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35 文章
近年有愈來愈多企業投入與自然生態生物多樣性有關的ESG行動。

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 引企業投入生物多樣性:農業永續新顯學 資誠永續:不只減碳還要利於生態

企業投入ESG,過去熱愛種樹造林以抵消碳排放,近年有企業重視生物多樣性,投入物種保育等行動。中國信託於澎湖復育海草床,華碩電腦參與改善臺中大雪山國有林的棲地,守護穿山甲。「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框架風行,只要讓企業了解生態退化情形、農業ESG機會在哪,企業就有能力推臺灣永續一把。

春芽協會的微型品牌「蘆葦女力」培力二度就業中高齡婦女,將包裝咖啡豆的麻布袋加工成提袋,成為農業議題照顧社會層面的範例之一。(圖片提供╱蘆葦女力)

不只是環境貢獻 農業ESG的社會面實踐:彈性、多元切合企業需求 婦女小農皆受益

永續發展箭在弦上,ESG的全球浪潮也迅速席捲臺灣。隨永續報告書的法規正當性與市場價值提升,農業的ESG定位與機會也備受關注。就農業永續性而言,環境面(E)最為直覺,諸如維護生物多樣性、碳匯功能,過往對於社會面(S)的探討較少,本文特別著重於蘆葦女力、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行動。

森林的形成牽涉到多樣生物之間的互動,難以單純地依照人類的規劃安排發展。(攝影╱吳尚鴻)

復育森林為了誰?盼自然、社區一起種樹:植樹量非唯一指標 需關注社會、生態貢獻

植樹造林是復育生態系統、減緩氣候變遷的常見做法,但偏重追求植樹面積或數量,未考慮如何真正形成物種豐富且共存共榮、可持續的生態系,恐怕難以確實達到復育目的與功效。森林生態系統需要長時間形成,並仰賴適當土壤、氣候、物種等條件配合。

家中菱角池中覓食的兩隻公水雉。

農二代經驗分享 田園築夢要踏實:從農前就做好準備 不斷學習知識、維持體力

許多人心底都有一個田園夢,尤其在都巿叢林打滾過,經歷人情冷暖之餘,更可能產生「田園將蕪胡不歸」的感嘆。但是返鄉這幾年,看過或聽過回鄉從農的青年,在農作收入不足以支撐家計開銷後離農了,經過幾年折騰受了一身傷,甚至較糟的還背了一身債。作者從都會返鄉務農的過程,分享個人的經驗看法,希望有意投身農業的青年,要仔細評估個人條件及周遭資源。

番石榴是臺灣常見的水果,透過妥當田間管理,也能照護土壤、貢獻碳匯。(攝影╱羅文菀)

兼顧作物品質與SOC的番石榴栽培管理(上):《因應氣候變遷的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四》

《豐年》雜誌先前以水稻、甘藷與玉米為例,刊登「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文章,接續內容將整理果樹相關栽培管理活動,減緩氣候變遷衝擊的潛能,以番石榴(芭樂)為主要案例,說明果樹的碳吸存、固碳及碳匯貢獻,以及如何選擇最適的栽培管理。

高齡少子化是各國農業發展皆需面對的挑戰,大型專業化發展雖是因應方式,但仍需重視勞動力短缺對產業的衝擊。(攝影╱windwaiter on photoAC)

高齡少子化下的美、日、臺農業人口結構 「大型少場」為三國共同趨勢 勞力問題仍是隱憂

由於工業化發展、產業結構改變,以及自由貿易下廉價進口產品競爭壓低農產品價格等因素,農村勞動力流失、從農人口高齡化是已開發國家普遍趨勢。本文探討美國以及與我國農業結構較相近的日本農業普查現況,比較主要國家的農業資源結構。

繁複花瓣包裹著單一個花心包捲,是許多人對玫瑰的主要印象,實際上這是19世紀中葉後育成的「現代玫瑰」特徵。

古典現代均穠艷 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玫瑰:善用品系差異 營造不同環境豐美花景

玫瑰花色嬌豔、花容婉約、花香馥郁,集各種花卉該有的形、色、香等優點於一身,著實讓人難以抗拒。全世界許多國家都有著名的玫瑰花園,位處亞熱帶與熱帶的臺灣,氣候雖不是栽培玫瑰的首選之地,但在園藝工作者的努力下,政府轄管的臺北玫瑰園、士林官邸玫瑰園,民間企業經營的雅聞七里香玫瑰森林、雅聞湖濱療癒森林等,都有各種玫瑰盛開的景象。

《豐年雜誌》2025年2月號 深遊農旅 休閒商機玩出農業價值

農業旅遊已成為國人重要休閒生活,也是認識農業的一扇門,封面照片中的香格里拉休閒農場正是其中老牌的優質業者。農業旅遊結合國內深度旅遊趨勢,食農體驗、在地文化、環境生態都能發展成業者特色,進而規劃、串連遊程。農遊的意義,並不僅是旅遊的一種,更能具體發揮農業、農漁山村的多功能性價值。每一次的農遊,都有機會助益在地糧食生產、農業與農村乃至生態的永續性,這也是長期耕耘的休閒農場、農村餐廳、在地社區與各方協力者的關懷和期望。

臺南16號具強健生長勢,以9吋盆栽培亦能生產優質果實,果重約1.9公斤左右。(圖片提供╱宇辰種苗)

洋香瓜「臺南16號」 網紋緊密肉細緻:抗白粉病綠肉新品種 涼溫期栽培理想選擇

洋香瓜屬於甜瓜大家族,和同屬甜瓜家族、在臺灣栽培已有3百餘年的香瓜相比,洋香瓜果皮較厚。為提供農民於晚秋至早春期間,亦即涼溫期種植更具競爭力的綠肉網紋洋香瓜品種,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多年間深入研究抗白粉病、適合涼溫期栽培的特性,育成「臺南16號」,為我國洋香瓜產業添注活水。

臺灣針對農業實行補貼超過半世紀,相關政策也需與時俱進,達到改善農民所得與生活的目標。(圖片提供╱吳勁毅)

建構農業安全網 改革補助政策增加韌性:五大支柱兼顧生產、生態 保障農民生活/楊明憲

1974年臺灣實施「稻穀保價收購制度」,標誌農業政策進入「補償型」階段,補助成為農業政策要項,至今已50個年頭。然而,臺灣農業補助政策多元,往往牽一髮動全身,對糧食生產與產業發展影響深遠,需要全面檢視並與時俱進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