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火車可從橋下看見動物走過 花東鐵路雙軌電氣化做動物廊道 有望成世界級生態工程

花蓮光復嘉農溪上有台9線「新大富橋」(上)及台鐵鐵路橋(下)兩個交通設施可能阻礙動物移動,交通部鐵道局利用花東鐵路雙軌電氣化計畫,讓鐵道橋更對生態友善。(圖片提供/花蓮林區管理處)

花蓮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位於花東縱谷的中心位置,是黃喉貂、食蟹獴、臺灣山羌、臺灣野山羊出現重要熱點,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連通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建立森林生態廊道,獲得交通部鐵道局傾力合作,利用花東鐵路雙軌電氣化計畫,延長嘉農溪的鐵路橋長度,增加箱涵,預計將有長達1公里動物移動便道,有望成為具指標性的世界級生態工程。

臺灣地狹人稠,多數人生活在中央山脈向外延伸的淺山、平原及海岸地區,但這些地方同時也有近6成保育類野生物種生存,成為生態保育上的難題,農委會林務局107年起跨部會推動建構國土生態保育綠網,串聯中央山脈森林生態系及周遭河川、綠帶,讓涵括丘陵、溪流、平原、海岸與離島在內等重要生態系不致成為孤島。

國土生態綠網計畫現已完成指認全臺44個綠網關注區與45條保育軸帶,林務局今(28)日舉辦「國土生態綠網成果交流研討會」,邀集參與綠網計畫公私單位,包括交通部鐵道局、公路總局、高速公路局、經濟部水利署、農委會特生中心等,分享綠網建置策略及成果。林務局並與新合作夥伴鐵道局簽署「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合作協議」,宣告透過專業結合,推動更多生態友善措施。

農委會林務局今日舉辦「國土生態綠網成果交流研討會」。(攝影/游昇俯)

農委會林務局長林華慶(右1)與交通部鐵道局長伍勝園(左1)簽署「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合作協議」。(攝影/游昇俯)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地處花東縱谷,兩側是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從縱谷一路南下,約莫到了中段,過花蓮糖廠煙囪,緊接著就是一大片連綿不絕的森林,是花蓮9處潛在森林生態廊道之一。

生態調查曾記錄到中大型哺乳類動物,包括臺灣山羌、白鼻心、鼬獾、食蟹獴、黃喉貂、臺灣野山羊、臺灣獼猴、臺灣水鹿、山豬、野兔等。然而野生動物要從海岸山脈前往中央山脈,卻得經過193縣道、堤防、大農大富園區、台9線、台鐵等重重人造設施及自然障礙。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可以看到石蟹獴。(圖片提供/花蓮林區管理處)

因台鐵穿越嘉農溪的鐵路橋是連結加來灣溪及大興荒地動物熱區重要通道,動物可循嘉農溪水路或堤岸外陸地往來,但目前堤岸外鐵道下僅有兩處供人通行的箱涵,不利動物交通;原長120公尺鐵路橋,在雙軌電氣化計畫中拉長至180公尺,但為了有利動物通行,鐵道局允諾將鐵路橋拉長至560公尺,陸地再接續500公尺在路堤軌道下做多孔箱涵。

花蓮林管處技正王元均表示,相較路堤軌道阻斷動物橫越,橋梁式鐵路下方更具生態通透性,愈長愈好;且鐵道局還加碼要在路堤鐵道再做500公尺多孔箱涵,相當於總長1公里多可供動物穿越通行;因此這個生態廊道計畫在農委會專家委員審查時,讓委員、屏科大教授裴家騏認為此規模放諸國際也很少見,具有「世界級廊道潛力」,未來能夠成功,可以想像坐火車可以看到橋下有山羊、山羌甚至臺灣黑熊經過。

未來嘉農溪鐵路橋雙軌電氣化工程完工,可以想像坐火車橋下有臺灣山羌走過。(圖片提供/花蓮林區管理處)

臺東利嘉溪、知本溪因中上游有多座防砂壩、中下游有取水設施,阻斷河段,甚至淤積泥沙、生態環境不理想,也不利洄游魚類從海洋回到河川棲息地,且溪流兩岸有農業生產,利嘉溪還提供臺東民生用水,野聲環境生態顧問公司執行生態廊道串聯及通道改善計畫,進行防砂壩降壩及取排水工法等改善措施,不僅兼顧農業生產、民生用水,河道平均水深增加,溪流也出現鯔科幼魚及鰻苗洄游上溯。

中華民國溪流環境協會以臺灣特有種菊池氏細鯽為生態指標,調查花東縱谷灌排系統生態。協會研究專員林宣佑表示,花東灌溉渠道主為窄化水泥設施以加速引流,排水設施則是有植生的土草溝;一般而言以土草溝生物多樣性高於水泥渠道,有植叢大排的菊池氏細鯽族群穩定,土草溝可見幼魚,但三面光的水泥渠道只有大魚,意謂不利族群繁衍,渠道只是通道才出現大魚。

林宣佑表示,改善灌排棲地,建議增加緩流棲地、濱岸植群帶甚至恢復自然土草溝,短中期可以增加緩水域空間,以倒木等自然材料增加護岸粗糙,讓兩棲類可攀爬;長期可在溝渠相接處加深水窪,或是營造濕地環境,恢復生態環境。

臺灣特有種菊池氏細鯽。(圖片提供/中華民國溪流環境協會)

中華民國溪流環境協會在花東縱谷灌排設施進行生態調查。(圖片提供/中華民國溪流環境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