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茶風味輪轉出新行銷:用茶語言邁向下個茶世紀

從調查研究到與消費者一線接觸,茶改場團隊皆親力親為,持續開發因應世界潮流的臺灣茶市場。(攝影/吳尚鴻)

從調查研究到與消費者一線接觸,茶改場團隊皆親力親為,持續開發因應世界潮流的臺灣茶市場。(攝影/吳尚鴻)

文/翁珮恒
  蘇宗振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場長
  蘇彥碩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北部分場分場長
  潘韋成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北部分場副研究員
圖片提供/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

臺灣茶葉種類豐富,茶葉發展歷史悠久,也因此建構底蘊深厚的茶文化,然而每個人對茶品味的感受不盡相同,若茶知識在沒有專業系統性的整合下,將難以傳達適切的茶資訊,往往造成生產者與消費者對於茶知識的落差,在茶行銷的面向更是不易。為順利推廣茶行銷,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以下簡稱「茶改場」)整合專業茶知識,以建立臺灣茶行銷的品牌概念,讓生產者與消費者能夠使用共通的「茶語言」,提高消費者對茶葉知識理解的同時,也促進茶葉市場的發展。

茶行銷的兩大主軸

「茶行銷是茶產業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品質再好的茶,賣不出去,也是徒勞。」茶改場場長蘇宗振說,茶改場的課題,就是要不斷思考如何與消費者建立更多的連結,進而協助生產者與消費者能夠對茶資訊進行準確的溝通。「不過,隨著時代的更迭,不同世代的飲茶人,品茶方式、對茶知識的理解都是不太一樣的,經由市場調查分析與研究,茶改場將茶推廣分為兩大面向,進行飲茶文化概念的分析與品牌建構。」

蘇宗振說明,在經過研究員專業的市場調查後,發現臺灣一部分的飲茶人將茶視為如茶藝等藝術文化的呈現,而另一部分則是相對年輕的族群,將茶視為日常飲品。「因此,針對以茶文化作為底蘊的消費者,我們推動『精緻茶』;而與年輕世代的飲茶人溝通,則透過天然無負擔的健康茶飲『調飲茶』。」擬定好兩條行銷軸線,茶改場接續導入「風味輪」與「臺灣茶分類分級系統」(Taiwan-tea Assortment &Grading system, TAGs),將臺灣各式茶類特色化作一套共同的語言,讓生產者更明確地傳達茶資訊給消費者,消費者也能根據自己的需求,找尋適合自己喜好的茶類,以此擴散茶的推廣與行銷。

蘇宗振細心講解茶改場的茶行銷模式,每個環節都是團隊專業調查研發而成。(攝影/吳尚鴻)
蘇宗振細心講解茶改場的茶行銷模式,每個環節都是團隊專業調查研發而成。(攝影/吳尚鴻)

用茶的語言進行市場溝通

茶改場於2020年所發布的「風味輪」系統,為針對臺灣六大茶種(東方美人茶、清香型條形包種茶、清香型球形烏龍茶、焙香型球形烏龍茶、臺灣紅茶、臺灣綠茶)所設計的索引工具。由從事製茶與茶葉感官品評的專業研究人員,以簡潔明瞭的圖表與既定詞彙,仿若建立茶業者與飲茶人間的共同語言,除了協助飲茶人能夠具體地描述所需的茶飲風味,也讓茶農及茶商能夠有依據地找到茶風味之亮點,以此作為茶品牌建立之行銷推廣方向。

以風味輪作為基底,茶改場進而注入TAGs,透過評鑑系統為臺灣茶分級,並結合臺灣茶溯源系統及藥檢,讓飲茶人能夠安心買到具有專屬風味、分類分級的茶葉。茶改場北部分場長蘇彥碩說明,TAGs的建置,是由產官學所組成的專業評審團,經分類分級系統認證的茶葉,結合溯源系統及農藥檢測,達到產地明確、產品安全,使消費者安心。

