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怡欣 攝影/吳尚鴻
位於宜蘭縣冬山鄉的「香格里拉休閒農場」,是臺灣第一家將農業與觀光休閒結合的休閒農場。創辦人張清來在社區營造概念未及萌芽的1980年代,到距離農村再生推行仍遠的90年代,即以複合式經營的休閒農場嘗試為農業走出新路;他更自掏腰包為有志返鄉創業的青年舉辦教育訓練、創立聯誼會凝聚社群,並推動政府立法支持休閒農業產業化,正式揭開臺灣休閒農業蓬勃發展的時代,因而被譽為「臺灣休閒農業之父」。走過30多年,香格里拉仍不斷依市場趨勢更新遊程、拓展客群,無怪乎能成為屹立不搖的老字號。
香格里拉休閒農場地處大元山海拔250公尺的山麓上,農場內有一大片有機菜園,以及楊桃、芭樂、金棗等10多種果樹,大人小孩都可以戴斗笠下田採菜、一起料理享用,體驗產地收成無縫接軌到餐桌上菜的成就感。
大元山日治時期曾為林場,因此香格里拉的住宿空間「松羅館」以森林為主題,所有客房皆由臺灣紅檜打造,一進門沉穩的檜木香撲鼻而來,身心隨之舒展。園區設有復刻傳統農村的奉茶亭、茶寮童玩館、布袋戲臺,每天晚餐後還會舉辦搓湯圓、打陀螺、放天燈等民俗活動,讓來客找回童心。
隔日晨間可以漫步於農場周邊的烏心石步道跟清香步道吸收芬多精,再前往梅花湖、正福茶園等冬山鄉景點,也有很多人喜歡坐在農場觀景平臺的鞦韆上,盡情享受俯瞰整個三星平原的美景,負責接待的經理鄭碧華說,「在農場服務了20多年,還是覺得這片風景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美,沒有看膩的一天,所以我們有很多客人可能以前校外教學或畢業旅行來過,後來又帶家人小孩回來玩。」
來到景觀餐廳,張清來已沏好一壺冬山在地素馨茶迎接我們。從28歲開始買地規劃農園,到現在年過70,他依然親力親為接待客人,目光炯炯談論投注畢生推動的休閒農業。
苦讀7年逃離農村 就職7天返鄉打造桃花園
生於1952年的張清來是土生土長的冬山農村囡仔,他的童年都在幫忙農事、做工貼補家用中度過,因為家境貧困只有小學學歷,曾經一心只想逃離農村,不想跟上一代一樣辛苦一輩子。他花了7年半工半讀終於考上銓敘部公務員,結果做了7天就辭職回家――農村囡仔還是想為家鄉打拚,讓大家的生活一起變好。
農業沒落、農民收入低、農村凋零的困境,這個「返鄉青年」再清楚不過,但張清來堅信,「農村與農民的憨厚純樸、樂天知命,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文化。」他參考日本、德國與韓國的農村計畫,向政府提出現在看依然沒有過時的「興農六論」:農業應從文化、教育、科學、環保、觀光休閒、宜居6個面向振興。張清來親身實踐理論,買下家鄉12公頃山坡地,花上7年時間整地、種果樹,要把自己的家鄉打造成都市人心神嚮往的香格里拉――理想的人間樂土、現代桃花源。
1988年香格里拉觀光果園正式開幕,搭上國人開始重視休閒的年代紅極一時,但張清來觀察,前來採果的多是宜蘭在地人,因為缺乏餐飲與住宿服務,對外地遊客比較不便,於是他於1991年開創結合農業與休閒遊憩設施的「休閒農場」,希望提供遊客更完善而深入的服務。
法規、社群與研究三管齊下 推動休閒農業產業化
然而,當時尚未出現為這種複合經營模式量身制定的法規,讓張清來在轉型期間吃足苦頭。雖然農委會(今農業部)於1992年訂定〈休閒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後於1996年修訂為〈休閒農業輔導辦法〉,區別「休閒農場」及「休閒農業區」的概念,但因屬於位階較低的行政命令,在土地變更及興建餐飲住宿空間上仍受既有法規的限制,被政府以「於法無據」為由拆除。
張清來奔走溝通數年,終於在2000年促成政府修訂《農業發展條例》,提供休閒農業法源依據,並配合母法修訂〈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法〉,放寬休閒農場的申請資格、土地變更、設施興建等限制。他也透過創立「中華民國休閒農場聯誼會」凝聚社群,為有志投入的青年舉辦教育訓練。張清來指出,「休閒農場要產業化必須有三個力量,一是業者經營管理能力的提升,二是政府政策和法令的支持,三是學術理論的扎根,才能廣泛且長久。」
