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旦和柚子 「西風已走洞庭波,麻豆莊中柚子多」

今年臺南市約8月中即會進入文旦柚採收期。(圖片提供/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柚子是芸香科柑橘屬果樹,種類繁多,包括白柚、紅柚、葡萄柚、文 旦等,所以文旦屬於柚子的一種。(圖片提供/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文/莊健隆 圖/王啓義

去(2022)年9月中旬回到臺北,在檢疫旅館住了一陣後,受六姨慰勞、吃豐盛的午餐加上飯後「甜點」—麻豆白文旦。當天的大魚大肉名稱都忘了,但嬌柔文旦的甘甜細膩、咬勁輕彈,真是人間美味。後來到臺南拜訪堂弟及堂姊,又吃到了紅文旦,則別有一番滋味,堂弟還說這個品種是近年來最夯的;堂姊長子阿義仔(王啓義)則精挑細選自家種、最成熟的紅文旦供品嘗,還贈作禮物帶回臺北。

有關「文旦」的軼事傳說很多。其中有一則是說:大清帝國初期在福建漳州有位姓文的唱戲年輕女演員、古稱「小旦」,在她家種了40~50株柚子,風味特別好,所以大家就把這種柚子稱為「文旦」。這讓人聯想文小姐應是位聰明伶俐、有遠見的女中豪傑,她認為光靠青春美麗、年輕活力,無以持久,為長遠乃至養老計,必須有一技之長,她選擇種植水果銷售,可年年都有收入。因為她種的文旦實在好吃,還成了當時漳州進貢大清皇帝的貢品。

文旦到麻豆

至於文旦渡過黑水溝來到臺灣,有說是在清康熙年間的1701年,初期是種植在嘉義、宜蘭等地;至清乾隆年間的1788年,由臺南廳安定里西堡鄭拐莊的黃灌,在其居住地栽培而得到有特殊甘味的文旦;來到清道光末年的1850年代,麻豆鎮北勢里尪祖廟買郎宅的郭氏家族,在居住地栽培,更得出比安定里黃家的果肉更柔軟、更甘甜多汁且別有一番風味的文旦,其栽培也迅速擴及全鎮而成為麻豆名產,乃至於連名字都改稱為「麻豆文旦」,學名Citrus grandis,英文普通名則是Mato Buntan Pummelo。

麻豆文旦在日治時代曾是「御用文旦」,要獻給日本天皇吃的,臺南縣政府還為此立碑為誌。日本人對文旦乃至柚子下了些工夫,曾擔任臺灣總督府技手及士林園藝試驗所長的櫻井芳次郎,在1931年記載西螺蜜柚母樹已瀕臨死亡;又在1938年記載了臺灣柚類栽培的品種,有麻豆文旦、麻豆白柚、麻豆紅柚、赤文旦等十多種,但他們送給天皇的似乎只有麻豆文旦。

2012年方雅枌在其碩士論文《臺灣寶柚-麻豆文旦的栽培與文旦文化的形成》,提及麻豆文旦在1850年代後的160年歷史裡,直到日治時期,中秋節吃文旦的習慣仍不常見,只有少數種植區如麻豆才有得吃;後來麻豆人除自己吃外,也把自家種的文旦寄給親朋好友,尤其在中秋佳節當禮物送,麻豆文旦因此逐漸出名,加上其價格比月餅便宜,連家裡沒種文旦的麻豆人,也向鄰居生產者買來寄送外地親友。隨著臺灣經濟變好,文旦越來越多人買,價格也隨之上升,後來麻豆文旦便成為具麻豆特色的經濟作物,更晉身成中秋佳節的應景果品,還以高級水果禮盒包裝。

麻豆文旦之所以好吃、受歡迎,其來有自;它的栽培歷史悠久,可不斷培育出「老欉」,即樹齡為20~30歲,結出的果實就更好吃。嫁接4~5年的文旦果樹即可開花結果,但仍屬快速成長期,根系發達,枝幹樹葉也要吸收養分成長,也就疏忽果實的發育,致使果皮厚、果肉粗糙;到了10歲乃至20~30歲,根部及樹幹已經成長穩定,開始進入「三十而立」接著「不惑」、「隨心所欲不逾矩」之年,就會把所有養分留給子孫(即果實),此時的文旦體型精緻化緊縮、皮薄、果肉細膩、果汁甘甜芬芳,且種子亦小而少,乃至「知天命」的50高齡尚可結優質果實。老欉文旦也就成了佳品中的佳品。

臺南買郎宅的郭氏家族文旦園,是麻豆文旦取得盛名的起點。
文旦春天開白色花朵。

紅白皆有所長

前述那位送我紅色文旦的外甥王啓義,他們家的果園就在距郭氏買郎宅300公尺處,擁地約2.5分,種植了約150株老欉果樹。阿義仔曾在1990年代末協助親人到中國設廠,並在上海負責公司經營管理數年,後來提前退休返回故居,開始親自照料自家果園,從每年春天果樹開花到9、10月份收成皆細心照顧。阿義仔雖說是「半途出家」,但博覽相關群書,並測試驗證,事事都追求完美,他認為麻豆地區在倒風內海範圍內,地下有鹽分富含微量元素又是黏質土壤,有利生產風味特殊的果實。

我太久沒有好好吃過文旦,加上紅色文旦是初次嘗到,於是請教阿義仔紅、白文旦果肉哪個好吃,他也不會一隻喙糊瘰瘰地吹噓價格較高的紅文旦好,只淡淡回答各有特色、隨人喜好。因為紅文旦體型大些,他對紅文旦樹所施用的肥料量較多,特需加鎂肥,又說它耐雨水浸泡,比白文旦晚一個月採收。他們家的文旦是自產自銷,不透過經銷商,也都賣得順利。

