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社區共同經營 重建海岸防風林帶:因應氣候逆境、維護生活生態並創造經濟價值

海岸防風林多以沿海栽植樹林為基礎,形成環境保護林帶,主要能緩和強風、海浪對海岸地區的侵襲,還可改善環境品質、提供民眾休閒旅遊等去處,並供野生動植物棲地、維持生態環境之平衡,進而累積形成複雜生態多樣體系,提高生態服務價值。相對於未設置防風林帶的濱海地區,防風林帶周遭災害緩衝能力較高,但近年氣候變遷持續衝擊,已逐漸超過固有林帶的負荷範圍,導致劣化衰退的情況產生。

新聞
林業署長林華慶專訪01》進擊保育策略跨出國有林 著眼臺灣未來40年棲地保育

「臺灣下一個40年的保育、尤其棲地保育的主戰場是在國有林區之外」,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主管國有林事業區及區外保安林面積約162萬公頃,約占國土面積一半,林業保育署長林華慶表示,包括石虎在內6成保育類野生動物,因為與人類活動區域高度重疊,受到棲地喪失、路殺、毒殺及遊蕩犬貓等威脅,保育工作得跨出國有林。

新聞
林存農本02》追尋生態經濟雙贏 羅紹麟半生實踐混農林:森林帶來收穫 田裡有樹永續經營

高齡83歲的羅紹麟是德國弗萊堡大學博士、中興大學名譽教授,林業貢獻被學生形容為「近乎神的等級」,他多年在臺中東勢馬鞍寮經營約5.4公頃的私有林,栽種超過5000棵樹木。這片林地海拔高度7、8百公尺,當初滿山果樹,被羅紹麟岳父買來當嫁妝,讓立志投入林業的羅紹麟如願以償,在經營混農林試驗林之外,也是他對學生們講課的「森林講堂」。

專輯
【林存農本】抗逆境農林固碳 田園有樹共植豐饒

「田裡有樹」在農業走向工業化、大規模生產的今天,早已不那麼理所當然,但農業與樹共生,不是神話傳說裡的智慧,而是既有歷史傳承,也具科學知識與技術的方法,這就是混農林業。

在長期森林保育跟禁止伐木的累積下,臺灣林地樹木已長得夠多夠大,且太過密集,應加強疏伐管理,也能提升國產木材自給率。圖為阿里山杉木林。圖片來源/Winston Chen@Unsplash
農觀點
國際木材大漲與進口替代需求──後疫情時代的「國產材」機會/柳婉郁、李天裕

臺灣自產木材量只占市場約1%,這個「木材自給率」比起日本37.83%及南韓57.4%相去甚遠,臺灣大量進口木材早成常態。這是因為臺灣山林的樹木不夠多嗎?其實不然。臺灣林地,在長期森林保育跟禁止伐木的累積下,已長得夠多夠大,太過密集,需要像理髮一樣去「打薄」,這種伐木行為稱為「疏伐」。

新聞
綠色經濟的思索 林業永續經營的現況與實踐

林永續經營(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SFM)已成為國際關注的森林議題,亦為我國林業政策的根基,本文將嘗試分析SFM於歷史上的觀念演變,並將介紹全球林業永續經營的達成情形,以及我國目前的現況與展望。

新聞
林業鐵道的祕密 獨家限定體驗報你知

你認識「鐵道醫生」嗎?你了解林鐵小火車機關車頭如何變換軌道嗎?你知道阿里山小火車煞車系統的獨特性嗎?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推出「林業鐵道體驗課程」,阿里山林鐵的祕密,全都能透過戶外教育、現地參觀、實作體驗一窺真貌,讓孩子認識與領略林鐵文化資產的成因及歷史意涵,並藉豐富有趣的課程和任務,培養跨領域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聞
林業保育的新未來 一次搞懂無人機的4大運用策略

無人飛行載具(Unmanned Aerial Vehicle,以下簡稱UAV)又稱為無人機,相關應用可謂現今熱門新興產業,其具備高機動性及可低空雲下拍攝等特性,可結合各類感測器進行航空攝影或即時影像回傳,而產製的影像藉由地理資訊系統及影像分析技術,可補足部分林地工作人力及降低人身安全風險,獲得相當程度的資訊準確度並提升效率

南投車埕
封面故事
【森林散步】南投車埕──延續產業生命力,把木業故事說回來

搭乘集集支線來到「最後的火車站」車埕,小村落在明潭水庫的大壩下,被蒼翠的森林包圍著,昔日吊運原木的黑色老舊天車與貯木池空蕩蕩,三元宮下的老街與宿舍也悄然無聲,看著建築師郭中端設計的當代木構造建築,張開的大屋頂保護著古老的鋸木廠,把巨大的木業遺跡化為寓教於樂的遊園地。在新與舊交疊的風景下,不禁想問:臺灣木業消失了嗎?而森林裡的大家都還好嗎?

鄉間小路4510林木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19年10月號 林木lîm-bok

原木經製材廠加工,就成了充滿可能的媒材。依照木頭的紋理、質地等特性,大至建築家具,小型玩具食器都能以木為原料。對木藝創作者而言,木頭是有溫度、可再生的材料,在創作的過程中,還有陶冶性情、凝聚向心力的益處。木聚合為林,林又生成木。林木的循環,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