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味殊絕、產量豐盛的木瓜:南國水果生熟皆美 營養滿分「日久見真情」

位於臺南的莉莉水果店,創業於1947年,點一份木瓜切盤與木瓜牛奶感受僅屬於木瓜的特別滋味。

位於臺南的莉莉水果店,創業於1947年,點一份木瓜切盤與木瓜牛奶感受僅屬於木瓜的特別滋味。

文.圖/楊淑芬 文字工作者

許多人可能和我一樣,都領略過木瓜牛奶的震撼,我第一次喝木瓜牛奶約略是高中時期,淡淡奶黃的色澤,甜美芳香的氣味,柔嫩入口,那股清涼沁入肺腑,化成一道道喜悅光芒,冉冉上升,籠罩著全身……數十年之後,即使已經喝過數不清的木瓜牛奶,我依稀記得第一次的驚喜。

整理自己的記憶,慢慢回想一杯木瓜牛奶為什麼如此震撼,因為木瓜是最庶民的水果,小時候依稀記得田邊、道路,或是誰家的庭院都有一棵木瓜樹。外婆家的木瓜樹高得不得了,都要用竹篙掛鐮刀才摘到,還要出動一個神捕手在樹下穩穩接住,那時的木瓜吃起來有一股「臭腥」味,有時候外婆剖開木瓜,還叼念一句「樹奶(臺語,指橡皮筋)木瓜,無滋無味」,用橡膠、橡皮筋的味道來形容,還真的只聽過外婆這麼說;自己種的木瓜生吃味道不好,多數時候是做成木瓜燉排骨。

從飼料到人氣甜品

臺灣木瓜變好吃大約要到1970年代後,歷經無數育種研究和農民辛勤耕耘,才成就今日最受歡迎的水果之一。

原來我們常吃的木瓜正名是番木瓜(Carica papaya L.),屬番木瓜科(Caricaceae)番木瓜屬(Carica)果樹,是一種半草本、半木本植物。番木瓜原產於熱帶美洲,17世紀已引進亞洲,根據文獻,番木瓜來臺時間約於清末,從中國廣東引進臺灣,在臺灣已有百年歷史了。和以前的記憶一樣,早年番木瓜味道重,糖分低,人們不愛吃,多用來當飼料。

發展至今,臺灣有20多種木瓜品種,最受歡迎是「台農2號」、「紅妃」、「日陞」和「台農5號」;其中台農2號是目前國內主力品種,市占率90%,1971年於農試所鳳山分所育成,從日陞和泰國種交配而來,果大豐產,果皮濃綠,果肉紅色、多汁且風味清爽;紅妃更大更重,是「農友種苗公司」於1986年育成,生長強健,結果期早,耐輪點病毒。日陞是農試所鳳山分所於1967年自夏威夷引進,小果、開花期早,果形豐整光滑,果溝不明顯,少畸形果,但是產量低。台農5號是針對抗輪點病毒研發的品種,在1987年由農試所鳳山試驗分所育種成功,可比台農2號早一個月採收。木瓜主要栽種在中南部,以屏東、臺南、高雄、雲林、嘉義、南投種植面積較大。

臺灣木瓜栽種技術獨步全球,目前多以網室栽培。1975年,因蚜蟲傳播木瓜輪點病毒,彷彿瘟疫,嚴重感染讓木瓜葉片黃化、脫落,果實大量腐爛,產量銳減,幾乎使臺灣木瓜全軍覆沒,重創產業也讓外銷止步。後來農試所推廣網室栽培,防治病蟲害效果非常好,成為當前主流,可以防蟲也防風雨。

木瓜生產力很高,一年有數十次收成,相較於其他果樹收益很高;但是不同季節口感不同,專家建議8~10月的木瓜最美味,甜度高,關鍵在秋天日夜溫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強、晚上呼吸作用比夏季時弱,因此醣分可以累積。

木瓜一年可多收,果溝處轉色後即可採收,並在運送過程中催熟。
木瓜一年可多收,果溝處轉色後即可採收,並在運送過程中催熟。

「饅頭」黃薪芳的木瓜農場

十月初,小犬颱風剛過,走進「饅頭」的網室木瓜園,天空還帶點烏雲,風颯颯的吹,田壟兩邊的木瓜樹像花開一般,左右散開,讓出一條寬敞的小路,走到盡頭往回看,左右兩排的瓜樹,彼此交錯,整個田園此起彼落,像一首不斷循環的進行曲。

外號饅頭的黃薪芳今年27歲,小麥色的健康肌膚,笑起來一口白牙,比陽光還亮,稱她木瓜西施也頗合理,年紀輕輕種木瓜卻有十多年經驗,高中念曾文農工時就和媽媽李美珍一起務農,母女兩人管理大內到麻豆約一甲地的木瓜園。李美珍是臺南大內人,嫁到麻豆,家中原來就務農,父祖輩種甘蔗、酪梨和木瓜,後來父母兄長過世,母女兩人回到大內接手原來的田地,種出心得,把田地擴展到麻豆,慢慢承租或買下周邊土地,逐漸累積到一甲,女兒黃薪芳青出於藍,學習力強、行動力夠,除了務農,還兼做網室的車網工作。

