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散步】南投車埕──延續產業生命力,把木業故事說回來

南投車埕

文字李佳芳 攝影蔡易儒

搭乘集集支線來到「最後的火車站」車埕,小村落在明潭水庫的大壩下,被蒼翠的森林包圍著,昔日吊運原木的黑色老舊天車與貯木池空蕩蕩,三元宮下的老街與宿舍也悄然無聲,看著建築師郭中端設計的當代木構造建築,張開的大屋頂保護著古老的鋸木廠,把巨大的木業遺跡化為寓教於樂的遊園地。在新與舊交疊的風景下,不禁想問:臺灣木業消失了嗎?而森林裡的大家都還好嗎?

日治時代嘉義木業正盛,「振昌木業」創辦人孫海雖然出身雲林口湖,但卻早早離鄉到阿里山當「販仔」,靠著買賣木頭賺得一筆資金後,就在埤仔頭(國華街)開了間木材加工廠。光復後,國民政府急欲修復戰後破壞,鐵道、道路、電塔等被列為首要建設項目,於是孫海又蓋了木材防腐工廠,專門生產電線桿與枕木。

隨著加工業務增加,原料需求也跟著提升,於是孫海在1958年標得丹大原始林採伐權,並選擇在車埕設立鋸木廠以利用原本糖業的「七分仔線」來運輸,因而把木業帶入了車埕。

1960、70年代的車埕是山中小臺北,而全村有一半以上的人都在振昌木業上班,最盛時期的員工總數高達三千多名。愛開玩笑的孫海長子孫國雄常跟朋友說:「火車到了車埕,我家也到了!」孫國雄當兵前就到羅東木材防腐廠學習,退伍後又被派到高雄分公司學合板加工技術,直到1971年他才被派來水里蓋合板廠。孫國雄說,我是被派來救援的!彼時,距離1989年禁伐天然檜木林的政令已不遠。他陪伴車埕走過最後十幾年的輝煌,車埕始終是他放不下的責任。

從繁榮到急凍,木業村解散

孫國雄走車埕村如走灶腳。今日的園區內,只剩梁柱的鋸木廠是他的父親指揮工人蓋的,在貯木池對面的破舊木屋是他以前吃飯的員工餐廳,「因為以前工廠是輪班制,所以日夜去都有得吃。」說起臺灣木業的盛世,振昌木業生產的電線桿與枕木不只供應全臺80%用量,還可以外銷到韓國與日本,甚至在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期間,振昌木業的三夾板更是賣到嚇嚇叫。美國每三片門就有一片是振昌,這話可說得一點也不誇張!

當林業政策轉為禁伐之後,孫國雄形容車埕的沒落就像迅速被「冷凍」,儘管他力拚轉型,進口南洋木料發展合板事業,但勉強維持了一段時間,終究不敵產地國的競爭。孫國雄的夫人憶起當年關閉木工廠,「他還要向銀行借錢才能解散員工。」雲淡風輕笑談過往,誰能知沉重有多少。

林農不當當林奴,等待木業回來

在921地震之後,日月潭風景區整編在交通部觀光局之下,觀光休閒產業列車開進水里,孫國雄看見了車埕轉型的契機,他毅然把土地賣給觀光局,大力推動把村落發展為木業主題園區,而他以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與振昌木業前董事長的身分,硬是拉著老員工一起來當導覽員,把自己的木業故事說給大家聽。「大家拿麥克風,手一直抖,問董仔要說什麼?我跟他們說,就講你平常怎麼生活、怎麼走路就好了。」就這樣國臺語交雜著,慢慢把車埕的故事講回來。

不當木業大亨後,孫國雄的現任身分是林農,他把造林視為最大的事業。「講林農是好聽,但我其實應該叫林奴才對!」孫國雄說,臺灣沒有碳稅收入政策,而林下經濟也是近年才放寬,林農既無收穫也無休耕補助,還得付錢請人巡林班道,遇到山崩路毀還得維修,根本是賠本生意。造林的目的是為了維持使用權,也是在等待木業轉型的那天到來吧。

守護父親蓋的木工廠,是身為木二代的孫國雄,一輩子最重要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