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960 文章
王升陽認為臺灣森林精油已有具特色、品質的產品原料,只要進一步健全產業鏈,未來可朝國際發展。

王升陽:打造產業鏈 尋找馥郁臺灣特有香氣:國產精油檢測中心穩健產業發展

小小一滴森林精油,需要1公斤木材萃取;提煉1公斤香杉精油,需要使用500公斤木材。一瓶精油,蘊含一大片滿滿森林力。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近年投入研發木土森林植物精油,與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循環經濟研究學院院長王升陽合作,打造精油產業鏈,起步從2023年4月成立「國產精油檢測中心」開始。

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轄內的出雲山苗圃,種有近500株土肉桂,作為物種保留與產品研發原料之用。

土肉桂產業帶動經濟活化與林地永續:精油規模化生產 創造多方互利

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以在地土肉桂葉為原料,推出「玉桂出雲山」品牌主打本土森林精油商品,更大力輔導林農種植土肉桂與學習精油萃取技術。從土肉桂的產地源頭、精油製作、商品研發再到市場推廣,土肉桂精油產業鏈正逐步成形,臺中分署分署長張弘毅認為,未來種植產量明顯提升後,土肉桂精油將迎來規模化生產,所帶來的收益,不僅能提升林農收入、活化山村經濟,更能提高林農將果樹替換成土肉桂的意願,讓林地得到保存,邁向永續發展的可能。

紅石林道深處的柳杉造林地。

解碼山林 疏伐後林下環境更豐富、精油量更高:臺東分署攜璞草園 開發針葉木系列精油

走在臺東關山鎮及海瑞鄉、總長24公里的「紅石林道」,可鳥瞰花東縱谷平原美景,林道深處還可見聳立天際的孟宗竹林及柳杉造林地。栽植超過40年的柳杉造林地,林木生長良好,甚至出現競爭,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東分署疏伐,留給林木更多成長空間,經疏伐的柳杉枝條與枝葉已萃出精油等相關產品。

「怎麼可以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這塊島嶼有哪些氣味?」璞草園創辦人許仁和8年前落腳臺東,這四年隨著原民腳步往山林裡走去,不斷找尋臺灣味,這股源自山林的芬芳,現在正逐漸擴散中。

本文作者楊士藝攝於澳洲藍莓農場。

一路向南 臺澳莓果產業第一線觀察紀實:低需冷藍莓走進低緯度 澳洲也多採介質栽培

臺灣藍莓經過幾十年品種更替後,選對品系並配合適合栽培方式,以及這幾年間陸續有業者及興趣栽培者不斷投入,進入蓬勃發展階段。楊士藝從碩士班時期2014年開始藍莓研究,後來投入產業生產,作為生產者累計至今已近十年,持續精進農業知識,陸續走訪美國、日本及澳洲藍莓生產果園現地考察。他以身為臺灣藍莓栽培業主、澳洲藍莓採果第一線勞工的不同面向等,執筆分享未來國內藍莓產業發展的可能性。

以牛角製作「配方」是生機互動農法最為人所知的作法之一,然而配方對生機互動農法也僅是「藥引」角色,並非萬靈丹。

崇敬宇宙自然的耕耘藝術 生機互動農法:持續輪耕、休耕栽綠肥 堆肥為土地存款

生機互動農法(Biodynamic agriculture,簡稱BD農法),是工業革命後最早有意識實行的有機農法之一,創始至今年恰滿百年,倡導運用牛糞製作堆肥以及牛角配方來農作。臺灣很受歡迎的自然酒,不乏生機互動農法葡萄園的作品,也買得到BD農法品牌德米特認證的蔬果汁、咖啡、橄欖油等。國內臺中、宜蘭及臺東地等,也有許多持續耕耘生機互動農法的農場,並成立臺灣人智學有機農耕發展協會。

瓜類作物健康與否,葉片的狀態可提供很多訊息。(攝影/吳尚鴻)

智慧識別瓜類病蟲害 「虛擬植物醫生」隨時在線:使用者上傳影像即可識別葉片病徵

臺灣瓜類作物種類繁多,但以傳統的分離法檢驗診斷需時數日以上,現代分子診斷仍需大量人力時間進行前處理與採集,且為破壞性採樣。國立臺灣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感測與光譜分析實驗室」與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副研究員黃晉興、助理研究員林筑蘋團隊合作,經由作物專業人員協助進行田間影像蒐集及病蟲害判釋,建立瓜類病蟲害影像辨識系統,以快速、免破壞方式診斷病害,並進一步開發「虛擬植物醫生」LINE Bot可供農友使用。

前農業科技研究院院長李文權(左)闢建「希望農場」,培育青年農民發展六級化農業。青農劉錦達(右)說,他透過李文權找到土地,「更重要是找到人情」。

前農科院長李文權領青年做農 建六級產業獲利模式;小原野共玩農場劉錦達:「農業沒有想像那麼難」

居新竹近40年,人稱「李博」的前農業科技研究院院長李文權自院長卸職後,前年起在新竹市香山區租地闢建「希望農場」,親身務農,以露天的、友善環境耕作方式栽培草莓、水果玉米等作物。李文權並以希望農場作為示範場域,培育青年農民發展六級化產業的新農業,例如草莓,因常見農藥殘留問題,不用化學農藥及肥料的有機友善栽培草莓,產量可能比較少、需要更好的栽培技術,卻更加適合觀光體驗服務,不必大面積栽培便可增加收入。

劉掍山響應雲林縣平地造林計畫,並自創「千層述」精油品牌,是目前少數直接投入精油銷售端的農民。

從林農跨界精油加工 平地防風林大變身:「千層述」淬鍊出對故鄉土地的盼頭

「風頭水尾」的雲林縣口湖鄉,貧瘠土地上矗立一排排防風林,12年前農三代的劉掍山響應政府造林政策,在家附近種下可抵禦強風、耐鹽旱的綠花白千層,面積達二甲,4、5月即將開花,他在林地裡將砍下來的樹木,把葉子和樹枝簡單分開,準備帶回萃取精油。

2016年劉掍山自創品牌「千層述」,透明的綠花白千層精油,細細嗅聞,有股不刺鼻,帶有天然甜味和木質的香氣,不僅造林、防風,還帶來有別於一般加工農產的高經濟價值產業。

鳳梨光憑外觀並不容易判斷風味,這是老欉區的鳳梨。

一方風土一方滋味 不同土質種出不一樣的鳳梨味:田區觀察與田間踩草保溼經驗談

青農老斌以無農藥、無肥料雙無栽培土鳳梨約9年,並自2022年4月開始進行鳳梨田踩草的試驗,也就是不割草,而是將雜草踩壓至不影響鳳梨植株生長的狀態;經過一年多踩草試驗,他發現田間保水能力變好,然而在降雨較多的情況下卻對鳳梨風味造成影響,同時新、舊兩塊田區的土質與收成,也能比較出明顯的差異。

《豐年雜誌》2024年2月號 春酒思源 飲究物產風土

臺灣地酒,猶是少年少女。臺灣歷經整整80年的菸酒專賣制度,製酒乃至品飲文化發展因此大大受限。直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前夕,2000年《菸酒管理法》及《菸酒稅法》公布實施,農村製酒率先合法化,隨後因應世貿全面開放製酒,民間製酒業才彷彿從凍結時間的睡夢中醒來,一切從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