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石榴是臺灣常見的水果,透過妥當田間管理,也能照護土壤、貢獻碳匯。(攝影╱羅文菀)
豐年雜誌
兼顧作物品質與SOC的番石榴栽培管理(上):《因應氣候變遷的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四》

《豐年》雜誌先前以水稻、甘藷與玉米為例,刊登「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文章,接續內容將整理果樹相關栽培管理活動,減緩氣候變遷衝擊的潛能,以番石榴(芭樂)為主要案例,說明果樹的碳吸存、固碳及碳匯貢獻,以及如何選擇最適的栽培管理。

近年有愈來愈多企業投入與自然生態生物多樣性有關的ESG行動。
豐年雜誌
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 引企業投入生物多樣性:農業永續新顯學 資誠永續:不只減碳還要利於生態

企業投入ESG,過去熱愛種樹造林以抵消碳排放,近年有企業重視生物多樣性,投入物種保育等行動。中國信託於澎湖復育海草床,華碩電腦參與改善臺中大雪山國有林的棲地,守護穿山甲。「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框架風行,只要讓企業了解生態退化情形、農業ESG機會在哪,企業就有能力推臺灣永續一把。

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解說「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與企業合作的過程與案例。
豐年雜誌
林業保育署搭建媒合平臺 緊扣國際ESG趨勢 :專注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 資金回饋在地部落

2022年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從轄下的國有林出發,透過一系列政策誘因,並貼合實踐ESG的需求,引導企業主動前來平臺媒合專案。不僅要延續過往與企業的合作,更要以林業保育署管轄的國有林範圍,推出「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將主力放在森林碳匯、生物多樣性、山村與原住民部落等相關議題。

新聞
林業保育署自然碳匯ESG專案平臺首批媒合11家企業 造林增匯兼顧棲地生物多樣性

全球推動2050淨零轉型,202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並通過「30×30」目標,要保護全球30%區域生物多樣性,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結合淨零碳排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國際趨勢,今年4月15日啟動「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至今林業署上架46件專案尋求合作、3件企業自提案,成功媒合首批11家企業參與。

夏天的貢寮山村梯田,關係人口前來助農收割。(攝影╱渝方)
豐年雜誌
保育生態多樣的水梯田 成為地方創生好案例:結合自然活化廢校空間 打造凝聚關係人口基地

地方創生跟生態保育怎麼結合?農委會林務局(現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2011年透過補助計畫,支持貢寮水梯田生態保育,讓這種具有高生物多樣性價值的私有地類型,找到適合的保育經營策略及工具。在人禾環境倫理基金會的營運下,進一步活化當地廢校吉林國小的空間,成為留住關係人口的公共空間。

貢寮水梯田透過跟研究單位的合作,證實了梯田涵養水源及關注物種重要棲地的生態系服務價值。

新聞
臺灣諸羅樹蛙遺傳特徵分三類 臺南麻豆、永康占其二 但棲地破碎亟需保育維繫

諸羅樹蛙是臺灣特有種保育類動物,在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受脅物種紅皮書中列為瀕危(EN)等級物種,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研究發現,臺灣諸羅樹蛙在遺傳基因上可分3個族群,其中臺南麻豆及永康地區族群即分別各具遺傳獨特性,但棲地相較雲林─嘉義族群破碎孤立,生多所建議將3處族群視為不同保育管理單元進行保育。

新聞
生物多樣性資料近2千萬筆一站式查詢 標本資料、敏感物種點位查得到 TBIA平臺今上線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聯盟(TBIA)整合10個夥伴機構生物多樣性資料庫,今(12)日正式推出「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共通查詢系統」平臺(TBIA入口網),總計累積約1,950萬筆資料可一站式查詢,平臺整合標本資料,也有條件提供敏感物種精確點位,有助生物多樣性保育與研究。

在觀光脈絡底下,強調在地性,卻忽略環境負載力,會造成對生態的威脅。八煙聚落2015年的封村行動,正提醒了這種現象,而這也說明了,一個地方的生產模式有其最適規模,而不可能伴隨經濟無限上綱。(提供 八煙聚落)
新聞
【農的N次方】新時代來臨 農村新挑戰才開始

農村所面對的挑戰未曾止歇。對農地、農業與農村資源的大量汲取,累積為人口與資本的持續流失,造成農村的持續高齡化、少子化。與此同時,農村的廣闊田野也成為氣候調適和發展再生能源的重要資產。

新聞
社區林業20年 接軌里山倡議、奠基國土生態綠網 標竿典範專書《里山根經濟》出版

農業部推動社區林業迄今超過20年,累計有上千社區參與,社區林業成功結合里山倡議、林下經濟,成為今日生物多樣性保育、國土生態綠網的基礎。建立本土社區林業模式重要推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將其蹲點社區20年經驗,蒐羅32個標竿案例,撰寫成《里山根經濟》一書,今日發表。

新聞
「AI聽聲辨種」從聲音辨識動物物種 生多所SILIC系統準確率達95% 一分鐘解讀一小時音檔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開發「SILIC」AI系統,可透過錄音資料辨識不同出物種,現可精確辨識包括鳥類、蛙類及哺乳類等共184種,準確率達95%。並且,SILIC系統僅需一分鐘時間就可辨識完成1小時音檔,將可大幅節省調查人力,擴大資料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