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休閒農業
銜接旅宿、遊憩的休閒農業,可謂是農業的門面,但臺南東山仙湖休閒農場農二代經營者吳侃薔認為,讓家鄉變好,不能僅靠休閒農業中旅遊觀光的層面,而要「讓旅遊為農業服務」,帶動消費者深入認識在地文化與農產品。
位於宜蘭縣冬山鄉的「香格里拉休閒農場」,是臺灣第一家將農業與觀光休閒結合的休閒農場。創辦人張清來在社區營造概念未及萌芽的1980年代,到距離農村再生推行仍遠的90年代,即以複合式經營的休閒農場嘗試為農業走出新路。
臺灣推動休閒農業及休閒農業區發展,歷經30年的努力,已有豐碩成果與規模,但面臨產業人力缺工的同時,仍有場域規模差距日益擴大、活動同質性高、形成生態環境及遊客承載量所帶來的觀光衝擊等多面向發展課題,無論休閒農業如何與哪些重要政策相扶相倚,不變的目標仍然是如何透過休閒農業推動,維護在地農產業與農鄉村的永續發展。鄰近的日本農村與農業的發展路徑,或許可為下一世代的休閒農業產業發展提供借鏡之處。
臺灣地酒,猶是少年少女。臺灣歷經整整80年的菸酒專賣制度,製酒乃至品飲文化發展因此大大受限。直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前夕,2000年《菸酒管理法》及《菸酒稅法》公布實施,農村製酒率先合法化,隨後因應世貿全面開放製酒,民間製酒業才彷彿從凍結時間的睡夢中醒來,一切從新開始。
農委會今(5)日預告修正「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法」部分條文,將休閒農場可設置「露營設施」刪除,改以「農業體驗設施」的附屬營位進行管理,申設面積、工法等限制不變;並明確區分露營、休閒農業場域,依交通部「露營場管理要點」申設的露營場用地不得設置休閒農場。
農委會今(6)日舉辦第3屆全國績優休閒農業區頒獎典禮,總計有46區休閒農業區獲獎,其中獲得最高獎項「卓越」獎的宜蘭員山鄉枕頭山及南投埔里鎮桃米兩個休閒農業區,已是農委會辦理休閒農業區評鑑以來,連續4度獲得最高榮譽肯定。
鹹澀海風沾黏太平洋的暖意迎面而來,越過稜線吹進濃淡不一的樹林,而後順著溝渠進入田野,由人們拾起這大自然施予的恩惠,孕育出桌上的一碗碗鮮美,伴隨滿足的笑顏,呼嚕吞下。臺灣如此多樣的美,透過休閒農業的轉譯,得以更溫潤的呈現給不同受眾,有效促成生產與消費兩端的串連,雖帶起了農產的直接銷售,但同時也帶來不同的課題。
近年來,臺南的農村風景變得不一樣了。樸實的村莊,加入休閒基因,成為國旅的新動力;採果、插秧、焢窯、擠牛奶、抓魚等,以各地區物產及節氣孕育的當令食材為元素,譜出上百種的農遊方式,吃、住、玩、買、看,應有盡有,喚起大家對大自然的嚮往。
臺南市七股區是全臺最西邊的行政區,因為靠海,從很久以前曬鹽、養殖產業就很發達,除了有知名的七股鹽山,更是臺灣虱目魚養殖重鎮。三股社區是七股區裡的一個小村落,居民兼營農、漁業,養蚵之餘也種種紅蔥頭,七成的漁業與三成的農業,顯現居民靠海吃海之餘,仍在近海鹽鹼地辛勤農耕地拚搏精神。
春蘭、夏荷、秋菊、冬梅是四季代表性花卉,眾人咸知荷花及蓮花於夏季盛開,但位於臺南市六甲區的「九品蓮花生態教育園區」所種植的香水蓮花卻是經年開花,四季前往都有香水蓮花可欣賞。不同於長蓮藕、有蓮蓬結蓮子的荷花,香水蓮花只會開花,但經年均能開花,能製作花茶,且花色繁多,極具欣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