紅肉文旦的顏色是來自天然色素番茄紅素(Lycopene),顧名思義就是與番茄同樣的的紅色素;然而此物質並不只是為文旦果肉塗上「紅粉」,使成像是美麗女子般的容顏而已,番茄紅素還是一對人體健康有益的抗氧化劑。它可以防止DNA、蛋白質及脂肪的氧化傷害,調節免疫功能,增強心臟健康及降低癌症發生率。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張素瓊曾於2007年強調紅文旦能抗氧化有益身體,她發現紅文旦的總酚類含量及維生素C都比白文旦高,多酚類有調節生理機能,減輕環境、空汙及心理壓力等負擔,又能協同維生素C發揮抗氧化作用。

看來紅文旦似乎比白文旦具有更多賣點,但對我而言,白文旦嬌小的體型、細嫩飽滿的汁囊,加上色澤白泡泡、肉質細綿綿、甜度適中;同時每每想起六姨在飯後邊聊天邊吃文旦時,她總是說:「多吃一點,這個不會增加你胃的負擔!」我那位最年輕溫柔的阿姨,就在請我吃文旦的半個月後於睡夢中仙逝,令人萬分不捨。

剛結成的小文旦。
第一次吃到的紅文旦。
果園中的麻豆文旦樹。

佑子富有

柚諧音「祐」或「有」,因此柚子又被稱「佑子」, 有保佑子孫後代幸福平安之寓意,而「有」具「富有」吉祥的涵義。柚子是芸香科的柑橘屬(學名Citrus)一員,而柑橘屬有三大「始祖」,包括香櫞、寬皮橘和柚(Citrus maxima),柚是三大始祖中體型最大的,直徑可達20公分,體重至少1公斤以上,比白文旦的600公克、紅文旦700~800公克大許多。它在華夏諸邦已有3 千年的栽培

歷史,最早發現於長江流域,西元前3~4世紀開始有人種植,後來在華夏許多朝代和橘子同為貢品,獻奉帝王享用。

最早描述柚子的文字出現在《列子》:「吳、楚之國,有大木焉,其名為櫾(柚的古字),碧樹而冬生,實丹而味酸, 食其皮汁, 已憤厥之疾。」說是:吳楚之地有柚子,冬天才產出,果實紅色,果肉酸澀,外皮汁液可以消除人心中憤懣郁積之氣。看來千年前它的產季、色澤、口味乃至吃法和今天我們吃的有些不同。

之後, 有些大詩人對它也有吟詠,如唐朝詩仙李白《秋登宣城謝脁北樓》詩云:「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暮年的李白登上謝脁樓,看到寒色中果實纍纍的橘樹和柚子樹,聯想到自己得罪楊貴妃,不容於宮、遠離長安,心有不平,即借柚子托物言志。而柳宗元《得盧衡州書因以詩寄》詩云:「蒹葭淅瀝含秋霧,橘柚玲瓏透夕陽。」是勸慰不適應衡陽炎熱氣候的友人,描述秋天湖南衡陽的美麗景色,有晨霧中搖曳的蒹葭,也有夕陽中玲瓏可愛的橘子和柚子,如此美好的景致沒什麼可失意的;柳氏從柚子身上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並分享祝福友人。

上述文獻皆指出柚子產季是在秋末入冬之時,臺灣的柚子盛產期也是在10月下旬到12月, 和柑橘產期相似。柚子主要產區為臺南、彰化、臺東及雲林,麻豆白柚也因麻豆文旦而沾上光,其實文旦產區還包括花蓮及雲林。

我們較常吃到的大白柚果型呈扁球形,果頂平、果基圓,果肉白、而甘甜多汁帶微酸。雖然口味好,又有別於文旦的特殊性,可惜沒能趕上中秋佳節的送禮之季; 加上初冬的涼意,甚至北部還偶有寒流,流汗口渴機率低,大白柚也就沒有文旦那麼風光。然而因柚的諧音同「佑」,《臺灣府志》就有記載柚類是當時先民供佛祭祀,祈求佛陀或祖先保佑平安。

柚肉的纖維外有層薄膜,人體不易消化,因此有「食柚仔放蝦米」、糞便有細白纖囊;再吃更多就常造成腹部脹氣、刺激腸胃蠕動,而導致讓人放臭屁。記得以往若有外出拜訪朋友,或要參加宴會,我們都會注意少吃點柚子。這也令我想起小時候喜歡吃土芭樂,連同種子一起吞下,造成「食菝仔(芭樂)放槍子」,糞便硬邦邦像槍彈一粒粒射出的窘境。

在紐約長島的華人超市偶爾會看到類似文旦及柚子的果實, 但表皮粗糙、色澤枯朽, 實在引不起購買慾。於是就在當地一般超市買「葡萄柚」,好歹它也有「柚」的稱呼,且它也是柚子和橙橘(orange)的雜交種,其體型較小,又因長在果樹時、成串,形同「葡萄串」而被稱為葡萄柚(grapefruit)。吃它時, 沒有辦法像柚子一樣地剝皮,必須「腰斬」對切,若碰到較酸的果實,就加上蔗糖乃至蜂蜜, 還是有柚子的稍許風味,聊以緩解鄉愁。

麻豆文旦果園中快要收成的果實。

作者簡介 莊健隆

臺灣臺南人,為美國羅德島大學食品營養研究所博士,曾擔任農復會、農發會、農委會技士及技正,並於輔大及海洋大學擔任兼任副教授,並以《鱻故事、魚文化》一書介紹臺灣漁業歷史文化。


購買連結:博客來誠品PChome豐年農市udn琅琅悅讀讀冊生活HyRead凌網華藝數位ZinioKONOPUBU、台灣雲端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