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2025年2月號 深遊農旅 休閒商機玩出農業價值

撰文/編輯部 

臺灣休閒農業發展半世紀以來,從簡單農村生活體驗,到精緻農業深度旅遊,有愈來愈多國人安排到農場住一晚,農業部農村水保署估計2023年有近3千萬人次到農場旅行,消費產值達百億元。休閒農場是農業的一扇門,引領國人認識農漁山村的生活、生產及生態,進而以實際行動支持本土農業、農產品。

《農業發展條例》2000年修正,將「休閒農業」納入農業範疇。以農為本的休閒農場,場區內的農業生產用地須占六成以上,目前全國有許可證並持續經營的休閒農場有398家,提供好吃、好玩、好住又有美景的農業旅遊。

老字號休閒農場——以觀光果園起家的宜蘭香格里拉休閒農場,在業界素有「休閒農業教父」之稱的創辦人張清來,捨去觀光思維,開創遊客可以沉浸的園區。宜蘭三富休閒農場創辦人徐文良、徐儷禎父女,在COVID-19疫情爆發時,帶領業者挺過風雨,迎來轉機,農場本身也決定不收一日行程,14公頃農場只開放住宿客慢遊。

位於臺南的仙湖休閒農場,以傳統技法柴焙龍眼飄香,利用自家農產開創豐富的農產品及農事體驗,打造農場特色,家族第六代吳侃薔實踐「讓旅遊為農業服務」的概念。臺南長盈海味屋第四代謝佳歆,結合食農教育,提供產地到餐桌的飲食農遊,讓吃食不只是一種品嘗。

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秘書長游文宏說,疫情後農遊蛻變,食農、永續旅遊會是一大特色。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去年也推動生態旅遊結盟,以社區林業各部落的力量,開發新遊程。農漁山村,每家休閒農場、每個生態旅遊,都在農業的場域下,各自綻放。

購買連結:博客來誠品PChome豐年農市udn琅琅悅讀讀冊生活HyRead凌網華藝數位ZinioKONOPUBU台灣雲端書庫Readmoo讀墨

【農產新豐味】

洋香瓜「臺南16號」 網紋緊密肉細緻:抗白粉病綠肉新品種 涼溫期栽培理想選擇

【豐話題】

建構農業安全網 改革補助政策增加韌性:五大支柱兼顧生產、生態 保障農民生活

【豐寫真】

枝頭上的紅寶石

【農友心得】

通往韌性之路:國際樸門大會在臺灣 發揮創意應對生活挑戰 戰火下也療癒人心

【農業經營】

外國青農來臺實習 「做中學」創造農業互惠:印尼、菲律賓實習生緩解缺工 今年擴大辦理

【國際新知】

應對人口外流、高齡化 日本農村振興入法25年:新修正基本法納入農村關係人口 強化內部網路

農地利用調查 土地坵塊分析是趨勢:搭配科技工具監測 精確即時更勝地籍圖

【植人植語】

春風搖曳的媚眼 深邃迷人藍眼菊:日照需足、避免淋雨 補充開花肥可持續盛開

【風峰相連】

恭賀新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