黃薪芳栽種的木瓜是臺灣人最喜愛的台農2號,她稱自己的木瓜園是「矮腳種」,每一棵木瓜要經過2次矮化,方便採收。她的木瓜幼苗都要長成小腿粗壯時才第一次矮化,從樹幹直立下刀再旋轉枝條,讓果樹呈45度傾斜,剛開始下刀不準確,枝幹部分起伏不勻,愈來愈熟練,每棵木瓜勻稱光滑,兩個月後再次矮化。

說起木瓜經,黃薪芳對於栽種方法自有一套。樹苗從9月栽種,歷經土壤改良、雨量水分管理、肥料補給;最關鍵的是水分,她準確掌握季節氣候,7、8月最熱的季節,補足水分,接下來的時間就可以粗放管理;矮化過的木瓜樹9個月以後就可以採收,開花結果。木瓜一年四季都可採果,纍纍瓜果在陽光下閃閃發亮,黃薪芳抬頭看到碩大肥美的木瓜不禁露出暢快的笑容, 母女兩人都親自動手,一天可摘採30多籮(一籮約60公斤)。每一個木瓜都是親手摘下分級再包裝,所以品質非常穩定,價格都會優於市面的平均價格。

「木瓜西施」母女檔黃薪芳(右)與李美珍(左)種木瓜有心得,農地從大內到麻豆擴展到一甲。
「木瓜西施」母女檔黃薪芳(右)與李美珍(左)種木瓜有心得,農地從大內到麻豆擴展到一甲。
黃薪芳解釋如何矮化木瓜樹。
黃薪芳解釋如何矮化木瓜樹。

文學與藝術少不了木瓜身影

木瓜是庶民水果,也是情意最深的水果,在市場一年四季都可以買到。木瓜既吃得到也讀得到,《詩經.衛風.木瓜》早早就傳出情意:「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你送我一顆木瓜,我回你一個美玉,不是報答而是想要和你永結同好,情意多麼深遠;後代許多詩詞也以木瓜和瓊瑤傳情。賈島有詩「達閒幽棲山,遣尋種藥家。欲買雙瓊瑤,慚無一木瓜」,梅堯臣「所投同木瓜,欲報無瓊璧」;蘇東坡「金奏不知江海眩,木瓜屢費瓊瑤重」,都是引自詩經典故。雖此處木瓜並非現代的番木瓜,而是薔薇科木瓜屬的木瓜(Pseudocydonia sinensis),仍可略知自古時,時常見得以瓜類傳達情意。

木瓜意象還在電影《KANO》中引發熱論,經典臺詞「你知道怎麼種出又大又甜的木瓜嗎?」釘上鐵釘的木瓜樹義無反顧的長出大木瓜,也被稱為KANO精神。不過實際問木瓜西施黃薪芳,她則笑倒了,說著土壤好、水分夠就能長出好木瓜,而且施用肥料比釘鐵釘簡單多了。

前輩小說家龍瑛宗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獲獎並確立文名,小說寫的是日本殖民時代臺灣知識青年的苦悶,在哀怨無奈的文字中,只有木瓜是明亮溫暖的意象,「南國的初秋,十一月末的一個黃昏,陳有三坐在公園的長凳上,從略帶微黃的美麗綠色的木瓜葉間,眺望著無窮深邃的青碧天空而發呆。這豐裕的大自然不同平常地投射溫和的影子於人心中。」

木瓜也是被表現於藝術作品中的水果,臺展三少年最年輕的郭雪湖前輩在1934年畫出《南國邨情》,再度入選臺展,畫出臺灣鄉間即景,紅瓦厝前芭蕉、相思樹、椰子、絲瓜等等枝葉繁茂,木瓜樹高高的懸掛著纍纍木瓜;前有水蓮盛開的池塘,綠蔭倒映其中,還有一名婦人從民宅中走出,正來到池塘旁。仔細看庭前還有豬群嬉鬧,被日本評論家青山茂評論「能將如此複雜的構圖,整理得井然有序,這點讓人感覺畫家年紀輕輕,卻到達了東洋畫的老境」,「老境」一詞是盛讚之語,意寓技法成熟。

