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豐年雜誌 第 2 頁
借助微生物力量加速田間稻草分解:兼顧作物根部發育 讓水稻質量都提升
農田焚燒稻草的景象,對於許多讀者而言或許印象深刻,但因此產生的氣味與煙霧,不只影響生活品質與公共安全,長久下來也對土壤肥力造成負面影響,讓水稻的產量與品質下降。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推動微生物製劑,兼具施肥與稻草分解效果,不只比就地掩埋更有效率,還兼顧水稻的生長,解決長久以來的稻草處理課題。
是不是胡椒?誤會可大了:從學名一窺作物分類的親緣關係
胡椒早已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從餐桌上的黑胡椒粒,到超市裡琳瑯滿目的胡椒產品,幾乎無人不識。黑胡椒、白胡椒、紅胡椒、山胡椒……,各式各樣的「胡椒」在飲食文化中大放異彩。然而,它們真的是同一類植物嗎?答案可能會讓人跌破眼鏡。本文從植物學角度出發,揭示那些「看似胡椒但其實無親緣關係」的植物真相。
番茄在鏡子裡看到茄子?揭開茄科植物的手性祕密
番茄和茄子是臺灣廚房裡常見的食材,單看兩者的外型,難以將它們聯想在一起,但其實在生物分類法上它們不僅是同科更是同屬。想像一下,有天番茄照鏡子,結果鏡子裡的倒影竟是一顆茄子!這不是腦筋急轉彎,而是和它們體內的手性(chirality)分子有關。
從樸素手路菜回顧草菇王國榮景:傳統市場仍可見 現買現煮味最鮮
菇類是臺灣常見的食材,草菇曾在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卻因為罐頭產業的衰退,加上草菇本身不易保存的特性,在市場上變得少見;不過,這道陪伴許多臺灣人成長的滋味,至今仍有許多民眾難以忘懷。親子、飲食作家番紅花,致力於傳承不同世代的餐桌風味,本文從市場選購、食材處理到烹調,帶領各年齡層的讀者一同認識草菇。
層層綻放的熱帶美豔苞片:藥材亦可賞 百變女王薑黃屬植物
天氣燠熱、食慾不振時,辛香味美的咖哩大概是最能開胃的解方之一。流行於南亞的咖哩之所以呈現金黃色澤,是因其加入了大量薑黃(Curcuma longa )所致。與它的親戚鬱金(Curcuma aromatica ),同樣兼具香辛料、染料、藥材等多用途的植物。兩者因外型相近,自古便混淆不清,難分難解。不過只要看它們開花時的模樣,就知道確實是同一家人。
臺灣首個商用茶品種 臺茶26 號—豐鶴多產適機採:適製優質紅茶、綠茶 50 年代育種煥發新價值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去(2024)年發表的新品種「臺茶26號–豐鶴」,最早源於1950年代的育種成果「5313品系」,一度因「部分發酵茶」(烏龍茶、包種茶等)成為市場主流而被隱沒,但其產量高、適合機械採收、風味濃厚等特點,適合商業應用,未來可取代部分進口茶葉,也具外銷潛力。
日本米價屢創新高 令和米騷動原因解析:調節政策難解供需失衡 進口米成市場新寵
今(2025)年1至5月期間,外銷至日本的臺灣米已達去年同期6倍以上,全年可望突破1萬公噸大關,也在各大超市被搶購一空。臺灣米在日本受到歡迎,但當前的背景,則有去年開始發生、被稱為「令和米騷動」的日本米價急漲現象。這並非單純的市場短期波動,而是氣候變遷、稻米供需調節政策等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農業生物經濟的革命性趨勢:跨領域整合實踐「道法自然」新技術
近世代生物經濟受到矚目,大約是1980年代後期及1990年代初期,當吾人警覺氣候變遷恐將嚴重威脅到人類的永續發展,需要反思工業革命以來以石化原料為基礎的相關各類產業經濟活動,造成溫室氣體的排放迅速增加,乃至影響氣候暖化與變遷,進而主張以生物資源及循環創新利用的思維,接替以石化原料為基礎的思維,來推動後續的產業發展。
免耕農法試6 年 養一塊自然、免耕、看天田:面對未來氣候挑戰 覆蓋作物、根系發展改變土質
回家種田遇到缺水危機,嘗試轉型再生農業。經過6年摸索不整地栽培,陸續完成4塊農地、約4分地的試驗田,才開始玉米筍產出。嘗試新的耕作方式,往往要等到作物收成才知道可不可行,不整地栽培的風險更高,因為一期作、二期作氣候條件不同,這一期作不行,要等明年同個期作才有機會改進。
我的農村生活和亞斯老公:當一個臺北人慢慢活成在地人
我是都市人,生女兒前都一直在都市生活,結婚前是在臺北,婚後住在臺中,最後老公有天不知道發什麼神經病,說想當農夫,於是我們就到宜蘭種稻。 說「我們」到宜蘭種稻,其實不太正確,因為會下田的只有我先生,我負責行銷跟賣米,我不下田。只要有人說我是「農婦」,我都會用力反駁。「農婦」在我心中有著神聖的光芒,她們頂著太陽跟淋著雨,做著跟男性一樣粗重的工作,甚至更細緻、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