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農藥栽培的健康蔬菜-秋葵 全球暖化找契機

西螺果菜市場內販售各種類的秋葵。(攝影/葉小慧)

西螺果菜市場內販售各種類的秋葵。(攝影/葉小慧)

文.圖/陳學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屏東種苗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秋葵,雖然有個「秋」字,但盛產於夏、秋兩季(每年5到9月)。中國明朝《本草綱目》裡有關於秋葵的記載,屬於食療用的植物,近年來在日本、臺灣及西方國家成為熱門的顧胃養生蔬菜。夏、秋兩季開花,其花色鵝黃,看起來清新秀麗,因此多被人用來點綴牆角,可說兼具健康飲食與美化環境的用途。

秋葵(英文名Okra,學名Abelmoschus esculentus),一種錦葵科(Malvaceae),秋葵屬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稱黃秋葵、咖啡黃葵、越南芝麻(湖南)、羊角豆(廣東)、糊麻(上海植物名錄)、羊角豆等,花常為兩性花,單生或成穗狀、總狀或圓錐花序;萼片5裂,有三角形與披針狀,外側具有總苞;花瓣5瓣基部多合成筒狀,雄蕊多數聚合成柱狀形成雄蕊筒,雄蕊筒包圍花柱,是錦葵科這個家族的一大特色。秋葵花瓣顏色多為鵝黃或是亮黃色,花喉處為紅褐色,也具有觀賞價值,我們常見的觀花植物如朱槿、蜀葵、洛神葵等都是錦葵科的家族成員。

秋葵,原產於非洲東北部阿比西尼、埃及與加勒比海一帶或熱帶亞洲,國際目前主要的栽種國家為土耳其、墨西哥和日本等地,大約在2千年前埃及就有栽培紀錄,英國人依據秋葵果莢形狀似女人的纖纖玉指,因此幫它取了一個浪漫的名字叫作「美人指」(Lady’s finger)。

秋葵的種子呈球形或腎形,含油量達15~20%,經高溫處理後可供食用或工業用,成熟種子炒熟磨粉後可作為咖啡的替代品,曾經在中美洲、非洲和馬來西亞被廣泛使用,這也是秋葵被通稱為咖啡黃葵的由來。

秋葵果實的發育過程。
秋葵果實的發育過程。
不同果色與其花朵外觀。
不同果色與其花朵外觀。

不用農藥栽培的蔬菜 品種型態多元

秋葵性喜溫暖,耐高溫和乾旱,病、蟲害危害較少,是適合少施用甚至不用農藥栽培的蔬菜之一。根據農業部農業知識網統計資料顯示,秋葵在臺灣目前主要產地分布在彰化、雲林、嘉義等縣境內,最大產地在嘉義縣,種植面積為247.74公頃,其次為臺南市(94.34公頃)與屏東縣(35.3公頃),每年4~9月是盛產期。

在市場上販售的秋葵常見種類,有綠色、鮮紅色、暗紅色或是綠色具有紅色斑塊等果莢,這些都是黃秋葵,只是部分品種具有紅色的花青素,可在飲食上增加視覺的顏色變化,這些花青素經過高溫蒸煮後會褪去,轉變成灰綠色,而綠色果莢仍保持綠色,但其營養價值都一樣,可提供消費者多樣的選擇。

除此之外,在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簡稱種苗場)蒐集的種原中發現,秋葵果莢型態還有圓筒狀、具有果稜(5稜或多稜),亦有短圓型態,頗具變化,有些原生品種植株及果莢外層具有剛毛,有些人接觸皮膚會產生過敏,甚至有些種類剛毛較硬,容易刺傷皮膚,但目前市售產品多半已大幅減少,甚至沒有剛毛了。

不同形態的秋葵。
不同形態的秋葵。

顛覆你的想像 營養豐富的蔬菜

秋葵具有豐富的維生素A、β胡蘿蔔蔔素,維生素E、鈣、鎂跟鉀含量也不低,是一種很好的抗氧化及抗老化的蔬菜。秋葵的菸鹼酸含量占成人每日的參考膳食攝入量(DRI)的7%,也含有維生素B群,有刺激食慾、預防疲勞的效用。鈣含量多,以100公克秋葵為例,鈣含量就有80~100毫克,跟等重的鮮奶不相上下,又因其草酸含量較低,相對於牛奶中的鈣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對素食人口或是喝牛奶會拉肚子的人(乳糖不耐症)來說,是很好的鈣質來源。

