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位處亞熱帶環境,森林林相組成多元複雜,但以往林產業僅著重木材生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林華慶表示,臺灣林業發展過去受到歐、美、日等溫帶國家影響很大,溫帶森林林相偏於單一,但臺灣森林多元,「林業不只是木材生產,更應該是包含更多非木材的竹、精油等特產物的綠色森林產業。」
林務局升格為林業保育署,機關名從「林務」改為「林業」,不僅代表正式轉型為產業機關,也重新定義了林產業。林華慶說,以前林務局造林生產組著重生產木材,現在改名為森林產業組,就是因為我們將林業定位為綠色森林產業;綠色森林產業包含原生植物應用,近幾年林業保育署培育原生植物樹苗,提供民間景觀、園藝業者推廣,今、明年預計再盤點出100種臺灣森林植物的精油圖譜。
「小樹逐漸長大需要修枝、疏伐,修剪下的枝葉會留在現場,但這些廢棄物都可以提煉精油,精油都是按公克計價」,林華慶指出,林業保育署過去已針對10種造林樹種建立精油圖譜,包括紅檜、臺灣扁柏、臺灣杉、香杉、牛樟、臺灣肖楠的原木,臺灣肖楠、柳杉、龍柏、白千層等的枝葉,以及土肉桂葉,這些造林樹種若能提煉精油,就能幫林農多一筆收益。
林華慶表示,精油圖譜要找出各種精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占比,甚至包括這些成分可能的功能,未來將在10種造林樹種外再增加100種,不限於造林樹種,包括民間及部落常用的民族植物;當林業可發展出高值化的產業,有些超限利用務農的坡地收成不見得好,就可鼓勵回歸植樹造林,而且不一定要生產木材。
部落植物南庄橙「全身是寶」 做果醬、精油、啤酒潛力無窮
林業保育署107年曾請當時中興大學森林系教授、現任林業試驗所所長曾彥學,盤點出百餘種適合做園藝景觀應用的原生植物,其中分布僅限苗栗南庄一地的瀕危植物南庄橙,即是林業保育署規劃開發為新興森林產業著名的潛力案例。
林華慶指出,南庄橙在地賽夏族原住民稱作「嘎達釉」(Kata’iyok),以前耆老會採摘果實用火烤乾,感冒時切一些磨粉,沖熱水喝,用來治感冒咳嗽,但部落說「現在都找不到了」,林業保育署因此協助復育,今年已有1,500株移回南庄種植。
南庄橙果實很酸,但新竹分署與「果醬女王」柯亞合作研發果醬,獲得「世界柑橘類果醬大賽」金獎,還有在地咖啡廳想用它開發在地特色啤酒商品。林華慶拿出一小瓶南庄橙精油分享說,在玩精油的同仁都說南庄橙真的很獨特,與甜橙等橙類精油成分、香氣都不同,未來可以製作精油,也可以開發類似韓國桔子醬的產品,全身是寶。
但林華慶強調,林業保育署復育南庄橙目前只供應在地部落,要讓部落取得2、3年的先機,甚至輔導部落成立經過認證的品牌,「否則商機都被外面的搶去了」,以確保本該有資源近用權的山村部落能真正分享到森林的惠益。
從不可以到可以 林政管理轉型讓「國有森林」變「國民森林」
為了讓森林生態系服務價值的惠益能公平分享,林業保育署近年與部落合作推動「狩獵自主管理」,讓森林裡的動物資源不再是單方面掌握在國家手上。林華慶指出,原住民傳統中本有永續利用的智慧,但因為之前「森林是國有的,國家的就是大家的,大家通通拚命亂打,不會遵循傳統禁忌」;但當部落自己制定獵人公約自治,反而不會濫捕,因為「會去利用資源的人,會比其他人更在乎資源的永續性」。
林業保育署成立後,從前林務局的林政管理組也更名為森林管理組。林華慶表示,以前國有林的管理幾乎是管制性措施,「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但林業保育署要逐漸轉型成告訴別人「你可以這樣、你可以那樣」,讓「國有森林變成是國民森林」。
林華慶說,林業保育署與南庄賽夏共管山林,輔導族人成立合作社撫育造林,發展森林蜜、段木香菇等林下經濟及生態旅遊,當部落能夠從森林得到比盜伐更多好處,「他們現在比我們更積極去保護森林」,通報了十幾起盜伐案件;甚至合作社社員中有過去做過「山老鼠」的人,現在轉變成能夠光明正大、自豪成為森林的守護者。
林業保育署掌管區外保安林約9萬多公頃遍布全臺,以前各個保安林只以4碼數字編號命名,近年開始邀請在地社區聚落參與命名,花蓮秀姑巒溪出海口的「奚卜蘭島」以前就是一處保安林,林業保育署邀請在地靜浦和港口兩大部落命名為「Lokot」,「當國家的保安林變成國民的保安林,大家才會去愛護它」,林華慶說。
邀企業參與增碳及保育 林業保育署碳匯ESG媒合平臺最快9月上線
因為國內仍有大量木材需求仰賴進口,國內使用木材來自國外的天然林,甚至可能是熱帶雨林,不符環境倫理,因此林業保育署除了積極開發多元的綠色森林產業,也肩負2028年將國產材自給率提升達5%的重任。林華慶自信地說,國產材自給率現已成長近1.5%,就像物理上要拉動一個物品,最初要克服的「靜摩擦力」遠大於「動摩擦力」,起步最難,過去大家覺得砍樹不環保,因此林業保育署花了很多力氣作社會溝通及法規調和,未來提升速度會加快。
但也因為有過去受到完善保護的國有林,在國家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中,林業保育署掌握有最大的森林碳匯,林業保育署並預計推出「企業參與森林及自然碳匯ESG專案媒合平臺」,邀請企業加入提升碳匯及自然保育工作,林華慶說,9月預計再與企業召開第4次溝通會議,若沒有太多修正意見,預計此平臺最快9月可上線。
林華慶表示,以前人工林疏伐多由林業保育署自行造林,要取得碳權須新植造林,林業保育署媒合平臺雖也有造林專案,但因署內僅剩恆春半島移除銀合歡土地可造林,實際可供造林面積不大;但包括人工林作森林撫育、竹林經營也都有碳匯,林業保育署正研擬相關方法學,未來將陸續提送環境部公告。
除了取得碳權的需求,許多企業可能更希望參與ESG,林業保育署碳匯ESG媒合平臺將有更多生物多樣性保育專案可供企業選擇參與。林華慶舉例,近年臺灣黑熊救傷通報案件變多,救傷後要讓牠成功回歸野外,野放後仍會透過衛星發報器追蹤一年,相關頸圈、發報器及訊號接收等設備費用一年至少80萬元,未來此費用可由企業參與負擔,追蹤記錄下臺灣黑熊的移動路徑、活動模式等成果,可與企業共同來發表,創造三贏。
系列報導:
- 林華慶專訪01》進擊保育策略跨出國有林 著眼臺灣未來40年棲地保育
- 林華慶專訪02》盤點100種森林植物精油圖譜 ESG媒合平臺最快9月上線
- 林華慶專訪03》 設計為溝通、不遷就平庸 扶植臺灣自然設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