精準飼養且重視生物及食品安全管理,是讓產業得以永續的重要措施。

鹽沼棲地、海草床與紅樹林的碳匯潛力高,但暫未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中。圖為紅樹林植物海茄苳的呼吸根。(攝影╱楊為仁)
農觀點
邁向2050年淨零 農業部門盤點碳匯潛力:兼顧生活與生態 政策獎勵搭配ESG 促農業永續╱陳吉仲

前總統蔡英文在2022年世界地球日(4月22日)宣示,臺灣要在2050年達成碳排淨零;同年7月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框定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節能、碳捕捉利用及封存、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匯、淨零綠生活、綠色金融及公正轉型等12項關鍵策略。

今(2024)年6月總統賴清德成立氣候變遷委員會,揭示淨零路徑、多元綠能減碳科技、綠色數位雙軸轉型、永續綠生活、公正轉型、綠色永續金融及國土永續調適韌性7大主軸。

玉米種植可以對增加土壤碳匯有所幫助。(圖片來源/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豐年雜誌
氣候變遷下栽培管理:玉米對土壤碳匯的貢獻及環境需求(中) 《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三》

全球土壤有機碳(SOC)估計有15,500萬噸,大氣圈含7,600萬噸的碳,活植物體中則有約5,600萬噸碳,因此土壤是陸地最大的有機碳(organic carbon, OC)匯區。在過去200年,生態系統中損失50%的有機碳,因此讓土壤增加碳匯,對於減緩地球暖化有顯著功效。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組織於2015年巴黎會議提出「千分之四倡議」(4 Per 1000 Initiative: Soils for Food Security and Climate),倡議提高土壤有機碳以緩和地球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