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一場旅行!田園風光、農特產、休閒活動 休閒農業在全球發酵

台灣景觀

臺灣有著多樣的天然景觀,觀光資源豐富。(攝影/陳慧萍)

文/余松諺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產業分析組研究專員
  林恒生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產業分析組副主任

鹹澀海風沾黏太平洋的暖意迎面而來,越過稜線吹進濃淡不一的樹林,而後順著溝渠進入田野,由人們拾起這大自然施予的恩惠,孕育出桌上的一碗碗鮮美,伴隨滿足的笑顏,呼嚕吞下。臺灣如此多樣的美,透過休閒農業的轉譯,得以更溫潤的呈現給不同受眾,有效促成生產與消費兩端的串連,雖帶起了農產的直接銷售,但同時也帶來不同的課題。

每個農產品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但身處在步調快速的現代,很少人願意且有時間停下腳步去細細翻閱它,多的是貪圖方便的,轉身挪用食物形象標籤,直到2001年臺灣實施週休二日後,多數人才開始學習透過工作以外的時刻靜置身心,自此休閒活動的需求及概念逐步發酵,同時各公私單位也乘勢投注資源發展農業相關旅遊產業,將農村旅遊與農產品直銷、農事體驗等運作模式進行串聯,一步步使得近年來休閒農業的外貌漸趨清晰。

從2000年第一座位於宜蘭的「枕頭山休閒農業區」成立算起,至今全臺共有104座休閒農業區,以及368座休閒農場,農遊不再是讓民眾感到陌生的詞彙,反而帶給了每個人不同的想像,像是走進泥地種下初生的秧苗,或是乘著竹筏遊覽潟湖與蚵棚,還有令人難以抗拒的農家美食嘗鮮等,回程時手上提著大小包伴手禮更是農遊必備的標準程序。在滿足遊客的感官享受之餘,以最直接的方式回饋給農家,進而讓生產者能獲得更多資源,轉化提供更加優質的體驗與農產品給消費者,帶動起善的循環,正是休閒農業所肩負的重要使命。

田園風光+農特產+休閒活動 休閒農業在全球發酵

放眼國際,與臺灣同屬海島且風俗民情相近的日本是休閒農業發展相當成熟的典範,日本農林水產省於1994年發布《促進農山漁村休閒活動基礎設施建設法》(原文:農山漁村滞在型余暇活動のための基盤整備の促進に関する法律),長時間下來由政府明確定義出休閒農業的架構及規範,讓民間單位有所依循,同時鼓勵農家檢視並運用自身的創意與特色導入六級產業化,推出優質又吸睛的農特產品,搭配以客為尊的服務態度,給予遊客極佳的旅遊體驗,多項策略整合併行下,使得日本成為旅遊清單上最容易被列出的國家。直至今日,2021年度日本政府編列了9,805萬日圓(約新臺幣2,450萬元)的補助金提供農山漁村振興發展,特別是著眼於地區性特色「農泊」的推動,處處都可看出日本對於發展休閒農業的重視。

而不同於臺灣及日本的小巧精緻,有著宏偉風光與宜人田園氛圍的美國,也是許多崇尚自然的遊客為之著迷的旅遊勝地。不過農業旅遊(Agritourism)這個名詞卻是直到2007年才首次出現於美國農業普查中,其包含像是農場或酒莊遊覽、滑草、狩獵及釣魚等多種親近自然的休閒活動,開放但保有適度的管理給予了農業旅遊相當大的運作空間,自2007年至2017年,短短10年內美國農業旅遊的整體營收成長了67%,達9.49億美元(約新臺幣265.72億元),更活絡該國超過13萬間農場的農產品直接銷售,主要產品種類擴及楓糖漿及相關製品、聖誕樹、生鮮蔬果、切花及乳製品等,總收益高達28億美元(約新臺幣784億元),如此驚人的數值也說明了農業旅遊確實能夠大大促進農產品的銷售狀況,可作為提升農民收益的有效解方。

臺灣休閒農業的規模

與日本休閒農業發展的時間軸相似,臺灣在1992年依據《農業發展條例》訂定「休閒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2000年修名為《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法》),當中休閒農業區依法可規畫設置農特產品零售設施;而休閒農場則是除了農特產品零售設施外,還可視經營需要設置農產品加工(釀造)廠及農特產品調理設施,等同直接將農產加工與直銷概念整合納入休閒農業體系之中,打造一條從農產生產、加工、銷售到消費者體驗皆包含在內的完整產業鏈。

根據2015年農林漁牧業普查結果,臺灣整體休閒農牧業者家數來到1,876家,前三大經營類型:農村民宿占25%、觀光果園占24%、休閒農場占21%。而農牧業多元化經營者(其為除了農牧業生產外,另有經營加工或休閒產業,包含轉型休閒產業者)平均每家全年農牧業收入達新臺幣288萬元,是傳統經營者銷售收入44萬元的6倍以上,且本身相較於2010年的180萬元成長幅度達60%,顯示由休閒農業帶起的多元化農牧業經營模式,在現在的臺灣消費市場已相當熱絡,且能夠實際帶給第一線生產者收益的提升。

初級農產加工品
休閒農場多有販售自製的初級農產加工品。(攝影/陳建豪)

休閒農業與環境密不可分 業者應扮演傳遞理念的角色

雖說這些原本就表現不俗的多元化農業經營業者,在COVID-19意外激起的國內旅遊及電商熱度提升下,衝出亮眼的成績,但若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機制下長久經營,勢必需要持續提升產品的品質與特異性,才能在勾動消費慾望的同時成為特定農產品的代名詞,讓消費者在遊憩之餘理所當然地選購自家農產品,建立起不可取代的地位。

另一個角度來看,乘著海洋與山林解放的時代趨勢,攀登百岳、自由潛水、立槳、露營等活動接連發燒,也提供給休閒農業絕佳的發想素材。對此,休閒農業既是受益者,也是最直接受到影響的一端,未來應當在享有自然資源帶來的獲利之時,扮演好教育者角色,帶領民眾認識如何在資源管理與產業發展中取得妥善平衡。簡而言之,在休閒農業的發展路上還存有許多難題,需要集結眾人之力一同做出改變,因為生活在這座美麗的島嶼,不管是體系中的給予者還是接收者,沒有人是局外人。

橘之鄉蜜餞觀光果園
臺灣休閒農牧業者前三大經營類型為農村民宿、觀光果園與休閒農場。(圖片提供/橘之鄉蜜餞觀光工廠)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