「我們也會透過問卷調查,蒐集茶葉市場及產業需求。」蘇彥碩說,問卷蒐集消費者對茶葉的嗜好性與購買力調查,以及TAGs的認同度,以此作為未來茶文化推廣教育的規劃方向,針對不同客群訂定不同的課程及茶行銷方式,達到最有效的茶葉推廣。

蘇宗振也認為,藉由茶評鑑分級的方式,讓本來就講究「精緻茶」的飲茶人,能夠確保茶葉的來源與品質之外,也是邀請年輕人進入茶世界的一種方式,「藉由評鑑系統與風味輪的協助,當喝『調飲茶』時,會開始想知道自己喝的是什麼茶、好奇茶種最純粹的風味,或許就會開始改變喝茶的方式,甚至去探索『精緻茶』,帶動更多人接觸臺灣的茶文化。」

茶改場針對臺灣六大茶種開發「風味輪」系統,清晰的圖示設計讓人一目瞭然。
茶改場針對臺灣六大茶種開發「風味輪」系統,清晰的圖示設計讓人一目瞭然。
臺灣茶分級分類系統(TAGs)評鑑,由來自產官學各界專家學者嚴格評審把關。
臺灣茶分級分類系統(TAGs)評鑑,由來自產官學各界專家學者嚴格評審把關。

以「喝」會茶的推廣平臺

注入評鑑機制後,茶改場團隊發現若要與消費者有更好的「飲茶」連結,勢必要建構一些平臺,才能真正藉由「喝到茶」實際接觸而認識茶。茶改場團隊首先從「茶文化傳習所」開始,邀請茶農帶著自己的茶葉,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引導飲茶人深度認識茶類。「由茶農親自說茶是最有感覺的,他們也會根據風味輪向飲茶人講述茶類的風味,再現場泡茶讓飲茶人品嚐。」蘇宗振也強調,茶文化傳習所作為茶農與消費者直接接觸的平臺,現場並不會商業導向式地銷售,而是藉由推廣介紹的方式,讓飲茶人認識、認同茶類,透過觀念溝通對茶產生興趣。

此外,茶改場也在臺北花博農民市集裡設置攤位,由茶改場同仁親自在攤位向消費者推廣臺灣茶葉,同樣也是藉由風味輪與TAGs評鑑機制,讓消費者認識臺灣茶,進而引導消費者到茶農攤位去品茶,用味覺更深層地感受茶。「要不要買茶是一回事,重要的是過程中,不僅讓茶農能夠有機會推廣自己的茶,飲茶人的反應也是茶改場對茶市場消費習性調查的重要研究數據蒐集。」

茶文化傳習所系列講座不僅有理論課,還有喝茶研習課。
茶文化傳習所系列講座不僅有理論課,還有喝茶研習課。

因應當代引領臺灣茶業發展

經過數百年的歷史脈絡,才匯聚如今臺灣的茶文化,蘇宗振坦言,在推動臺灣茶的行銷模式時,確實會受到傳統茶經營與品茶方式影響,需要花費心思讓生產者及消費者理解茶產業隨著時代更迭的改變。他舉例,像是氣候變遷、人力資源缺乏等當代狀況,都密切地牽連著茶的生產,因此從技術面到行銷面,都需要與時俱進地導入創新與改變。茶改場作為臺灣茶產業領頭羊的角色,技術改良層面本來就責無旁貸,亦要藉由研發與數據分析,了解世界局勢對茶產業的影響,並積極建置臺灣茶文化行銷模式,讓臺灣茶產業發揚光大。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今年邁入第120週年,蘇宗振說,茶改場也將帶著臺灣茶產業再開啟下一個百年盛世,要將臺灣茶產業的步伐踏向國際,「茶改場的目標,就是教茶農生產好茶,全部賣光。」伴隨著臺灣特色茶風味輪的轉動,蘇宗振希望臺灣的茶產業也能如風味輪般,在未來滾動出繽紛色彩。

臺灣茶TAGs風味平臺
臺灣茶TAGs風味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