相信許多人對秋葵最大的印象就是那毛毛的外表和黏黏的汁液,其實在這黏液中含有許多對人體有益的物質,例如黏液主要含有水溶性纖維果膠、半乳聚糖以及阿拉伯樹膠,這三種成分都屬於水溶性膳食纖維。膳食纖維,讓人有飽足感,同時又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對於便祕的人可促進排便,黏液也可附著在胃黏膜上,保護胃壁,就是俗話說的「顧胃」。

不同顏色秋葵的果莢。
不同顏色秋葵的果莢。
秋葵汆燙後不同顏色果莢的外觀表現。
秋葵汆燙後不同顏色果莢的外觀表現。

秋葵的熱量低,每100克僅含30多卡路里,且不含飽和脂肪或膽固醇。據研究報告顯示,秋葵也是降三高的好食材,除了已知可降血壓外,膳食纖維含量高,有助於降血糖、控制膽固醇的功用,尤其可穩定餐後血糖;而其果膠成分,有助於將油脂帶出,可減少飲食中油脂的攝取,具有降血脂的功效,又富含蛋白質,熱量又不高,有助於減肥,故很適合作為控制體重的食材。《本草綱目》裡就有關於秋葵的記載,屬於食療用的植物,但如有症狀,請勿信網路偏方,仍須聽從醫生建議。

近年來全球注重養生保健,秋葵常被用來顧胃,是一種既顛覆想像又營養豐富的蔬菜。然而,國內對黃秋葵的研究與育種的著墨並不多,多以其產生黏液的萃取物護胃及穩定血糖為主,目前主要在一些種苗公司販售。

秋葵雖然是營養價值很高的蔬菜,但仍有以下提醒:因屬性偏涼,脾胃虛寒、容易腹瀉的人,最好不要多吃。若以燙熟後蘸摻有蒜末、辣椒末的醬油食用,可以稍微平衡它的寒涼,但還是建議不宜吃太多;若是有胃炎、胃絞痛、拉肚子,就要避免食用。秋葵含有草酸鈣且含有較多的鉀,患有腎結石、洗腎及高尿酸病患不建議過量食用。

生秋葵營養分析一覽表(資料來源/衛福部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製表/余孟馨)
生秋葵營養分析一覽表。

挑選鮮嫩秋葵 5~10公分為標準

秋葵果莢具有其特殊風味和口感,以及豐富的營養元素。一般果莢越小越嫩,也有某些品種可達10多公分仍不會太老(纖維化),但一般採收以5~10公分左右為標準,果莢太小的話,不但不敷生產成本,而且經過汆燙後偏軟爛,口感不佳。

秋葵果莢幼嫩容易擦傷,儲存時盡量將果莢平放勿擠壓。如不喜歡那毛毛的外觀,在調理前將果莢上的細毛以鹽先行搓洗即可去除,目前市售部分品種已改良為少剛毛或無剛毛,可在購買時觀察一下,再行選購。

秋葵汆燙時盡量保持「完整」,千萬別在下鍋前就先切除蒂頭,這樣容易造成果莢內黏液流失、果莢塌陷,而且吃起來口感也差很多。可將秋葵清洗乾淨後去除多餘果梗,留下蒂頭,待汆燙後食用前再切掉。

秋葵的挑選方法有以下幾點建議:①選5~10公分長果莢,一般而言果莢越短越嫩。②果脊上有細毛,表面飽滿鮮豔。③具有萼片且鮮嫩。

未來展望 全球暖化找契機

近年來因氣候變遷,極端氣候頻繁出現,因此有關熱帶作物種原的收集、保存及利用,必須加速進行,以培育耐逆境的新品種。種苗場與亞蔬-世界蔬菜中心(World Vegetable Center)共同進行熱帶秋葵品種(系)種原繁殖合作計畫,將自世界各地蒐集的30種秋葵品種(系)進行種原更新與繁殖,這些種原材料經過調查及篩選後共保留有20種,將為後續熱帶蔬菜作物研究及育種工作展開新的契機。

對種苗場及亞蔬而言, 進行種原繁殖合作計畫,除可進行作物種原更新與繁殖外,更可活用種原,藉此合作計畫,為後續合作研究注入新的種原活水,奠定厚實基礎。

(參考文獻請洽作者)

2022年臺灣各縣市秋葵種植面積與產量(依種植面積排序)(資料來源/農業部農業知識入口網;製表/余孟馨)
2022年臺灣各縣市秋葵種植面積與產量(依種植面積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