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ESG
「有機世界大會」首度在臺灣舉辦,農業部農糧署主任秘書陳啓榮認為,臺灣有機農業歷經數十年發展,在政府政策支持、消費者力挺下,不僅有機耕地比例位列亞洲地區「前段班」,與歐美有機農業先進國家相比,亦不遜色。此時主辦有機世界大會,不但可以分享「臺灣經驗」,也能提升臺灣有機農業的能見度與知名度,有助於有機農產品競逐國際市場。
全球推動2050淨零轉型,202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並通過「30×30」目標,要保護全球30%區域生物多樣性,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結合淨零碳排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國際趨勢,今年4月15日啟動「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至今林業署上架46件專案尋求合作、3件企業自提案,成功媒合首批11家企業參與。
農業部農糧署與新北市政府20日舉辦「國產水果食農教育記者會及教育訓練」,呼籲更多企業一起投入食農教育,或透過「臺灣優果鮮販企業團購平台」購買國產水果,支持臺灣農民也提升企業形象、促進環境永續。
隨著碳交易上路,農業碳匯、碳權掀起話題。《豐年》雜誌向農業部、碳交所及學者專家訪問、邀稿,破除種碳煉金迷思,然而全球面對氣候變遷趨勢及淨零排放目標,碳抵換額度(碳權)仍是農產業的轉機,黃碳(土壤)、綠碳(森林)、藍碳(海洋)三大自然碳匯的效益亦不僅在碳權交易,如何發展值得國內農產業重視。
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1)《巴黎協定》首揭「淨零排放」(Net Zero)概念,並在2021年COP26定下2050年淨零碳排放目標,臺灣在同年「422世界地球日」由總統蔡英文宣示2050淨零排放,並在去年8月7日揭牌成立臺灣碳權交易所,推動碳交易。
全球如火如荼推動淨零排放,國內不僅坊間「碳權開發師」、「碳權交易師」相關課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家中有塊地的農民也紛紛期待能經營碳匯取得碳權,多一筆收益。
臺灣位處亞熱帶環境,森林林相組成多元複雜,但以往林產業僅著重木材生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林華慶表示,臺灣林業發展過去受到歐、美、日等溫帶國家影響很大,溫帶森林林相偏於單一,但臺灣森林多元,「林業不只是木材生產,更應該是包含更多非木材的竹、精油等特產物的綠色森林產業。」
親近農村、感受土地,這樣的想望存在許多人心中,對於在臺北長大、生活、工作的邱照明和吳昭燕夫妻也是。6年前兩人毅然放下穿西裝開名車、透支健康的房仲業和設計工作,踏上下鄉尋找人生烏托邦的旅程,第一道現實關卡:沒土地、沒技術、沒資源的「三無農民」可以從農嗎?隨著主打親子體驗的農場經營日漸穩定下來,他們又給了自己第二道挑戰:當各地多元的農村小旅行正夯,如何真正把永續生活化的理念置入參與者的日常?這個答案還在生長,但兩人的故事,或許能帶給有志轉行從農的人一點力量。
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黃德秀表示,對農業部門來說,相較「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草案,《氣候法》賦予農委會運用土壤、森林、海洋等自然碳匯源增加碳吸存之責,將「低碳飲食」概念入法,並要求政府各機關訂定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將「溫管法」5年一期改為4年一期,具體加速調適腳步。
臺灣2022年3月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藍圖」,加速推動減碳永續,藉由綠色融資與增加投資,帶動產業綠色轉型與經濟成長,透過資訊揭露,將永續發展作為導入企業資金的指標工具,進而引發ESG浪潮。
ESG已然成為企業在營運上的顯學,依循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金管會)2022年9月提出「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將有越來越多金融機構依據企業在ESG的表現來決定是否放貸。農業為產業的一環,我們勢必先了解ESG為何?又此浪潮下,農業的機會何在?值得我們關注。本文首先介紹ESG的意涵,再進一步闡述ESG、CSR與USR的差異,最後提出農業的未來可能機會。
疫情及氣候變遷影響農業產銷,今年中國又繼續暫停我文旦等柑橘類水果輸銷,但因有國內企業及團體支持採購農產品,相挺臺灣農業,讓農民得以度過難關。農委會農糧署今(20)日表揚40家對農糧產品行銷貢獻卓著的企業及團體,包括加洲果菜運銷合作社與逾400戶農友契作產銷履歷、有機驗證蔬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