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署長林華慶專訪03》 設計為溝通、不遷就平庸 扶植臺灣自然設計產業

林業署署長林華慶(攝影/徐兆玄)(圖片來源/農傳媒)

林華慶表示,政府機關每年都有出版品,應該藉此加強國內設計產業量能,扶植文化相關產業。(圖片來源/農傳媒)

點進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原林務局)網站,兩朵臺灣一葉蘭映入眼簾,落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徽外環之中,「老實講那個logo(署徽)時間很趕」,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坦言,農業部組織法於今(112)年5月順利通過,8月農業部揭牌,「等於只有兩個多月的時間設計完稿!但我還是蠻喜歡這個他的概念。」林華慶被視為最重視設計的公部門首長之一,不過他不認為自己過分講究:「能夠做到更好,為什麼要遷就於平庸呢?」

「我們的願景『永續林業、生態臺灣』,它很忠實把它呈現出來,而且又有傳承的意味在。」林華慶拿出林業保育署新名片,解說新版的署徽,logo中心的「人字」圖樣延續過去林務局局徽的象徵意涵,「你可以說他是樹,也可以說他是人,也可以說他是山。那人或者是樹,其實就代表著人跟產業」,外部的環形設計為藍、綠色,代表河川(生態藍帶)與森林(生態綠帶),以動態感的環形象徵「永續」,「人或者產業是依附在生物多樣性資源,分享生物多樣性資源的惠益;所以這是永續林業,外面這一環就是生態臺灣。」

林華慶解說署徽設計,此外他也提到,特意留白的部分之後將供同仁印製名片時發揮創意,加上自己喜歡的圖案。

林華慶解說署徽設計,此外他也提到,特意留白的部分之後將供同仁印製名片時發揮創意。(圖片來源/農傳媒)

林業署署徽中人字形脫胎自林務局局徽設計,兼具傳承意義。

林業署署徽(左)的人字形脫胎自林務局局徽(右)設計,兼具傳承意義。

找回永續生態的福爾摩沙  林業署與部落攜手和解

在過去強調保護、禁伐等管制思維的林務管理下,林務局和原民部落間關係並不融洽,近年中央政府以「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簡稱原轉會)起步,林務局和各個國家山林治理機關單位與許多部落達成「和解」,林華慶也曾擔任原轉會委員。

如何扭轉林業機關與部落的關係?「我覺得要先同理他們,先知道他堅持的是什麼,知道他信仰的是什麼。你會發現,其實他堅持、信仰的,其實跟我們是一樣的啊。」他說,林業保育署和原住民傳統文化其實都重視資源永續,「他如果不是這樣子,我們先人來臺灣的時候應該就是一個童山濯濯的島嶼,不會是四百年前歐洲人講的福爾摩沙。」找回原本共有的核心價值,林業署與原住民部落得以盡釋前嫌。

和原住民族和解、建立夥伴關係「共管山林」是林華慶接掌林務局後積極推動的政策。圖為107年林華慶(前排左三)代表林務局和賽夏族舉辦和解儀式。(圖片來源/林業署新竹分署提供)

和原住民族和解、建立夥伴關係「共管山林」是林華慶接掌林務局後積極推動的政策。圖為107年林華慶(前排左三)代表林務局和賽夏族舉辦和解儀式。(圖片來源/林業署新竹分署提供)

林華慶指出,部落自主管理和林業署大部分工作還是保護,然後利用保護成果衍生的紅利。「真正住在山裡面的山村部落的人,他應該要有資源的近用權。」這樣才是公平與正義的精神,也才能夠永續利用。「過去大家會濫捕,因為它統統變成國有的,不是地方部落的」,現在原民部落紛紛成立狩獵協會,傳承狩獵文化外也以獵人公約約束狩獵的期間、地點,進行自主管理,「會去利用資源的人,會比其他人更在乎資源的永續性;他不會只希望他獵得到,他孩子獵不到。」

原民獵人在近年移除埃及聖䴉等外來入侵種也具有重大貢獻,已從上萬隻到幾近清零,「現在剩下的不到50隻!真的是很厲害」,林華慶特別感謝原住民獵人,「即使是陌生的物種,獵人也會掌握動物的習性,這是獵人厲害的地方,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目前全臺仍持續追蹤這些殘存的零星個體,埃及聖䴉有集體繁殖的習性,今年幾乎沒觀察到築巢繁殖。

