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瑪家鄉三和村在農村水保署、國泰人壽公私協力下,利用村內特色農業推廣據點,發展能源自主場域。(圖片提供╱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豐年雜誌
ESG 浪潮碰上部落永續 助三和村能源自主:農推場域化身電廠 綠電收益回饋在地農業

農漁村發展能源自主,同時回饋在地文化、生態,是兼顧活絡地方經濟並促進永續發展的途徑之一,在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企業治理)浪潮下透過公私協力引進資源,或為可行解決方法。屏東縣瑪家鄉三和村,在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台灣電力公司與國泰人壽等多方協助下,於今(2025)年1月完成村內首座能源自主電廠,也成為ESG推動農漁村能源自主的範例。

位於彰化溪州的尚水農產公司透過保價契作友善農產,近年提供企業認養稻田、實踐ESG行動。(攝影╱黃毛)
豐年雜誌
上市櫃公司領頭 金管會:ESG揭露帶動轉型 為永續經濟訂立指標 「參考指引」納農林產業

近年全球颳起ESG風潮,企業除了自己的營利本業,往往致力於更多對環境、社會友善的行動。中華電信公司自2022年起與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合作,推動8年15萬棵植樹造林計畫,補償其因架設基地臺可能對森林棲地造成的衝擊。

農業部農糧署主任秘書陳啓榮指出,曾有專家學者認為臺灣氣候高溫多濕、不利有機農業推行,目前成績證明有機農業在臺灣的可行性。
新聞
【有機世界大會】農業部農糧署主任秘書陳啓榮:分享臺灣經驗 與國際接軌

「有機世界大會」首度在臺灣舉辦,農業部農糧署主任秘書陳啓榮認為,臺灣有機農業歷經數十年發展,在政府政策支持、消費者力挺下,不僅有機耕地比例位列亞洲地區「前段班」,與歐美有機農業先進國家相比,亦不遜色。此時主辦有機世界大會,不但可以分享「臺灣經驗」,也能提升臺灣有機農業的能見度與知名度,有助於有機農產品競逐國際市場。

新聞
林業保育署自然碳匯ESG專案平臺首批媒合11家企業 造林增匯兼顧棲地生物多樣性

全球推動2050淨零轉型,202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並通過「30×30」目標,要保護全球30%區域生物多樣性,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結合淨零碳排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國際趨勢,今年4月15日啟動「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至今林業署上架46件專案尋求合作、3件企業自提案,成功媒合首批11家企業參與。

農糧署感謝科技業者響應食農教育,力挺國產水果。(攝影/吳尚鴻)
新聞
科技業響應食農教育 農糧署盼更多企業挺國產水果、落實永續發展

農業部農糧署與新北市政府20日舉辦「國產水果食農教育記者會及教育訓練」,呼籲更多企業一起投入食農教育,或透過「臺灣優果鮮販企業團購平台」購買國產水果,支持臺灣農民也提升企業形象、促進環境永續。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4月號 農業碳匯黃綠藍 碳權交易零碳排

隨著碳交易上路,農業碳匯、碳權掀起話題。《豐年》雜誌向農業部、碳交所及學者專家訪問、邀稿,破除種碳煉金迷思,然而全球面對氣候變遷趨勢及淨零排放目標,碳抵換額度(碳權)仍是農產業的轉機,黃碳(土壤)、綠碳(森林)、藍碳(海洋)三大自然碳匯的效益亦不僅在碳權交易,如何發展值得國內農產業重視。

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司長 莊老達 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碩士,曾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副署長、氣候變遷調適與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執行長、企劃處處長。
豐年雜誌
農業碳匯優質在多重效益 碳權只是功能之一:2040增匯千萬公噸 淨零、農業永續攜手企業ESG

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1)《巴黎協定》首揭「淨零排放」(Net Zero)概念,並在2021年COP26定下2050年淨零碳排放目標,臺灣在同年「422世界地球日」由總統蔡英文宣示2050淨零排放,並在去年8月7日揭牌成立臺灣碳權交易所,推動碳交易。

全球如火如荼推動淨零排放,國內不僅坊間「碳權開發師」、「碳權交易師」相關課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家中有塊地的農民也紛紛期待能經營碳匯取得碳權,多一筆收益。

新聞
林業署長林華慶專訪02》盤點100種森林植物精油圖譜 ESG媒合平臺最快9月上線

臺灣位處亞熱帶環境,森林林相組成多元複雜,但以往林產業僅著重木材生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林華慶表示,臺灣林業發展過去受到歐、美、日等溫帶國家影響很大,溫帶森林林相偏於單一,但臺灣森林多元,「林業不只是木材生產,更應該是包含更多非木材的竹、精油等特產物的綠色森林產業。」

邱照明(右)和吳昭燕(左)。(攝影/吳尚鴻)
豐年人物
超鬧超深入!綠合農場用玩樂傳遞食農與永續

親近農村、感受土地,這樣的想望存在許多人心中,對於在臺北長大、生活、工作的邱照明和吳昭燕夫妻也是。6年前兩人毅然放下穿西裝開名車、透支健康的房仲業和設計工作,踏上下鄉尋找人生烏托邦的旅程,第一道現實關卡:沒土地、沒技術、沒資源的「三無農民」可以從農嗎?隨著主打親子體驗的農場經營日漸穩定下來,他們又給了自己第二道挑戰:當各地多元的農村小旅行正夯,如何真正把永續生活化的理念置入參與者的日常?這個答案還在生長,但兩人的故事,或許能帶給有志轉行從農的人一點力量。

新聞
《氣候法》加快氣候變遷調適腳步 農業未來賣農產品兼賣碳權

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黃德秀表示,對農業部門來說,相較「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草案,《氣候法》賦予農委會運用土壤、森林、海洋等自然碳匯源增加碳吸存之責,將「低碳飲食」概念入法,並要求政府各機關訂定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將「溫管法」5年一期改為4年一期,具體加速調適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