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依據各類自然保育法規設立自然保護區域約涵蓋19.2%陸域面積,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為呼應2022年聯合國《昆明─蒙特婁生物多樣性行動框架》「30X30」、2030年前至少保護30%陸域及海域面積目標,今(6)日啟動OECMs(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保育共生地」認證方案,推動增加無保護區之名但具保育之實的OECMs場域,目標2030年保護我國陸域面積達38%。
聯合國《昆明─蒙特婁生物多樣性行動框架》希望藉由劃設保護區或營造OECMs的方式,有效保護30%陸域及海域面積。OECMs是指不是保護區,但是可達成長期永續的生物多樣性保育與生態系服務功能,以及其他文化、精神、社會與經濟等在地相關價值的地理區。
我國約5分之1陸域面積的自然保護區域已受到保育法規保護,但有更多國有林以外的淺山、平原及海岸地區長期因人為開發利用,衝擊生物多樣性。林業保育署自2009年復育淺山地帶農田生態系,2011年導入「里山倡議」,2018年啟動「國土生態綠網」建置,均是意圖保護國有林外地理區的生物多樣性,與OECMs精神相符。
林業保育署啟動首波OECMs認證,即日起至8月15日受理申請,只要是國、公、私土地所有人、經營人或使用人均可提出申請,沒有最小申請面積限制,只要提出5年期經營管理計畫,符合不是法定自然保護區域範圍、能支持重要生物多樣性價值、有常態性經營管理機構或機制且取得權益關係人知情同意等條件,即可認證為OECMs「保育共生地」。林業保育署將提供技術輔導,經營狀況評核優良者,未來也有獎勵機制。
林業保育署長林華慶表示,聯合國推動OECMs,即是理解到許多國家以新增法定保護區來保育,現實上面臨私有土地問題,希望透過OECMs引導人類生活、土地利用方式朝向友善生物多樣性;OECMs非法定保護區,無公權力保護,但需要權益關係人知情同意,代表其認同土地利用經營方式朝向促進生物多樣性方向,可逐步將保育意識內化國人心中。
林華慶指出,國有林事業區156萬多公頃內有相當面積保安林,土地利用開發受到嚴格限制,「甚至連樹都不能砍,比很多保護區還要嚴苛」,林業保育署將逐筆檢討,調查生物多樣性資源,未來納入保護區或OECMs方式經營。林業保育署盤點里山社區約180案是OECMs潛力區,約占全臺陸域面積1.2%,希望推動2030年涵蓋保護區、國有林受保護區域及OECMs等,可達全臺陸域面積38%。
林華慶說,現在很多企業期待做ESG,許多企業本身自有土地,OECMs就是很好的途徑;OECMs潛在地區還包括國公有閒置土地,例如國產署將有些鹽田區域委託高雄鳥會管理;農業部轄下單位如畜產試驗所種植牧草土地,因有草鴞棲息,便配合草鴞繁殖季調整牧草收割時間,避免干擾,都是OECMs潛力區。
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表示,OECMs認證是在自然保護區制度外打開另一道門,讓更多民間企業、NGO或民眾能參與保育;現在企業要做ESG揭露,均體認到淨零以外,生物多樣性也對經濟產業活動有相當影響,可能投入OECMs經營管理;農民也可能因不必納入保護區、不會影響其生產權益,且能得到社會認同關注,願意加入OECMs。
高雄鳥會與國產署、高雄市政府等合作,認養管理高雄美濃、嘉義布袋等地鹽灘地,復育水雉。林昆海表示,這兩處棲地經鳥會管理幾年,生態狀況已比國家重要溼地或保護區更上軌道,因此希望透過OECMs接近保護區地位的保護位階,增加保護力道,也是對鳥會經營的一份肯定,預計將高雄1.8公頃、布袋鹽田104公頃先申請加入O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