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森林中有許多野生的釀酒酵母菌,遺傳多樣性是世界最高。(圖片來源/研之有物;美術設計/蔡宛潔)
新聞
多樣性是世界最高!臺灣森林無所不在的野生釀酒酵母菌

釀酒酵母除了人類常用菌株(strain)是來自原有已知的幾個馴化譜系(domesticated lineage)之外,其實還有非常多野生譜系不為人知。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蔡怡陞副研究員,他與研究團隊尋覓臺灣野生的釀酒酵母,意外發現臺灣島的面積雖然相比之下較小,野生釀酒酵母的遺傳多樣性卻是世界最高!

授粉、產蜜的蜜蜂是物種間結盟的一大代表。(圖片來源/Gary Yost on Unsplash)
新聞
生之奧義》跨物種結盟的觀點:走向相互依存的生態政治

與其訴諸對自然的愛、或煽動末日的恐懼,比較能呼應時代挑戰的一條路,是去生活——讓我們以廁身眾生物間的生物之姿、像牠們一樣置身編織裡那樣地,去感受、去生活,共享祖先傳承與生命方式,共享共同命運,共享連帶的脆弱性。

新聞
【森林療癒】迷霧還是療癒?森林療癒專題報導

二天一夜國旅包括3小時森林療癒的行程,收費8,000元至10,000元,有雙嚮導和森療師陪同的行程更開價到12,000元。正在起步的臺灣森林療癒產業,需要產官學共同攜手擘畫前景,讓參與森林療癒課程的民眾,走在森林中,能獲得寧靜與放鬆。

新聞
【地方創生術】窮鄉僻壤反轉為風格夯地 日本西粟倉村的森之奇蹟

近30年來,西粟倉村的人口數連年遞減,出生率不敵死亡率,且人口不斷移出。儘管如此,村民2004年卻否決了與鄰近行政區合併,以節省行政開支的「平成大合併」提案。為了開源,村公所申請中央政府的「地域再生管理事業」,於2008年推出「百年森林構想」。

《鄉間小路》森與溪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0年10月號 森與溪

在短短百年以前,森與溪原是前人的生活之地──溪流作為取水洗滌的泉源,森林則供給木材生火造屋,眾人往返的行跡,漸漸成了腳下的路徑,也是人曾在自然間生活的見證。即使身為當代都市人,我們仍能藉由辨識林間的蕨類植物、溪裡的魚類生態,拉近與自然的距離,無論是工作、學習、遊憩,都能有森與溪相伴。

新聞
森林保育好消息!FAO報告指出:全球森林減少情況減緩

森林為人類生活的重要一環,日常生活所需的食物、家具、空氣清潔等,均須仰賴森林供應。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每隔5年發布「全球森林資源評估報告」,根據2020年報告顯示,目前全球有40.6億公頃森林,換算後平均每人可享有0.52公頃森林。全球近1/3土地由森林覆蓋,若將森林擴張計算在內,自2010年起,全球每年森林減少的面積為470萬公頃。

新聞
森林口渴了?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超過1/4森林位於乾燥地區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於2019年第25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 2 5)發布「乾旱地區樹木、森林及土地使用:全球首度評估」報告表示,全球超過四分之一的森林位於乾燥地區,且樹木存在於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乾燥地區,顯示乾燥地區並非荒地,而是具有經濟潛力及環境價值的生產性地景。

鄉間小路4510林木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19年10月號 林木lîm-bok

原木經製材廠加工,就成了充滿可能的媒材。依照木頭的紋理、質地等特性,大至建築家具,小型玩具食器都能以木為原料。對木藝創作者而言,木頭是有溫度、可再生的材料,在創作的過程中,還有陶冶性情、凝聚向心力的益處。木聚合為林,林又生成木。林木的循環,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

新聞
春節出外「森」呼吸,走春寶典看這裡

今年春節假期長達9天,初三、初四天氣會回暖,適合迎春賞花、體驗森林之美。林務局整理全臺森林育樂場域的年節活動供民眾參考,看是要走趟宜蘭羅東林業文化園區,認識臺灣早期伐木史、DIY樹葉拓印畫,或是到烏來林業生活館、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了解泰雅族文化,來場知性之旅,另外雙流和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已策畫解說遊程,帶你飽覽陽光草坪、茄苳巨木、仙洞等知名景點,都是走春的好選擇。

新聞
林下經濟走出不一樣的路,以山林資源為本,靠山吃山也能永續經營

臺灣擁有將近61%森林面積及豐富生態,不僅是重要的社會資產,同時也是各界極為關注的綠色產業寶庫。政府為了維護森林功能鼓勵造林,但農民僅靠林木收入往往不足以維生,間接導致許多國有林租地造林地疏於管理。農委會林務局於2016年召集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等相關單位成立「林下經濟推動小組」,希望經由研究,盤點出適合於林下經營的森林副產物,以增加農民與山村居民收入。此外,森林周邊地區常是偏鄉所在,因此林下經濟與環境保育、山村振興等議題也有密切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