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署長林華慶專訪01》進擊保育策略跨出國有林 著眼臺灣未來40年棲地保育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林華慶指出,臺灣下一個40年保育的主戰場在國有林區之外。(圖片來源/農傳媒)

文/游昇俯、陳大中

「臺灣下一個40年的保育、尤其棲地保育的主戰場是在國有林區之外」,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主管國有林事業區及區外保安林面積約162萬公頃,約占國土面積一半,林業保育署長林華慶表示,私有地為主的淺山、丘陵、平原及海岸地區,包括石虎在內6成保育類野生動物,因為與人類活動區域高度重疊,受到棲地喪失、路殺、毒殺及遊蕩犬貓等威脅,保育工作得跨出國有林。

林業保育署前身的林務局原本是臺灣省政府時代農林廳轄下單位,1999年「精省」後才改隸於農委會,因為是依「省政府組織調整暫行條例」成立,一直缺乏立法院訂定「組織法」完成法制化程序,隨著農委會8月1日升格為農業部,《農業部暨所屬三級機關組織法》施行,林業保育署才終於完成精省改隸後法制化作業,成為全國森林治理與自然資源經營管理的專責機關。

林業保育署14日舉行機關揭牌儀式,農業部長陳吉仲參與盛會表示,農業部成立已改變農委會時代以生產為主,開宗明義兼重生產與保育,林業保育署不僅推動2028年國產材自給率要達5%、2040年要達10%;更透過生態服務給付保育瀕危物種及棲地,以國土生態綠網計畫進行棲地生態調查等工作,明年預算超過4億元,並期待逐年增加預算,因為臺灣地理環境、生物多樣性豐富,可以調查完整圖資呈現給全世界。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14日舉行揭牌儀式。(攝影/游昇俯)

林業是保育加生產 「厚植本金、分享紅利」走向新階段

林業保育署長林華慶日前接受農傳媒專訪,暢談未來目標任務及期許。從「林務」局升格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既是正式轉型為產業機關,也肩負永續經營森林、維護生態環境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責,將「自然保育」放入機關名稱,林華慶表示,林業保育署比起過去林務局「理念更清晰」。「永續林業‧生態臺灣」的願景,呼應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他指出,農業部升格組改前,對林業保育署定位有一些討論,是著重保護而移動到環境資源部,或著重生產留在農業部?但「因為有保育才會有林業」,林業的業務範疇就是「保育加生產」,如同漁業也不能只有捕撈。他強調,人工林生產、維護森林狀態的疏伐雖會砍樹,基本上也是一直在循環,包括林下經濟、非木質精油、森林遊樂等生產則不需動到樹,前提都是維持森林良好的環境,永續的經營管理,才能將森林資源的紅利和原住民部落、林農、山友及產業鏈業者一同分享,「應該開始合理鬆綁,但是鬆綁不是說讓四五十年前那種開發再起。」

「我們過去這幾年在做的事情,就是為轉型做準備。」林華慶說,過去對保育和產業互斥、衝突的印象是有時代背景,「當時臺灣保育的興起,背景是在濫墾,對於自然資源不永續的、沒有計畫性的去開發;包含像野生動物,當時的商業獵捕是很盛行的」,有必要以強烈的方式讓開發利用停緩下來,「非矯枉不足以過正。」不過經過了休養生息,如今應該務實且公平的分享山林衍生的紅利。

林業保育署長林華慶說,「因為有保育才會有林業」,林業的業務範疇就是「保育加生產」。(圖片來源/農傳媒)

永續林業是把林地環境維護好,林華慶說,如同做好儲蓄,上面生長出來的東西就可以去循環利用,林地有如「本金」、我們利用的是其孳生的「利息」,這幾年無論是推動人工林造林生產、發展林下經濟、森林育樂或森林療癒,林業保育署在做的事就是「厚植本金、分享紅利」。

保育不只看顧保護區  國土生態綠網串聯藍、綠帶棲地

「以中央脊梁山脈為主的國有林,土地是國家的,可以畫各種保護區,保育策略是圈地保護,是消極的防守」,林華慶指出,若只維持現在的作法,國有林事業區將成為「生態孤島」,林業保育署以「國土生態綠網計畫」將保育延伸至國有林區之外,試圖讓中央脊梁山脈能與周遭的「綠帶」、「藍帶」棲地連結成網絡,「也可以是跳島式的」,讓更多動植物有機會利用;但國有林外的私有地,可能是經濟生產的地方或交通動線,保育工作就得進入「深水區」,屬於進擊的方式。