溝通需要「面對面」 有臉孔的設計是通往認識的路

受訪時林華慶的西裝外套上別著一個毬果別針,是2年前到大鹿林道泰雅族Skaru(霞喀羅)流域群出席和解儀式,由族人製作贈送的禮物。在林華慶的署長辦公室,還有好幾件部落族人或地方林產業相關業者贈送的禮物,「這是來義狩獵協會羅名宏理事長送我的共飲杯」,排灣族共飲用的「雙連杯」雕飾講究,是在歡宴或儀禮節祭才使用的器具,構造是兩個聯繫起來的木酒杯,連杯共飲象徵永結同心、友誼長存;來義鄉的現代版連杯做成杯架的形式,放上兩個杯子就可以共飲。

林業署署長林華慶(攝影/徐兆玄)

林華慶手捧為排灣族雙連杯專門設計的基座,左胸前毬果別針是Skaru(霞喀羅)流域群泰雅族贈送,都是林業署與部落建立合作關係的紀念。(圖片來源/農傳媒)

「我上次還收到一個,泰雅麻必浩部落(Mabanan,現稱永安部落)90幾歲耆老手編的,用藤編的一個背籃。」林華慶說,這件禮物由臺中分署(原東勢林管處)轉交,因辦公室沒有空間暫放家中,其實他並不認識這位耆老,「東勢這幾年有做一些文化復振,這位耆老指導做一個藤編的橋,跨越小溪真的可以走過去的橋」,背籃是向林業署的理解與善意表示感謝,「等我們掛牌完,要去見他。」

除了面對面,林華慶認為設計、出版都是跟民眾溝通很重要的一個方式,「政府機關的年報什麼時候會有人想買?」近年林務局的年報、月曆成為主流電商平台上可見的商品,他認為,藉由設計讓政府單位有了不同臉孔,不應該再走回「平庸」、面目模糊的回頭路;包括推動森林市集,「基本上我們也是在推廣國產材,但是比較生活化,不會有家具那些。主要是讓大家去思考說,每天用的東西其實很多是跟森林有關的,鼓勵大家用我們在地的木材。」

政府機關支持設計、文化產業  希望用心被看見

林務局文創產品受關注後,也因此出現延伸爭議,比如被指稱是「飢餓行銷」,有一年臨時加量反讓商品出現瑕疵,但只要有反映的都可以退換。在這些意見或爭論中,「不務正業」的指謫尤其令他懊惱,「如果是廠商有問題,我想這個都是可以去提醒或導正」,但輿論氛圍下若矯枉過正,讓公務人員感到「多做多錯」,變回沒有個人臉孔的公家機關,恐怕並不是大眾期待的政府面貌。

林華慶表示,近來如許多民間機構也開始以自然生態為元素,製作筆記本等周邊紀念品,「我們帶動臺灣自然設計的產業,但我們從來沒有偏廢我們的業務,我們的業務比以前更多更廣。」他強調,比如林業署logo、原生植物週曆都和不同設計者合作,「我很鼓勵我們同仁多多發掘有潛力的設計師,可以先從小案子開始做起。我們本來年度就是會需要做一些出版品,你怎麼不藉這個機會,把這些資源讓給新銳設計師去發揮、去表現。」

林業署署長林華慶(攝影/徐兆玄)

林華慶認為,政府各單位都可以透過重視設計、出版來拉近與社會大眾的距離,同時支持臺灣的文化相關產業。(圖片來源/農傳媒)

「文化產業如果要有正向發展,政府跟民間應該更重視設計產業。」林華慶說,為加強設計品質,林業署在出版品選擇以「設計」單位為發包對象,而不是由印刷廠統包;比較小的案子還會分成設計、印刷兩案,以免設計費被壓縮到太低,「我跟我們同仁講,設計好再發印刷,可能變得比較麻煩,可是你不這樣子做,設計業者怎麼會有案子呢?」

雖然不是主責機關,林華慶認為政府機構都應盡量扶植文化相關產業,他在林務局月曆熱銷後,請同仁以與國家出版品通路商相同的6折免買斷方式,也供貨給獨立書店業者,「但是我們有一任的主計主任,來了之後說,國家出版品通路商,是經由政府正式招標的,沒有經過招標程序的通路不可享有一樣的待遇。」他為此和主任溝通很久,「現在實體書店都開不下去了,人家有這樣的理想,政府應該要支持,何況數量也不多,不致影響國家出版品通路商利潤」,又請文化部幫忙函示,主計主任才同意能以6折價格繼續供貨給獨立書店協會,但還是堅持必須賣斷。談到為何要做這樣的嘗試,「如果大家喜歡,我們的出版品就可以幫獨立書店帶來一點額外的利潤,我們的用心就是這樣子啊。」

系列報導:

林業署出版、工藝品和國內設計業者、木材業者合作。今年推出的「臺灣原生樹木曆」,木製底做使用國產相思木,委託拾蒔生活工作室設計。(攝影/吳尚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