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鍾文萍 攝影/楊智仁
紫森林-三富休閒農場創辦人徐文良在宜蘭蘇澳永樂白石山礦區出生長大,常目擊水泥廠用火藥炸山的慘烈,因此當園藝事業有成,買下冬山鄉南邊山坳這片10多公頃文旦柚果園準備作為園藝展示區的同時,也決心將大部分土地還給森林、植被和野生動物,讓自然重返自然,「生態有多珍貴、多重要,我們做農的最知道。」徐文良說。
從冬山梅花湖沿著迤邐的宜34線彎繞前進,就在你覺得山窮水盡疑似無路之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很快出現在路的那一端。紫森林-三富休閒農場僅兩層樓高的清水模建築,灰水泥特殊的紋理質感細緻低調,隱身在山丘坡地和森林重重包圍之中,層疊出高低色彩錯落有致的風景。跨過塊石纍砌的大門、穿過斜坡小橋,短短幾步,就走進了農場營造的淺山森林世界。
三富休閒農場創立於1989年,最初名為三富花園農場,占地面積約14公頃,緊鄰仁山植物園及新寮瀑布。創辦人徐文良從員林農校(今員林農工)畢業後種過香菇、蘿蔔、旱稻、挖井做水田,賣過盆栽還做過珊瑚加工,很早就開啟了農漁業多元技能的精彩人生,「蓋農場單純只是為了展示園藝盆栽,讓買家不用在田間奔波,沒有規劃太多。」後來為方便遊客,就地提供宜蘭在地的魚丸湯、炒米粉,還蓋了全臺第一座農場高空繩索體驗設施,已初具休閒農場雛形。
在業者自行投入之外,政府也逐漸推廣休閒農業,1982年〈發展觀光農業示範計畫〉、2000年〈休閒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陸續通過實施,大幅拉大了徐文良對於農場經營的想像,原來農場可以不只是種花種草、養雞養鴨,「來輔導的老師都叮囑農場要找出自己的特色,遊客也問農場有什麼特色,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還真不容易,」他笑說,「為了『特色』這兩個字,簡直想破頭。」
領軍成立中山休閒農業區 一家一特色帶出品牌差異化
徐文良細想盤點,2001年決定號召村內農民組織中山休閒農業區,這是宜蘭縣面積最大的「休區」,以生產茶葉、文旦柚著稱,但早期茶葉缺乏品牌知名度,大多外銷到坪林、梨山、阿里山等知名茶區再掛上當地品牌銷售,賣到坪林就是「坪林包種茶」,到阿里山就變成「阿里山高山茶」,「我們笑說這是『細姨茶』。」且當年新寮瀑布步道尚未興建,仁山植物園也還是設施簡易少人知的中山苗圃,整個中山休閒農業區甚至位於俗稱「無尾路」的偏僻所在地帶,「休區農民不是種茶就是種文旦柚,如果大家都推類似主題,沒有特別的亮點,很難吸引遊客繞進來。」
擔任休區主任委員8年期間,徐文良立下「以副產業帶動主產業」、「一家一特色」的規矩,要求園區內每一家農場找出各自不同的定位,「先做先贏,誰家先推了什麼主題,別家就得再想其他的,不能重複。」他說,光茶葉就發展出近20種不同的體驗玩法,包括鵝山茶園的茶燻蛋、內山休閒茶園的炸茶葉酥、一佳村養生餐廳的茶餐、星源茶園的搖搖綠茶冰淇淋等,堪稱全臺最豐富,吸引遊客玩茶、品茶、買茶,帶動休區茶產業擺脫「細姨茶」宿命。
徐文良指出,各家農場地理位置、環境條件、天然資源、人文背景不同,可以資源互通、特色互補,發揮聚集經濟的優勢,合力提供更豐富完善的遊程來吸引旅客,不需陷入「自己打自己」的惡性競爭。
回家接班的大女兒徐儷禎是第三屆百大青農,對農場轉型歷程印象深刻。「早期農民都沒有接待遊客的經驗,爸爸就帶著大聲公示範如何一邊解說、一邊帶手作,就這樣手把手、一家一家帶起來。」她說,「在地農民運用在地作物當起料理人、手作老師、導覽解說員,其實別具說服力和草根魅力。」中山休區後來又設計出臺灣最早的一日遊套票,1張票可以玩5種主題遊程,哪個農場有什麼好玩的,休區成員會互相介紹推薦,用「共好」概念,凝聚大家的團結感、向心力,確保各家旅遊產品都有自己的特色且不重複,成功發揮品牌差異化效益,成為國內農遊市場傳頌的傑出典範。
土地森林「捨得」恢復野性 「沒有蚊子的農場」口碑爆發
對內,徐文良思忖著三富休閒農場該如何走出自己的「一家一特色」。他認為,農場占地雖僅10多公頃,但地理位置自成一隅干擾極少,四周還有上百公頃的仁山植物園環繞,是千金難買的天然優勢,決定朝生態園區發展,讓這片土地森林恢復原有自然面貌,吸引在地「原住民」野生動物們回家,具體做法,就是盡量不去動它。
