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大安森林公園打造成逾千動植物棲地 《教授的公園夢》揭都市生態復育之密

大安森林公園生態豐富,提供都會民眾親近自然的環境。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多年與台灣蝴蝶保育學會合作,進行蝴蝶族群調查,舉辦賞蝶導覽等活動。(圖片提供/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

被譽為臺北市的「都市之肺」,如今樹木蓊鬱、占地約26公頃的大安森林公園,過去存在著樹總是長不高、颱風一吹就倒的「都市傳說」,在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多年認養維護下才有今日面貌。基金會執行長、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名譽教授楊平世將公園改善樹木生長,以及不用殺蟲劑,透過生物防治、棲地管理解決蚊蟲孳生,改善生態池的優養化,並復育螢火蟲的多年經驗,撰寫為《教授的公園夢》一書,日前發表。

《教授的公園夢:打造都市之肺、復育螢火蟲,從零開始的第一本公園生態說明書》5日新書發表,這本書記錄下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認養公園11年,從推動公園生態化、復育螢火蟲及原生植物、改善蚊蟲孳生到引進民間志工力量認養公園的歷程及寶貴經驗。

《教授的公園夢》5日舉辦新書發表會。(圖片提供/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

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執行長、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名譽教授楊平世分享公園生態復育經驗。(攝影/楊宏志)

楊平世表示,大安森林公園過去樹長不好,是因當年開幕時急就章,土方填入磚頭、石礫、塑膠及輪胎等大量廢棄物,以壓路機夯實,後續又有遊客絡繹踩踏,土壤硬實所致;基金會透過翻整公園土方,過篩除去土中廢棄物,引導排水,並重新以有機質改善土壤,才變得適合樹木扎根生長。

樹木能否長得好、承受得住颱風侵襲,與樹木是否獲得適當修剪有關。楊平世指出,基金會特別邀請日本、美國樹醫生來臺看診,甚至舉辦研討會研討,大安森林公園有6,600株樹木,曾歷經蘇迪勒、康芮兩次颱風重創導致不少樹木傾倒,基金會兩度大規模修剪近千株,才逐漸改善樹木健康,適合生長。

大安森林公園的落羽松。(圖片提供/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

公園中的「杜鵑花心心」造景。(圖片提供/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

全臺各地的公園都難免因積水、水溝肇生蚊蠅孳生,楊平世專長水棲昆蟲生態、害蟲生物防治,他更矢志不靠任何殺蟲劑,要解決公園蚊蟲問題。他運用生物防治技術,以黑殭菌與草木灰對付小黑蚊,以蘇力菌以色列變種對付孑孓,並配合砂土填平積水等棲地管理,成功將蚊蟲密度大幅降低。基金會甚至貼心為容易招蚊叮咬遊客,在公園設置8處防蚊液站,提供天然植物防蚊液。

公園中的滯洪池─「大生態池」,多年來因池中鳥島上鳥類齊聚,鳥類排泄物、屍體及破碎鳥蛋造成惡臭,也讓池水逐漸優養化。楊平世說,基金會配合樹木方舟計畫復育臺灣魚木等蜜源植物,利用樹木方舟的廢土重新打造鳥島,種植多樣植物,並斥資近500萬元引進淨水設備,將水過濾殺菌再放流,並持續由志工定期上島清潔維護,才改善鳥島惡臭及池水優養化問題。

大生態池邊的「活水飛輪」設施,既可供民眾踩踏飛輪健身,也兼具打水、活化池水作用。(圖片提供/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

在基金會豐富公園樹木植栽,打造生態工法生態池、復育螢火蟲,現在的大安森林公園經過調查,動植物物種總計高達1,234種,但因國人任意放生、餵養,卻差點讓園中螢火蟲復育功虧一簣。楊平世說,民眾會放生錦鯉、巴西龜、土虱等各種物種,生態池中甚至出現可以孤雌生殖的外來入侵種大理石紋螯蝦,威脅螢火蟲生存,基金會透過施用苦茶粕等方式,才將螯蝦族群壓制下來,但仍尚未根除。

楊平世感嘆,民眾任意餵養造成全臺最胖的松鼠就在大安森林公園,松鼠沒吃完的飼料會被鳥、老鼠所吃,再造成環境問題,部分人士錯誤觀念以為放生、餵養是做善事,實際上衝擊生態、造成環境問題,相當損陰德。

大安森林公園生態池經整治後,已不再散發惡臭,水質也變得清澈。(圖片提供/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

大安森林公園生態豐富,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與台灣猛禽研究會合作,在疫情期間直播鳳頭蒼鷹育雛名噪一時。(圖片提供/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