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物多樣性
南投縣埔里鎮是國內最大茭白筍產區,埔里一新里因發現二級保育類物種「臺灣副細鯽(臺灣白魚)」棲息,促使社區部分茭農轉型有機栽培,但因無適當技術,導致生產效益降低,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進場輔導,導入木黴菌微生物製劑施用、魚茭共生生態防治等,有效將有機茭白筍產量提升2至3成。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為呼應2022年聯合國《昆明─蒙特婁生物多樣性行動框架》「30X30」、2030年前至少保護30%陸域及海域面積目標,今(6)日啟動OECMs(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保育共生地」認證方案,推動增加無保護區之名但具保育之實的OECMs場域,目標2030年保護我國陸域面積達38%。
《豐年》雜誌先前以水稻、甘藷與玉米為例,刊登「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文章,接續內容將整理果樹相關栽培管理活動,減緩氣候變遷衝擊的潛能,以番石榴(芭樂)為主要案例,說明果樹的碳吸存、固碳及碳匯貢獻,以及如何選擇最適的栽培管理。
企業投入ESG,過去熱愛種樹造林以抵消碳排放,近年有企業重視生物多樣性,投入物種保育等行動。中國信託於澎湖復育海草床,華碩電腦參與改善臺中大雪山國有林的棲地,守護穿山甲。「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框架風行,只要讓企業了解生態退化情形、農業ESG機會在哪,企業就有能力推臺灣永續一把。
2022年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從轄下的國有林出發,透過一系列政策誘因,並貼合實踐ESG的需求,引導企業主動前來平臺媒合專案。不僅要延續過往與企業的合作,更要以林業保育署管轄的國有林範圍,推出「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將主力放在森林碳匯、生物多樣性、山村與原住民部落等相關議題。
全球推動2050淨零轉型,202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並通過「30×30」目標,要保護全球30%區域生物多樣性,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結合淨零碳排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國際趨勢,今年4月15日啟動「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至今林業署上架46件專案尋求合作、3件企業自提案,成功媒合首批11家企業參與。
地方創生跟生態保育怎麼結合?農委會林務局(現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2011年透過補助計畫,支持貢寮水梯田生態保育,讓這種具有高生物多樣性價值的私有地類型,找到適合的保育經營策略及工具。在人禾環境倫理基金會的營運下,進一步活化當地廢校吉林國小的空間,成為留住關係人口的公共空間。
貢寮水梯田透過跟研究單位的合作,證實了梯田涵養水源及關注物種重要棲地的生態系服務價值。
諸羅樹蛙是臺灣特有種保育類動物,在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受脅物種紅皮書中列為瀕危(EN)等級物種,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研究發現,臺灣諸羅樹蛙在遺傳基因上可分3個族群,其中臺南麻豆及永康地區族群即分別各具遺傳獨特性,但棲地相較雲林─嘉義族群破碎孤立,生多所建議將3處族群視為不同保育管理單元進行保育。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聯盟(TBIA)整合10個夥伴機構生物多樣性資料庫,今(12)日正式推出「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共通查詢系統」平臺(TBIA入口網),總計累積約1,950萬筆資料可一站式查詢,平臺整合標本資料,也有條件提供敏感物種精確點位,有助生物多樣性保育與研究。
農村所面對的挑戰未曾止歇。對農地、農業與農村資源的大量汲取,累積為人口與資本的持續流失,造成農村的持續高齡化、少子化。與此同時,農村的廣闊田野也成為氣候調適和發展再生能源的重要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