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致力2040農業淨零,目標增匯1千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將每年600多萬公噸碳排抵銷掉。考量以既有科技還無法實現農業淨零,農業部長陳駿季今(17)日與中央研究院長廖俊智共同簽署淨零減碳科技研究推動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既有合作基礎上,深化農業減碳、剩餘資源循環再利用科技研發,以及建置自然碳匯監測、驗證方法,以達成淨零排放目標。
陳駿季指出,農業部爭取明年減碳科技相關預算經費正在審議中,相關計畫經費保守估計有3億元,可用於推動淨零科技,農業部與中研院共同合作科研可以動用這筆經費;經費若仍有不足,兩個單位也可以各自預算支應,雙方將採「創新研發、落地應用」合作方式,屬目標導向研究,需求預算兩個機關都會全力支持。
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司長莊老達表示,中研院近年投入創新淨零科技研發,推動去碳燃氫、地熱、海洋能、高效太陽光電及生質碳匯等「淨零5支箭」,農業部推動自然碳匯、農業減碳、循環農業,雙方過去即建立淨零科技合作生態圈,已攜手水稻低碳栽培條件的溫室氣體適量研究、高固碳狼尾草種植試驗、海藻近海養殖試驗等先導研究。
農業部與中研院今日簽署淨零減碳科研推動合作備忘錄,雙方代表合影。(圖片提供/農業部)
農業部長陳駿季(右)與中央研究院長廖俊智(左)交換簽署備忘錄。(攝影/游昇俯)
農業部畜產試驗所所長黃振芳表示,畜試所與中研院合作試驗狼尾草為「狼尾草4號」,因此品種生長速度快,生質量比一般狼尾草高,但適口性沒有那麼好,育種時即定位作為生質能源材料;雙方合作除解析狼尾草碳匯能力,也利用反芻動物體內會生成甲烷氣體的原理,嘗試以牛隻胃液配合微生物菌種,將狼尾草作體外發酵,希望產生甲烷作為生質能利用。
陳駿季指出,農業不宜一窩蜂種植某種作物,但農地需要休養,休耕時種植狼尾草,或利用不利耕作地種植,有助維持土壤地力,狼尾草作生質能也可達減碳目的;未來技術成熟,農業部將以區位引導方式鼓勵休耕地種植,並研議結合生態環境給付,讓對減碳有貢獻的種植能有相對的報償。
農業部、中研院共同投入自然碳匯監測、驗證方法建置,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分署2022年向環境部提出註冊申請的「東埔蚋溪綠美化場地植樹」案場,正式於7月12日經環境部審查通過,成為國內首例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註冊,此專案造林面積約2.25公頃,預計30年可取得減碳額度約605公噸(CO2e)的碳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