全臺休閒農場統計至2023年底多達398家,老字號的香格里拉能走得長遠的關鍵,在於張清來持續拓展客群,並對市場需求做出靈活的應變。當國內愈來愈多休閒農場瓜分市場時,他率先派員參加國際旅展搶攻海外市場,從語言相通的東南亞華人,擴及中東及英語系國家,2013年又成為第一批取得臺灣「中國回教協會」認證的穆斯林友善餐飲與旅宿業者,每間房間都有標示朝拜方向、廁所裝設淨身水龍頭,餐點食材與餐具皆符合清真認證,瞄準占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穆斯林市場。
「本來我們已經達到六成是國際遊客,但疫情過後剩下兩成。」2024年受到地震颱風影響,國際遊客少了大約三成,臺灣人也認為國旅太貴寧可出國度假。在生意清淡的這段期間,張清來出國考察菲律賓、澳洲、義大利、美國4個國家的鄉村旅遊產業,認為國內媒體及社群平臺常傳播國旅太貴,未必公允,「外國住宿平均下來每人一晚大約1,800元,臺灣房價其實跟他們差不多甚至更便宜。」
告別觀光思維深化服務與遊程 「讓人願意一來再來」
張清來不擔心暫時的業績波動,但對國旅的長期發展,他點破常見迷思,「大家一直說要振興『觀光』,但要釐清,走馬看花的觀光是出國才會做的事,國內旅遊的目的是休閒放鬆或深度體驗,兩者的本質不一樣,如果以觀光定位國旅當然沒有市場,而是要提升價值與深度,讓人願意一來再來。」他的觀點可以從香格里拉遊客的旅遊習慣中驗證:外國遊客大多順道來到農場住一晚,隔天早上便離開前往梅花湖、清水地熱等觀光景點;臺灣人更喜歡在農場待好待滿,且愈來愈追求在地人文及生態的深度遊程。
近10年香格里拉休閒農場的果樹受到嚴重猴害,食農活動調整為採收有機蔬菜自己料理,天氣熱的時候還可以採青草回來煮茶消暑。鄭碧華分享,「我們一開始規劃很多種青草茶,從客人喝多少觀察他們的接受度,發現咸豐草茶的風味最受歡迎。」她觀察到煮食是很日常、但親子都有新發現的活動,「很多帶小朋友來的客人跟我們說,他第一次吃到孩子煮的菜,感覺特別不一樣;小朋友也很有成就感,還因此認識當季的蔬菜,知道路邊不起眼的野草其實是以前農村天然的飲料。」
除了持續改良開發童玩DIY、大自然彩繪等體驗活動,2025年香格里拉更推出新的「清水溪段隘勇文化追尋」遊程。「日治時期日本人為了管理山區的原住民,從南澳到冬山的『零工圍聚落』跟清水溪一帶設立隘勇線,我們的農場步道正是這條隘勇線的一部分,以前從這條路可以經過南澳走到花蓮!」張清來希望透過文史導覽,以及警備柵欄等步道沿線的仿古文物與解說牌,探索隘勇線的百年風貌。
抓緊休閒趨勢開發新市場 地方串連、發展特色可百花齊放
臺灣休閒農場前仆後繼出現,市場會不會有飽和的一天?張清來樂觀認為市場不會有所謂「飽和」,端看業者能否抓緊趨勢。隨著臺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張清來預測銀髮族是下一個藍海市場,「休閒農場可以提供樂齡課程,讓在地老人每天來散步健行,或是轉型成銀髮族友善場域,讓長者在這裡安度晚年,透過健康的飲食、溫暖的互動及農業環境提供綠色照顧(green care)。」
然而缺工問題卻讓休閒農業的服務量能受限。農業移工政策自2019年起鬆綁,目前開放最小經營規模花卉0.5公頃、蔬菜1公頃、果樹2公頃,得以申請聘用移工。香格里拉休閒農場植有1公頃的銀絨牡丹做切花與DIY活動,加上有機菜園與果樹,理應符合資格,但仍以「主力是休閒農場而非農產品生產販售」不予核准。張清來呼籲休閒農業作為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農業,應同樣與其他農產業開放移工申請,讓業者有充足的人力優化服務。
張清來認為,休閒農場是食農教育及綠色照顧的絕佳場域,只要政府政策的態度開放彈性而非嚴謹限縮,業者能持續精進經營能力並找出自己的優勢,並透過休閒農業區分進合擊,將單點式農場串聯成線、發展地方特色,休閒農業的經營就不會過時與飽和,在臺灣各地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