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解說「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與企業合作的過程與案例。
豐年雜誌
林業保育署搭建媒合平臺 緊扣國際ESG趨勢 :專注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 資金回饋在地部落

2022年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從轄下的國有林出發,透過一系列政策誘因,並貼合實踐ESG的需求,引導企業主動前來平臺媒合專案。不僅要延續過往與企業的合作,更要以林業保育署管轄的國有林範圍,推出「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將主力放在森林碳匯、生物多樣性、山村與原住民部落等相關議題。

新聞
植樹月贈苗活動下周起跑 林業署10萬餘株原生苗木154場次推廣發送

3月是植樹月,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植樹月贈苗活動「織一片生態綠網」下周3月1日起跑,總計提供93種、10萬餘株臺灣原生樹種苗木,在全全臺各地區分署、航遙測分署、林鐵文資處共154場次推廣發送。各場次贈苗方式不同,部分憑發票兌換,少數參與淨灘、捐血再贈苗,還有採報名預約制、僅開放里民參加等不同活動方式。

新聞
林業保育署推動與原住民族自然資源共管 丹大地區野生動物保護區可望上半年公告劃設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推動原住民族自然資源共管機制,透過輔導部落成立合作社,發展森林多元綠色產業,並以部落為主體參與決策,推動森林遊樂區及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劃設等政策。在南投縣丹大地區,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與信義鄉布農族成立共管會,推動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劃設,可望於今年上半年公告完成。

新聞
林業保育署2025《島原生境》月曆 印花設計重新解構臺灣原生植物姿態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2025年《島原生境》月曆,精選濱海、城鄉、淺山以及中、高海拔共65種木本植物,融入蜜源、園藝景觀、民族植物等元素,並首度以印花設計的概念,將原生植物轉化為貼近生活的植景紋樣,月曆中的動植物插畫特徵,並經專家審定。即日起至9月29日24時止,《島原生境》月曆與桌曆限時不限量開放線上預購。

新聞
「撞到月亮的樹」、臺灣黑熊編織巢窩 林業署月曆乍見森林奇幻時刻 限時預購剩一周

林業署2024年新曆以《奇幻之森》為主題,各月份內容包括臺灣最高樹種「撞到月亮的樹」臺灣杉,全球唯一會編織巢窩的臺灣黑熊,以及農曆7至10月陸蟹抱卵入海釋幼等臺灣森林生態的奇幻時刻。月曆採用雙線圈新設計,讓精美圖繪更方便收藏,即日起至20日24時開放線上預購,限時不限量。

新聞
象牙經指定「古物」即可合法買賣? 立委邀林業署、文資局一個月內研商修法

《野生動物保育法》自2020年起全面禁止象牙買賣,但臺北市政府2019年在原有《文化資產保存法》古物審議程序外,另制定「文物提報指定一般古物申請作業流程」,就有包括象牙在內大量保育類野生動物產製品申請指定為古物,共129件通過審議,立委吳思瑤擬邀請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1個月內共同研商修法。

林業署署長林華慶(攝影/徐兆玄)(圖片來源/農傳媒)
新聞
林業署長林華慶專訪03》 設計為溝通、不遷就平庸 扶植臺灣自然設計產業

雖不是主責機關,林華慶認為政府機構都應盡量扶植文化相關產業,「政府跟民間應該更重視設計產業。」他認為設計、出版都是跟民眾溝通很重要的一個方式,「政府機關的年報什麼時候會有人想買?」設計讓政府單位有了不同臉孔,不應再走回「平庸」、面目模糊的回頭路。

新聞
林業署長林華慶專訪02》盤點100種森林植物精油圖譜 ESG媒合平臺最快9月上線

臺灣位處亞熱帶環境,森林林相組成多元複雜,但以往林產業僅著重木材生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林華慶表示,臺灣林業發展過去受到歐、美、日等溫帶國家影響很大,溫帶森林林相偏於單一,但臺灣森林多元,「林業不只是木材生產,更應該是包含更多非木材的竹、精油等特產物的綠色森林產業。」

新聞
林業署長林華慶專訪01》進擊保育策略跨出國有林 著眼臺灣未來40年棲地保育

「臺灣下一個40年的保育、尤其棲地保育的主戰場是在國有林區之外」,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主管國有林事業區及區外保安林面積約162萬公頃,約占國土面積一半,林業保育署長林華慶表示,包括石虎在內6成保育類野生動物,因為與人類活動區域高度重疊,受到棲地喪失、路殺、毒殺及遊蕩犬貓等威脅,保育工作得跨出國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