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35 文章
農業體驗遊程已是農業經營一部分,經過長期發展產業化,可謂農業、農村多重效益的代表之一。(圖片提供/溫仲良)

從觀光採果到水果旅行 休閒農業已是臺灣品牌:兼顧經濟、環境與文化保護 讓農村發展「走更久」

臺灣休閒農業發展至今半世紀,最高一年吸引近3千萬人次遊客造訪,以農村魅力創造百億元消費產值。6年前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推出的「特色農業旅遊場域認證」,去年底新增永續及食農的認證;「臺灣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聯盟」也在去年底宣布成立,臺灣農業旅遊發展不僅好玩,多元又繽紛。

香格里拉創辦人張清來是國內「休閒農場」先驅,曾為拓展農場複合經營的空間積極奔走。

香格里拉:休閒農場要「讓人願意一來再來」:告別觀光思維 休閒放鬆、深度體驗是經營之道

位於宜蘭縣冬山鄉的「香格里拉休閒農場」,是臺灣第一家將農業與觀光休閒結合的休閒農場。創辦人張清來在社區營造概念未及萌芽的1980年代,到距離農村再生推行仍遠的90年代,即以複合式經營的休閒農場嘗試為農業走出新路。

仙湖休閒農場 發展旅遊是為服務農業:「最終會讓家鄉變好的 一定是在農業身上」

銜接旅宿、遊憩的休閒農業,可謂是農業的門面,但臺南東山仙湖休閒農場農二代經營者吳侃薔認為,讓家鄉變好,不能僅靠休閒農業中旅遊觀光的層面,而要「讓旅遊為農業服務」,帶動消費者深入認識在地文化與農產品。

紫森林-三富休閒農場建物融入樹木植栽之中,層疊出錯落有致的和諧風景,隱含重視自然的理念。

紫森林─三富休閒農場 大膽決定園區只收住客:為環境降載 提升自然生態旅遊品質

紫森林-三富休閒農場創辦人徐文良在宜蘭蘇澳永樂白石山礦區出生長大,常目擊水泥廠用火藥炸山的慘烈,因此當園藝事業有成,買下冬山鄉南邊山坳這片10多公頃文旦柚果園準備作為園藝展示區的同時,也決心將大部分土地還給森林、植被和野生動物,讓自然重返自然。

長盈海味屋能代表魚塭到餐桌、漁業到飲食的產銷過程,背後是三、四代人累積與努力,凸顯農食間的緊密連結。左起謝佳歆、黃碧田、黃澐卿、黃國良。(攝影/吳尚鴻)

田媽媽─長盈海味屋 用一條虱目魚說故事:從產地到餐桌 認識環境、文化與食物的連結

「田媽媽-長盈海味屋」第四代經營者謝佳歆以食農教育遊程,串連虱目魚的生產與食用,將友善環境永續經營的思維,巧妙融入小旅行的觀察與體驗之中,讓遊客認識養殖管理對食材生產的重要性,地理環境對於飲食文化的形塑樣貌,並發現農漁業在辛苦之外的面貌。

在臺灣舉辦的第十五屆國際樸門大會以「通往韌性之路」為主題,在近年發生的疫情與戰亂,以及氣候變遷等背景下,探討如何面對各種挑戰。(圖片提供/IPC15;攝影/李佳倫)

通往韌性之路:國際樸門大會在臺灣:發揮創意應對生活挑戰 戰火下也療癒人心

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強調運用和模擬自然模式,設計食物生產、能源供給甚至社會經濟等系統,達到照顧地球與人類並公平分享的終極目標。其最大盛事「國際樸門大會」(International Permaculture Convergence)從1984年起舉辦,去(2024)年在臺灣登場的第十五屆大會(IPC15)正逢40週年。

日本於1999年完成《糧食‧農業‧農村基本法》立法,代表農村振興正式進入農業政策。(攝影╱Karl Baron on Flickr CC BY 2.0 DEED)

應對人口外流、高齡化 日本農村振興入法25年:新修正基本法納入農村關係人口 強化內部網路

日本於2022年9月啟動《糧食‧農業‧農村基本法》(日文:「食料・農業・農村基本法」,下稱《新農基法》首次修訂,歷時近2年後於去(2024)年5月完成修法)。包括糧食安全、農業永續、因應環境或氣候變遷等,以及法條的重點項目「農村振興」,都在這次修法有所著墨。

愈來愈多國家將坵塊作為土地調查的最小單位,更能有效掌握農作物生長變化,臺灣也正逐步發展相關圖資系統。(攝影╱krstrbrt on Adobe Stock)

農地利用調查 土地坵塊分析是趨勢:搭配科技工具監測 精確即時更勝地籍圖

坵塊(parcel或agricultural parcel)指農地連續栽培單一作物的最小範圍,也是許多國家執行土地調查的最小單元。坵塊調查可搭配衛星影像、深度學習技術等,提供更精確且迅速的土地資訊;相較之下,臺灣現行主要使用的地籍圖雖發展成熟,但面對現代農業的需求時,難以即時反映作物生長多樣性與變化。

藍紫色花心是藍眼菊典型特徵,白色舌狀花是基本款,花心黃色為欣賞時帶來更多層次與趣味;黃、橘色是與非洲金盞花雜交而得。

春風搖曳的媚眼 深邃迷人藍眼菊:日照需足、避免淋雨 補充開花肥可持續盛開

熱鬧的春節過後,花市商品逐漸褪去節慶色彩,轉而呈現春天生機盎然的景象。這個時節,多種菊科花卉相繼登場,例如俗稱瑪格麗特的木春菊、天晴碧空花色的藍菊,以及有著湛藍深邃眼眸的藍眼菊家族。這種彷彿擦著藍紫色舞臺妝眼影的菊花,常令愛花人為之著迷,不知不覺就將它迎回家中。

十八羅漢山由礫岩層構成,在侵蝕作用下自成獨立山頭,深具景觀、地質與生態等價值。(攝影/劉敬端)

穿山走溪行六龜 與十八羅漢同行:社區與保護區和諧共生 發掘深度旅遊價值

你是否曾與「羅漢」同行?穿走荖濃溪畔,山會以各種姿態陪你奔跑、坐臥,同呼吸、共步伐。在這個由保護區與地方社區共同守護的天然地理教室,觀察礫石層變化、聆聽雷公溪流的大自然節奏,通往神祕時光隧道與蝙蝠相遇,感受六龜生態與地貌的殊美豐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