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4月號 農業碳匯黃綠藍 碳權交易零碳排

隨著碳交易上路,農業碳匯、碳權掀起話題。《豐年》雜誌向農業部、碳交所及學者專家訪問、邀稿,破除種碳煉金迷思,然而全球面對氣候變遷趨勢及淨零排放目標,碳抵換額度(碳權)仍是農產業的轉機,黃碳(土壤)、綠碳(森林)、藍碳(海洋)三大自然碳匯的效益亦不僅在碳權交易,如何發展值得國內農產業重視。

豐年雜誌
紅樹林、海草床碳匯效益高 供育生態、漁業資源:航向碳匯藍海 本土藍碳方法學送審

因應國內2050淨零排放政策,屬於藍碳之二的海草床、紅樹林減量方法學在今年3月由海洋委員會送入農業部審查。計畫主持人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表示,藍碳可貢獻碳匯是森林的1.5至2.5倍,計每年約貢獻3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紅樹林與海草床除了是固碳高手,也是許多生物的庇護所與哺育地,澎湖中心投入海草床復育多年,未來將協力社區發展碳權交易方案,讓碳匯挹注社區發展。

農觀點
當澎湖最後一隻臺灣招潮蟹消失?青螺復育栽植紅樹林何罪之有/范貴珠

筆者雖然長期從事紅樹林相關研究工作,認為栽植紅樹林需經審慎評估後再作決定。然而,澎湖青螺濕地原本有紅樹林存在,在堤岸限制範圍內小面積復育栽植,目的僅是提供各單位進行生態及自然教育場所,實不應在未嚴謹查證情況下,背負導致澎湖臺灣招潮蟹滅絕之罪名。

獨木舟
土地
【行舟地】曠野、海茄苳與潟湖新生地

這是我最接近河海交界處的一次獨木舟航行。僅兩三人寬的河道平靜無波;兩旁樹蔭像無數隻纖細的手遮擋日光。船槳探入光影錯落的河面,船彷彿在密林中探險的縱隊,偶爾岸上蔓生樹根卡住船槳,或兩艘船成了「碰碰船」,給靜謐的樹林捎來響亮的歡笑——我們正身處屏東的大鵬灣,海濱的紅樹林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