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車埕
封面故事
【森林散步】南投車埕──延續產業生命力,把木業故事說回來

搭乘集集支線來到「最後的火車站」車埕,小村落在明潭水庫的大壩下,被蒼翠的森林包圍著,昔日吊運原木的黑色老舊天車與貯木池空蕩蕩,三元宮下的老街與宿舍也悄然無聲,看著建築師郭中端設計的當代木構造建築,張開的大屋頂保護著古老的鋸木廠,把巨大的木業遺跡化為寓教於樂的遊園地。在新與舊交疊的風景下,不禁想問:臺灣木業消失了嗎?而森林裡的大家都還好嗎?

森林
封面故事
聽森林的身世,揭開臺灣大伐木時代的美麗與滄桑

臺灣約6成面積被森林覆蓋。北回歸線橫越,加上近4,000公尺的垂直落差,造就季風林、闊葉林、針闊葉混合林、針葉林等豐富的森林景觀。曾經,先民採伐平原淺山的林木燒柴與造屋;深山密林是原住民的獵場、飛禽走獸的樂園,少有平地人的足跡。然而,當樟樹與檜木等樹種躋身為商人、政府眼中的搖錢樹,人與森林的關係出現急遽的變化。

鄉間小路4510林木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19年10月號 林木lîm-bok

原木經製材廠加工,就成了充滿可能的媒材。依照木頭的紋理、質地等特性,大至建築家具,小型玩具食器都能以木為原料。對木藝創作者而言,木頭是有溫度、可再生的材料,在創作的過程中,還有陶冶性情、凝聚向心力的益處。木聚合為林,林又生成木。林木的循環,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

台大實驗林木材實驗工廠
封面故事
【從林成為木】從一棵林木足跡,看見木材產業鏈

1960年為教學研究目的成立的臺灣大學實驗林,不但擁有南投的6個營林區,還有串起從林木到器物各產製環節的木材利用實習工廠,並在其他森林作業、管理、企劃、育樂、教學研究組等研究員協同下,讓實驗林自1991年實施天然林禁伐政策以來,彷彿像是一處林業技術的保留區。

懷德居上課空間
封面故事
一所庶民木工學校

循著北77鄉道,蜿蜒小路來到一處緩坡、林木環繞的山坳,這裡隱藏著臺灣第一所木工實驗學校:懷德居;在木工愛好者心中,這裡是作夢,也是實現夢想的天堂。

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
封面故事
找到歸屬感的木工大家庭

午後陽光灑落,透入老舊晦暗的南機場忠恕社區地下室,這裡是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的木工班基地、學員合力將木棧板重製成多樣木作的空間。敲敲打打的木工時光,在主要培力學員——無家與經濟弱勢者漂泊的生活中,扎下安穩的依歸。

落轆式上坡和下坡集材架線機具
封面故事
【宜蘭棲蘭山】雲霧帶裡的檜木林之美

棲蘭山林區的山路蜿蜒曲折,採訪團隊一行人,搭車沿著顛簸狹窄路段向上攀升,一旁是深不可測的山谷,向外探去不時有種難以克制的暈眩感。前方山霧瀰漫,不知不覺我們已進到深山雲海之中,目的地是位在海拔1900公尺、100線林道之後的「160線林道」,那裡是一般遊客無法跨越的森林禁區,也是棲蘭山上原始的檜木保育之地。

花蓮林田山
封面故事
【花蓮林田山】再生活,在地方

車行過花蓮萬里溪橋,寬闊河面拉開視野,重重山巒彷彿約定好彼此依序等候。百年來,它們聆聽時光流轉的命運號角聲,蓊鬱山巒曾是太魯閣族人的獵區,也曾被日本政府捧在手心開採珍稀原木;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抵臺,陸續由私營轉公營伐木造紙,並在1991年落實「禁伐天然林」政策後,滿山深邃翠綠成為小島傲人的自然寶藏。林田山,我們如此稱呼這片瑰寶,但是當山的生命走向純粹,山下人們的生活卻越發複雜。

木刻手感栗子盤
封面故事
為木作生態系澆灌一方地

帶有木刻手感的栗子盤、色鉛筆爆炸頭小木人、綿羊跟蕈菇會發光……,走入「木平台展覽空間」宛如踏進異想世界,不時會發現忍不住驚呼欣喜的巧思。溫小空間展出共約40位創作者的細木作作品,而促成這方木作舞臺的是一對熱愛木藝的夫妻——鄭啟聰與徐翠蘋。

百年歷史的五木齋
封面故事
【高雄六龜】為神隱森林的人們而運轉的山城

想像你住的地方,大部分人口在深山密林中工作。你們搭建工寮,奮力製樟取腦,勤懇伐木,食衣住行都在森林裡度過。運送樟腦或木材下山時,才長途跋涉來到山腳那匯聚辦事處與商店旅館的市區,交了貨、採購生活物資,便又扛著油、米徒步上山去。六龜,這在50年前一度極為繁榮的山城,就為這群平日隱身山林的人運轉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