「很多事都必須要選擇,然後捨得。」徐文良指出,既然決定要讓土地森林盡量恢復原貌,人為的農作生產就一定要讓步。像是種植的地瓜、果樹放任山豬、獼猴取食,有剩的才輪到人吃;農場後方山坡3公頃約3百多棵柚子樹曾是最重要的經濟來源,不噴藥不施肥,不採不賣,只留給農場住客體驗採果,1999年921大地震重創中臺灣,他將採果所得捐往災區,10年後開始捐贈其他弱勢團體至今。「柚子不賣,我們希望讓它發揮更廣大的正面效益。」他說。
2008年徐文良毅然收掉高人氣的烤肉區、汽車露營區,全數改作螢火蟲棲地、賞螢步道、生態池。接著,原始森林的落葉枯枝不撿、雜草不除,任其自然腐化為養分回歸大地。為了「招蜂引蝶」,森林邊緣特別種植蝴蝶幼蟲喜愛的蜜源和食草植物,獨角仙偏好的光蠟樹、貓頭鷹愛的山蘇、竹節蟲喜歡的懸鉤子……,營造出自然度更高、更具保育概念的休閒園區。
「入夜後,除了住宿區之外,整個農場幾乎沒有人造光源。」徐文良指著步道兩旁的微光小燈說,「燈光容易形成光害干擾植物生長與動物出沒移動,所以刻意調得稀疏黯淡,夜間生態導覽的時候,足夠安全照路就好。」
農場另一個生態絕活是防蚊桶,由於東、南兩側被仁山植物園包覆,園區濃蔭蔽天,景觀天然原始。「大家都覺得這種地方蚊子一定很多,一想到會被咬成『紅豆冰』就不敢來了。」徐文良偶然間在園區一灘廢水發現蝌蚪,想起蚊子最喜歡在積水環境產卵,便在水中放進小魚,蚊子一產卵,還來不及長大就會被小魚吃掉,除蚊成效極好,於是廣設這類簡易生態防蚊桶,加上蛙類等天敵生物進駐園區,自此成了「沒有蚊子的農場」,夏天穿短褲短裙來也不怕。
成立紫森林旅宿推慢遊 提升農場服務品質
「減法哲學」也落實到農場建築設計上,除了兩層樓高的欒樹館,住房區的紫屋館、森林館、山丘館都是平房,各自坐落森林一角,室內視野直達窗外森林天際,每個角度都自帶景致。「可以蓋到五層樓高,但旁邊漂亮山景就被遮蔽了,多可惜!」徐文良一邊說,一邊指向鬱鬱蒼蒼的仁山植物園。
讀工業設計的徐儷禎,10多年前從德國留學返鄉加入農場經營,也帶來農二代創新思維,除了住宿與自然共存,營運方式也調整,首先是取消24小時接電話服務,「以前服務中心在一樓,二樓住家,只要客人在農場打烊後打電話來就得接聽,晚上睡覺都提心吊膽。」徐儷禎接著安排每週公休一天,她努力說服辛苦勞碌甘之如飴的爸媽,「做休閒農場的卻是最不懂休閒的一群人,這不僅影響個人生活身心品質,也連帶會影響農場的服務品質。」
隨著服務、經營理念的轉變,農場與冬山河親水公園的日本設計師團隊合作,於2019年成立「紫森林」旅宿品牌,沒想到完工後沒多久爆發COVID-19疫情,衝擊營運,徐儷禎卻表示,「疫情推了一把。讓我們有時間好好釐清,什麼該勇敢放棄,什麼該加速推進。」
「三級警戒,大家都只能關在家裡,可是我們有這麼大的農場可以隨意走逛,除了沒客人沒收入之外,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的小日子,真的很美好。」想起那段心緒沉澱清明的生活,徐儷禎臉上泛起溫暖幸福的微光。疫情解封後,她做了大膽決定,農場只收住客。
徐儷禎說,「以前門票100元,入園抵消費,收入優渥穩定,但缺點是隨時都可能有遊客進來,必須派人全天守著櫃檯待命。」面對放棄日進斗金的門票收入,內心的確忐忑又煎熬,但考量缺工問題難解,農場轉型不再接受半日遊、一日遊旅客,不僅為環境降載,也可提升整體旅遊品質。
去年冷得晚,12月中,農場成排的落羽松依然蒼綠,兩隻食蟹獴從眼前飛竄而過,看得滿園住客大呼驚喜。「牠們喜歡低開發、汙染少的低海拔山林,是對環境相當挑剔的指標性生物。」像是看到孩子健康成長的父親,徐文良掩不住欣慰驕傲地說,「還給牠們舒適安全的家,多年來的捨得,都值得。」
為了環境永續,徐家父女發揮園藝專長,小到邊坡、水塘,大至庭園、步道、停車場,就地取材使用透水性極佳的原石、碎石纍砌鋪設,與環境相容,周邊綴以層次有致的四季草花、灌木、喬木植物,石縫間常有小花小草冒出頭來爭艷,有時遇到客人抱怨不夠平整乾淨,徐文良總是耐心笑說用水泥鋪下去一定很平很乾淨,只是會失去享受自然的意義了。他強調,「人是偶然停留暫住,花草樹木才是這裡的永久住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