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51 文章
圖片提供╱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臺灣藜護肝、山苦瓜抗癌有影 紫錐菊越洋來臺扎根:盤點農業生技成果 農業試驗改良場所研發有成

臺灣作物品項多元各具特色,國內推動生技產業發展,農業部早年即參與國科會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科技計畫,開發山苦瓜等作物的機能性功效,近年持續透過農糧科技計畫、「建構高值化農產素材開發與產業鏈結服務」等,推動作物生技利用相關研發,挖掘作物降血脂、改善脂肪肝、抑制癌細胞等醫療、保健用途,讓農產業加值,更發揮農業促進國人健康的效益。

食品所肩負國內食品業發展,所長廖啓成分析臺灣醱酵技術強大,是生技發展重要因素。

農業生技跨足食品產值居冠 醱酵技術達國際水準:微生物類產品應用多 益生菌產品風行

農業生物技術產業2023年營業額為895.8億元,其中食品生技領域631.3億元,占比七成,是農業生技發展的主力。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廖啓成表示,農林漁牧畜的農產品一年產值約6,000億元,食品工業製造工廠產品的產值大約1兆元。農產品的產值中,大約五至六成會進到食品加工廠,這些農產品如果不做食品加工,容易腐壞,進而跨入食品科技領域。

中興大學循環學院院長王升陽(中)研究成果豐碩助益農產物加工,興大畢業生林俐吟(左)、謝翰文(右)維持產學合作,開發臺灣特有作物產品。

中興大學產學合作 發揚臺灣特有種:牛樟芝、香杉、土肉桂 實驗室加值走向市場

農業的歷史就是人類馴化、培育與繁殖動植物的歷史,與各種生物的關係密不可分,現代農業生技則包含基因體學、蛋白質分子或其他分子生物學等技術,應用在農業生產過程或產品的開發。新技術的應用需要密切的產學合作,以農立校的國立中興大學除了育成產業人才,也是產學合作中心之一。

謝昌衛指出,透過農業生技為農產品創造更高價值,回到消費者需求。

研發驅動農業生技 技術提升農產商機:黑蒜保健、滑菇面膜 謝昌衛盼開創多樣可能

國立宜蘭大學副校長謝昌衛,也是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終身特聘教授,長期投注在臺灣農業生技領域的學術研究及技術提升,不但擁有各國專利超過80種以上,產學合作的23件專利技轉,產值更高達百億以上,他以自身的研發成果,說明如何驅動農業生技。

寶奇生技今年成立將滿10週年,主攻機能蛋市場,黃志博希望提升公司獲利之餘,也能幫助更多小農增加收益。

用數據打進藥局通路 寶奇進攻機能蛋藍海:藉生技解決農業問題 攜手小農改變產業結構

「我們其實在整個營運過程裡面,有很多是幫助農民,跟解決農業的問題。」寶奇生技股份有限公司今(2025)年成立10週年,以獨家「PB+微生物生態系統養殖技術」兼顧雞隻健康、雞舍環境與雞蛋品質,搭配機能性飼料生產效能經過驗證的機能蛋,成為少數打進藥局通路的雞蛋業者,也讓合作的小農收益提高。

展鮮是全國最大牛番茄供應商,冷鏈加工廠建置讓番茄保存、供應更穩定,也成為開發產品的基礎。(攝影╱黃毛)

從產地到生技 展鮮開發益生菌及面膜:不只要做供應商 賦予番茄新價值

位於雲林縣西螺鎮的展鮮農產生技是臺灣牛番茄最大的契作及供應商,目前與農民契作的面積已達70至80公頃,契作農戶數超過150戶,年供應量約8,000公噸。鮮果除供應國內各大連鎖速食體系,番茄丁提供披薩,及番茄泥提供牛肉麵和火鍋業者加工使用,近年更透過冷鏈技術開發凍果外銷,並跨足生技研發,加工加值製造出番茄益生菌及面膜,開創番茄產業新可能。

番石榴是臺灣常見的水果,透過妥當田間管理,也能照護土壤、貢獻碳匯。(攝影╱羅文菀)

兼顧作物品質與SOC的番石榴栽培管理(上):《因應氣候變遷的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四》

《豐年》雜誌先前以水稻、甘藷與玉米為例,刊登「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文章,接續內容將整理果樹相關栽培管理活動,減緩氣候變遷衝擊的潛能,以番石榴(芭樂)為主要案例,說明果樹的碳吸存、固碳及碳匯貢獻,以及如何選擇最適的栽培管理。

《豐年雜誌》2025年3月號 農業ESG 培植企業永續

2023年臺灣宣布2050年要達到淨零碳排轉型目標,加上今年金管會要求上市櫃企業必須全面編製永續報告書,ESG(環境、社會、治理)已經成為各個產業界無法忽視的潮流議題。在農業領域,除了政府部門和民間企業動起來共同發展農業ESG轉型,小農和婦女也都積極在社會各角落實踐永續行動,不只要減碳還要有利於生態環境,同時要發展在地農業,企業投入的力量可望帶來更大動能,值得農企業、農友乃至全民關注。

新品種南瓜「種苗亞蔬3號—友樂」能抗多種病毒,提供農友產量穩定、符合消費者喜好的栽培選擇。

南瓜種苗亞蔬3號—友樂 抗多種病毒新品種:生長勢強小果型南瓜 多樣栽培貼合市場需求

南瓜,別稱金瓜、飯瓜、倭瓜等,是外觀色彩多樣且口感香甜鬆軟的作物,栽培過程容易遭受病毒感染,導致生長緩慢或停滯。新品種「種苗亞蔬3號-友樂」具抗多種病毒病特性,植株生長勢強,果型呈高球型,為消費者喜好的小果型南瓜,同時瓜果產量穩定,秋冬栽培良果率佳,可提供農友栽培多樣化的選擇。

由民間、基層單位從下而上的進行食農教育,能達到最佳效果,更能開拓農業的未來。(攝影╱簡熒芸)

落實食農教育 臺灣永續基礎工程:因應不同需求 將建置結合AI食農教育平臺╱陳吉仲

我國《食農教育法》於2022年公布實施,推動食農教育有了制度性的支持,一路發展至今,面對含蓋範圍極廣的食農教育下一步要怎麼走,可從《食農教育法》中的20條條文、六大方針來剖析,進而找出關鍵重大議題,並且落實跨部會緊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