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國土綠網01】Dipit復興部落封溪守護魚蝦蟹 溪流降壩助「網球蝦」、鰕虎洄游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中游的阿美族Dipit復興無菸部落公私協力,推動生態農業,栽培染料、香草作物,復耕水梯田,營造多樣性鑲嵌棲地;並由部落「封溪護魚」、自主巡護魚蝦,與花蓮縣政府合作「河口拆壩」,讓洄游性的「網球蝦」、鰕虎等物種可回溯中上游。

新聞
社區林業20年 接軌里山倡議、奠基國土生態綠網 標竿典範專書《里山根經濟》出版

農業部推動社區林業迄今超過20年,累計有上千社區參與,社區林業成功結合里山倡議、林下經濟,成為今日生物多樣性保育、國土生態綠網的基礎。建立本土社區林業模式重要推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將其蹲點社區20年經驗,蒐羅32個標竿案例,撰寫成《里山根經濟》一書,今日發表。

新聞
林業署長林華慶專訪01》進擊保育策略跨出國有林 著眼臺灣未來40年棲地保育

「臺灣下一個40年的保育、尤其棲地保育的主戰場是在國有林區之外」,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主管國有林事業區及區外保安林面積約162萬公頃,約占國土面積一半,林業保育署長林華慶表示,包括石虎在內6成保育類野生動物,因為與人類活動區域高度重疊,受到棲地喪失、路殺、毒殺及遊蕩犬貓等威脅,保育工作得跨出國有林。

新聞
生物多樣性是自然解方基礎 林務局攜手民間復育淺山棲地 家樂福用消費力加速行動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主辦22日的「生物多樣性高峰會」,邀請農委會林務局、海委會海洋保育署、玉山金控及家樂福等產官代表,分享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成果。林務局指出,面對氣候變遷等各種環境挑戰的「自然解方」(NbS)要以生物多樣性作為基礎,林務局透過與民間合作,復育淺山平原的棲地環境

新聞
2023亞太永續博覽會 公私協力共組永續國家隊 邁向淨零未來

2023亞太永續博覽會21日起在台北世貿一館展開,集合中央、地方政府、企業、大學、NGO等120個單位超過400個攤位,透過多元展覽與活動,傳達永續理念和作為,促進跨域對話,共同邁向淨零未來。響應邁向永續淨零,全球最高的綠建築-台北101大樓也在20日晚上點燈,讓世界看見臺灣的決心。

新聞
「國土生態綠網圖資」上線 布局全臺保育策略保全6成珍稀動植物

臺灣約有60%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及受脅植物生活在國有森林以外地區,農委會林務局自107年起跨部會推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建立重要物種、棲地空間圖資,以利保育戰略規劃,歷經5年努力,「國土生態綠網圖資」至今指認出全臺44個國土綠網關注區域,設定45條區域保育軸帶,今(12)日正式上線。

新聞
坐火車可從橋下看見動物走過 花東鐵路雙軌電氣化做動物廊道 有望成世界級生態工程

花蓮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位於花東縱谷的中心位置,是黃喉貂、食蟹獴、臺灣山羌、臺灣野山羊出現重要熱點,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連通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建立森林生態廊道,獲得交通部鐵道局傾力合作,利用花東鐵路雙軌電氣化計畫,延長嘉農溪的鐵路橋長度,增加箱涵,預計將有長達1公里動物移動便道,有望成為具指標性的世界級生態工程。

新聞
特生中心AI可辨識5百種動物聲音 明年挑戰聽不見的蝙蝠超音波

農委會特生中心開發可自動辨識動物叫聲的人工智慧(AI),可以快速分析特定環境中的各種動物聲音,目前這套系統已能辨識5百種分別來自2百種物種的聲音,主要是鳥類,其次是哺乳類、蛙類。這是屬於國土綠網計畫之下的研究計畫,明年AI的辨識能力將進一步擴展至人類聽不到的聲音-蝙輻的超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