林華慶指出,中央山脈國有林棲地保護得好,野生動物包括黑熊其實現在都很穩定,未來棲地保育的主戰場是在國有林區之外,但是淺山丘陵、平原海岸,人類活動頻繁,也以私有地為主,土地的開發利用行為與石虎等保育類在內的野生動物生存仍有扞格,需要與國有林地不同的保育策略。

貢寮水梯田復耕,讓農業持續生產,也庇護了800多種動植物。(圖片提供/林業保育署)

林業保育署長林華慶在其擔任臺北市立動物園研究人員時,輔導「阿石伯蓮花田」轉型友善耕作,保育「臺北赤蛙」。(圖片提供/林業保育署)

「現在已經有了一個更好的政策工具,就是『生態服務給付』。」他以貢寮水梯田為例,從十幾年前開始的示範區、綠色保育標章推動到現在,貢寮水梯田復耕據調查庇護了800多種動植物,甚至有瀕危植物的重新發現;以生態服務給付等政策的經濟效益作為觸媒、誘因,生態價值的落實就會扎根於在地社區,「我們跟一些部落山村合作,其實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就會內化了。」臺南官田的水雉與菱角、新北三芝「阿石伯蓮花田」都是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育價值和諧共生的案例,而這些地區都將成為國土生態綠網的重要節點。

國有林外區域涉及其他機關轄管土地,林業保育署也嘗試與經濟部水利署、公路總局、高公局、鐵道局等跨機關合作,解決野生動物在不同棲地間移動可能被「路殺」的問題。林業保育署曾與鐵道局合作,利用花東鐵路雙軌電氣化計畫,建立唯一一條連通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的動物廊道,讓黃喉貂、長鬃山羊等森林性的動物也有機會跑到平地來。林華慶說,「我們戲稱這條廊道是動物的快速道路」,林業保育署並正構思可能在富里再建第二條動物廊道。

花東鐵路途經的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成為生態廊道重要節點。(圖片提供/林業保育署)

林業保育署曾與鐵道局合作,在花東鐵路建立一條連通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的動物廊道,可讓臺灣山羌等森林性動物安全來往平地。(圖片提供/林業保育署)

強化野生動、植物保育 落實生物多樣性主流化

林業保育署過去在以國有森林為主地區設置紅外線自動相機,長期監測中大型哺乳類動物族群趨勢,日前首次發布分析報告,確認臺灣黑熊、臺灣水鹿等森林性物種持續增長。今年起長期監測也將跨足國有林區外的丘陵與平原地區,並發表年度報告供各界參考;林華慶說,過去物種保育著重野生動物,隨著林業保育署成立、人力員額增加,「野生植物保育這塊也會補上來。」

林業保育署過去在以國有森林為主地區設置紅外線自動相機,長期監測哺乳類動物族群趨勢,未來將跨足國有林區外的丘陵與平原地區。(圖片提供/林業保育署)

涵養水資源是國有森林的重要功能,森林集水區治理也是林業保育署重點工作,以前攔砂壩等防砂工程,以及林道邊坡的擋土牆、集水井、排水溝等設施只強調功能性,但近年林業保育署除在新建工程導入生態友善機制,減少對自然生態的衝擊,也嘗試改善既有構造物或搭設簡易生態友善設施,避免成為野生動物掉落後難以脫困的陷阱,甚至讓林道設施進而能成為動物的微棲地。

林華慶說,日前署內集水區治理組同仁向他報告,打算改善國家森林遊樂區內的建築,避免透明的玻璃建築造成林間鳥類「窗殺」,讓他深深感動署內已將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真正落實。他自信地說,林業保育署希望將這些推動經驗推展至其他政府機關,讓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擴及署外、讓全體中央政府機關能真正落實。

系列報導:

林業保育署近年嘗試搭設簡易生態友善設施,避免林道設施成為野生動物掉落後難以脫困的陷阱。圖為黃喉貂利用林道設施中的木製斜坡道。(圖片提供/林業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