身為畫家亦是藝術史論家的林惺嶽,65歲那年寫完滔滔巨論2本藝術史,再度拿起畫筆,創作一系列木瓜畫,他的畫比在真實木瓜園看到的木瓜更飽實壯麗。他曾說畫的是「兒時記憶的木瓜」,都是長在高高樹上,枝葉四散,生命力旺盛,色彩飽滿,綠的、黃的一顆顆又圓又胖的果實,而非靜物畫的盤中水果。他說「木瓜是一種很能夠提供給臺灣養分的水果」,生命力強、果實數量多,因而也常被視為母性象徵。他筆下《國色天香》果實纍纍的木瓜樹,有十幾顆木瓜,上面的木瓜青澀,而下方有三顆木瓜已成熟鮮美,以鮮亮的橘黃色標誌著這塊土地的肥沃。旁邊還有兩隻臺灣特有種臺灣藍鵲,一左一右,啄食木瓜。還有一幅《木瓜觀音》,木瓜樹前少女手捧木瓜品嚐,枝葉神態卻見莊嚴,被稱為臺灣美術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性油畫創作之一。

郭雪湖與《南國邨情》合影,他以《南國邨情》入選第8回臺展東洋畫部,畫作並非實景寫生,而是揉合不同地景組成複雜構圖,藉芭蕉、相思樹、木瓜樹等元素象徵南國臺灣。(圖片提供/郭雪湖基金會)
郭雪湖與《南國邨情》合影,他以《南國邨情》入選第8回臺展東洋畫部,畫作並非實景寫生,而是揉合不同地景組成複雜構圖,藉芭蕉、相思樹、木瓜樹等元素象徵南國臺灣。(圖片提供/郭雪湖基金會)

一個木瓜多種吃法

臺南農改場《農業新聞》介紹,木瓜富含維生素A、B群、C、E、葉酸、β胡蘿蔔素,以及鉀、鈣、鎂及磷等多種礦物質,是老少咸宜的水果,營養滿分又健康。木瓜纖維含量高,有助預防便秘保持腸道健康;另外木瓜酵素具有分解蛋白質的效果,有利食物消化,然而有些過敏體質的人不能吃木瓜,仍然需要注意。

對我個人來說,小時候木瓜味道的負面印象太鮮明,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再吃它。直到過了迷戀甜滋滋味道的年紀,也不再只愛木瓜牛奶,回頭品嘗裸味木瓜,是真的愛上木瓜本色,細緻飽滿,甜而不膩,有時吃綜合水果盤刻意把木瓜放到最後,彷彿先吃了木瓜,其他水果相形見絀。

東南亞特色食物引入臺灣以後,有一道泰式料理「涼拌青木瓜絲」開胃得不得了,過鹽冰鎮再去除鹽分,加糖、魚露、辣椒粉、檸檬汁、蒜末調味拌食,一段時間成了我家餐桌尋常菜色;有一回去高雄美濃吃到「木瓜粄」,要揀選青木瓜剛轉黃,尚未熟成還帶點硬度,刨絲後混合米漿和麵糊煎成金黃色的菜餅,據說是老一輩美濃客家人最流行的早餐和點心。

美食文學家焦桐吃木瓜會淋上檸檬汁,酸味結合甜味,讓一盤木瓜吃出兩種口感;木瓜多情味美,還有多種吃法,我對木瓜的感情應是「日久見真情」。

一個木瓜多種吃法

臺南農改場《農業新聞》介紹,木瓜富含維生素A、B群、C、E、葉酸、β胡蘿蔔素,以及鉀、鈣、鎂及磷等多種礦物質,是老少咸宜的水果,營養滿分又健康。木瓜纖維含量高,有助預防便秘保持腸道健康;另外木瓜酵素具有分解蛋白質的效果,有利食物消化,然而有些過敏體質的人不能吃木瓜,仍然需要注意。

對我個人來說,小時候木瓜味道的負面印象太鮮明,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再吃它。直到過了迷戀甜滋滋味道的年紀,也不再只愛木瓜牛奶,回頭品嘗裸味木瓜,是真的愛上木瓜本色,細緻飽滿,甜而不膩,有時吃綜合水果盤刻意把木瓜放到最後,彷彿先吃了木瓜,其他水果相形見絀。

東南亞特色食物引入臺灣以後,有一道泰式料理「涼拌青木瓜絲」開胃得不得了,過鹽冰鎮再去除鹽分,加糖、魚露、辣椒粉、檸檬汁、蒜末調味拌食,一段時間成了我家餐桌尋常菜色;有一回去高雄美濃吃到「木瓜粄」,要揀選青木瓜剛轉黃,尚未熟成還帶點硬度,刨絲後混合米漿和麵糊煎成金黃色的菜餅,據說是老一輩美濃客家人最流行的早餐和點心。

美食文學家焦桐吃木瓜會淋上檸檬汁,酸味結合甜味,讓一盤木瓜吃出兩種口感;木瓜多情味美,還有多種吃法,我對木瓜的感情應是「日久見真情」。
泰國料理涼拌青木瓜絲具有酸、甘、辛、鹹、辣的平衡美味,青木瓜不可使用過度青澀的木瓜,半紅半綠才能較為脆甜。(攝影/林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