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歸屬感的木工大家庭

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

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位於剝皮寮的據點,也是展示作品的空間。

文字/李怡欣 圖片提供/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

午後陽光灑落,透入老舊晦暗的南機場忠恕社區地下室,這裡是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的木工班基地、學員合力將木棧板重製成多樣木作的空間。敲敲打打的木工時光,在主要培力學員——無家與經濟弱勢者漂泊的生活中,扎下安穩的依歸。

「這是一個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每個人都可以舒服的做自己。」綽號猴子的木工班負責人古明韻介紹,木工班不只有無家或經濟弱勢的學員,也有喜歡木作的志工,以及大學實習生。雖然年齡差了幾個世代,木工技能也程度不一,卻能包容差異、相互協助,將原本用於貨櫃拖運的廢棄木棧板,改造成椅子、衣架、櫃子等豐富且獨特的木藝品。

木工計畫最初是提供時薪,招募無家者拆木棧板、製作木箱,但在以工換錢的模式下,人員來來去去、流動率高,難以凝聚團隊的向心力。為了營造對弱勢者友善的人際網絡與學習機會,逐步轉型成例行性的木工課。2016年,古明韻從志工接手計畫負責人,著手設計課程、策展、與學員一起打造工作空間。定期的聚會、循序漸進的課程,讓弱勢者的生活有了目標,大劉、輝哥、藍波哥、雄哥是固定班底。

古明韻如介紹老朋友般,一一分享每個學員的故事,有人因身心狀況無法工作,有人遭逢鉅變,難再重回正軌,剛來木工班時多是悶著頭工作。古明韻會透過分組,讓學員跟其他人有合作的機會,互動的氛圍逐漸起化學變化,「雄哥一開始很嚴肅,現在都把大學生當孫子,主動關心誇獎他們,也有人會分享餅乾、泡花草茶。」

合作過程難免有衝突,一次有位學員情緒失控,其他人非但不受影響,還陪他聊天紓壓,分析他生氣的原因,「我從大哥身上學到,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要看背後的原因,這是他們遭遇風浪累積的歷練。」古名韻說。

木工班是學員的練功坊,市集、展覽與手作活動則是他們與大眾交流的機會,得以發揮所長,帶領大眾體驗木工的樂趣。看見學員們協助民眾時專注的樣貌,以及被介紹、感謝時閃現害羞又驕傲的神情,對古明韻來說,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木工班招生並不容易,經濟困難、需要到處打工維生的人沒有餘裕;生活失去動力、拒絕改變的人也難以為繼,學員也隨時可能因為病痛及經濟因素中斷學習。但作為弱勢者的人際支持,只要能讓他們擁有歸屬感,發揮價值,木工班就會繼續運作。

學員輝哥教居民做木桌椅
學員輝哥教導竹東大同社區居民做木桌椅,眼神盡是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