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生態綠網圖資」上線 布局全臺保育策略保全6成珍稀動植物

臺灣約有60%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及受脅植物生活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淺山平原地區,貢寮水梯田農戶採用人工或以小型農機具耕作收穫,讓田間生物得以生息。(圖片提供/林務局)

臺灣約有60%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及受脅植物生活在國有森林以外地區,容易受人為活動干擾但未受到法規保護,農委會林務局自107年起跨部會推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建立重要物種、棲地空間圖資,以利保育戰略規劃,歷經5年努力,「國土生態綠網圖資」至今指認出全臺44個國土綠網關注區域,設定45條區域保育軸帶,今(12)日正式上線。

根據調查,國內約有55%保育類野生動物、64%臺灣植物紅皮書物種生活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淺山平原地區,但這些地方正是人口稠密,生態受到人為干擾最嚴重的區域,國土生態綠網計畫因此旨在串連、縫補各棲地,讓人口稠密地區的生態系統得以保留或恢復。

林務局長林華慶表示,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淺山、平原及海岸等人口活動地區,雖然沒有臺灣黑熊與帝雉,卻還是有石虎、草鴞、環頸雉等珍稀動植物棲息,因此需要透過國土生態綠網串連國有林棲地,避免讓臺灣只剩下以中央山脈為主的森林孤島。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他過去研究評估過櫻花鉤吻鮭、墾丁珊瑚礁、黑面琵鷺、石虎等物種棲地的生態性服務價值,每尾櫻花鉤吻鮭價值就高達250萬元;未來行政院組改後,從林地、山坡地、平原到海岸,農業部管轄面積將占國土7成5,對物種棲地保育責無旁貸,農委會將盡力爭取經費。他說,國土生態綠網計畫一年經費1億多元,「至少再加個0」達10億元,才能全面啟動學術界及企業,共同保育。

「國土生態綠網圖資」今日正式上線。(攝影/游昇俯)

國土生態綠網依據野生動物多樣性熱區、水鳥熱區、瀕危及受脅植物重要棲地、里山地景等原則,指認出44處關注區域,包括臺灣本島39處、離島5處;並考量棲地復育及串聯優先性,從丘陵、溪流、平原、海岸及離島等5種棲地樣態,設定出45條區域保育軸帶。

國土生態綠網計畫整合生物多樣性分布、變遷及歷年調查資料建立空間圖資,經套疊土地利用圖層,就能進行物種棲地保存、復育等保育戰略規劃。國土生態綠網圖資除已放置內政部「TGOS地理資訊雲服務平台」、成為國家底圖之一,林務局也在「自然保育網」設置「國土生態綠網藍圖」專區(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0002174),供各界下載運用。

林務局保育組棲地經營科長石芝菁表示,國土生態綠網圖資可依使用需求與其他圖資套疊,方便以區域保育軸帶、特定地點及物種名稱查詢。使用圖資有助跨部會合作、整合資源推動生態棲地復育及串聯;公私部門開發單位使用圖資可取得開發選址與生態調適等所需資訊,避免投注資源的浪費;作為國家國土規劃指引;並可供在地社區發展綠色產業、企業投入ESG布局等參考。

屏東縣滿州鄉港口社區投入陸蟹保育。(圖片提供/屏東縣滿州鄉港口社區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