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昌儒 攝影╱吳尚鴻
2022年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從轄下的國有林出發,透過一系列政策誘因,並貼合實踐ESG的需求,引導企業主動前來平臺媒合專案。不僅要延續過往與企業的合作,更要以林業保育署管轄的國有林範圍,推出「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將主力放在森林碳匯、生物多樣性、山村與原住民部落等相關議題。目前與企業合作的ESG方案已有顯著成果,對減碳的實質效益也顯而易見。
歐盟即將於2026年開徵碳稅(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包含Apple、Google等跨國科技大廠,已開始針對減碳訂定目標,並要求供應鏈的廠商一同配合減碳。臺灣早已前瞻看見這股需求,自2021年起,便不斷有企業主動聯繫碳稅相關問題,並提出能否在林業保育署管轄的國有林地種植樹木來取得碳匯。
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表示,2022年前來拜訪的企業更多,也開始提出其他不同的需求,有的希望能夠通過種樹取得碳匯,有的只要透過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取得投入永續行動並獲得相關證明即可。來自企業端的需求與日俱增,加上時任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的支持,林業保育署於是加快步伐,投入建立更完善的企業媒合機制,於是「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順利上線運作。
林業保育署ESG平臺一上線即受親睞 以國有林地永續目標為專案主力
林業保育署設立的「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第一階段主要執行的專案類型是以林業保育署所管轄的國有林地為場域」,林華慶說出了平臺的特別之處,因此也涉及更多森林碳匯、生物多樣性、山村與原住民部落議題。而平臺上的專案內容,從隸屬林業保育署業務範圍內的造林、生物多樣性出發,再延伸到文化傳承。
歷經2年多的時間,林業保育署多次與企業聚焦、收斂需求,確認了「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的架構與想法。保育企劃組簡任技正石芝菁也補充說明,「除了平臺本身的功能,林業保育署也要準備好如何與企業合作,因為每個案子都需要與企業一再討論。」
有別於過去被動等企業上門詢問,以及個別與企業接洽專案的模式,「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上線後,所有專案資訊皆公開透明,除了由林業保育署本身發布欲公開徵求的專案內容,平臺亦提供企業自提專案的功能(自然碳匯類型目前仍不開放),企業上傳工作構想書或計畫書後,再經林業保育署審核,等通知媒合結果並完成簽約,方能開始執行。
每一個合作專案執行過程中,亦有來自林業保育署不同階段的查核工作,而所有專案內容,來洽詢的企業皆可與林業保育署依據專案規模與企業量能討論後彈性調整,並遵循年度計畫原則,於每年12月31日前繳交成果報告,90天內便可核發成果證明。石芝菁提到,如此保有彈性但不失嚴謹的執行程序,讓企業信賴經林業保育署認可的成果證明,也使企業避免遭受「漂綠」的質疑。
為方便企業於平臺選擇合適的專案,在每個專案說明中,皆清楚標示專案成果所對應到SDGs與K-M GBF(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相關目標;若企業有碳權的需求,可與林業保育署另行約定,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等法規,向環境部或相關機關申請。
政策順應國際趨勢 引導企業參與維護生物多樣性
「民間企業參與(維護生物多樣性),是全球趨勢。」2022年12月,林華慶曾與推動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學界、政府部門,與民間非政府組織人員,遠赴加拿大蒙特婁,參與第15屆聯合國《世界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CBD COP15)的第二階段會議。會中確立了K-M GBF,呼籲各國政府在2022至2030間,致力阻止生物多樣性喪失甚至生態滅絕的共同願景。
林華慶指出,「過去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工作,往往被認為是政府、學界、環團的責任,民間參與度極低,成效不彰。」如今國際公開倡議企業應積極參與其中,林業保育署站在政府協助企業的立場,自2022年起開始舉辦共5場企業座談會,闡述期望企業積極參與的理念,而前來與會的企業多半來自科技業、金融業、服務業等,尤其以大型企業為主,有的企業要做社會公益以及符合金管會要求的ESG,有的要求碳匯、碳權,有的企業很明確表示要做生物多樣性,林業保育署也透過每次座談會,聆聽來自企業端的需求。
企業高度參與生物多樣性工作 資金直接用於在地部落
針對平臺上公開徵求企業媒合的專案,林華慶進一步強調,「企業資金不會進到林業保育署,更不是從企業手上拿到錢後再去發包。」
以造林相關專案為例,企業資金用於聘請造林預定地周遭的社區、部落居民來執行造林工作,以及專案進行前養成專業知識技能的培力,而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育,同樣由在地居民負責,包含巡護、裝設監測照相機等任務,因而產生相關工作機會,讓在地居民增加收入,提升參與意願。
其中像是由中華航空所支持的苗栗南庄認養造林專案,因實施場域位於賽夏族蓬萊部落的傳統領域,以企業資金挹注在地的「台灣原住民生態農業協會」,除了聘請部落族人執行造林工作,以賽夏族傳統智慧,因地制宜運用倒木、石塊、覆土等就地取材,維護加里山登山步道,解決了既有工程發包無法達成的「手作步道」形式,不僅順應讓山林步道融入自然的國際趨勢,更落實了在地參與、居民與環境永續共榮的精神。另外在「食蛇龜」、「石虎」等瀕危生物的保育專案中,透過企業經費聘僱的在地巡護員,可負責位於私有地的棲地巡視工作,與原有負責國有林地的巡山員有效分工。
林華慶認為,「專案數量不是重點,而是要達成哪些目標、創造哪些效益。」平臺的專案服務範圍,今年將從現有國有林地擴大到其他土地的專案媒合,鼓勵山坡地超限利用及非法露營場地投入造林。透過政策保底(提高獎勵造林至6年60萬元)與企業外加資源的媒合,提升誘因,並輔導林業多元永續經營,發展適地林下經濟、森林遊憩與療癒、林木生產等,發揮森林的多元服務價值。
鼓勵自行提案展現企業專業 未來擴大平臺效益
目前林業保育署專案媒合平臺共登錄47案,12案已經簽約,其中35案徵求媒合中。而已簽約12案中,8件由林業保育署提出,4件則為企業自提。
在企業自提部分,林業保育署表示歡迎企業以自身專業,在自然資源與林業社會文化等主題上有所發揮。例如在「林業文化資源保存或活用」專案中,啟坤科技運用先進的3D數位技術,協助建立阿里山林鐵百年蒸汽火車關鍵零組件圖資,永續保存重要文化資產,傳承百年技藝精髓,解決目前僅有老師傅熟悉舊式零組件的傳承問題。啟坤科技預計2025年底將推出「蒸汽火車駕駛艙模擬AR展示」,可藉由行動裝置進行體驗,展現數位資料庫初步應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