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場長 張定霖:從一粒種子到田間生產 種苗產業鏈一次說分明

張定霖指出,種苗業分工非常精細,健康的種子、種苗都須經過業者層層把關。

張定霖指出,種苗業分工非常精細,健康的種子、種苗都須經過業者層層把關。

口述/張定霖 採訪/游昇俯、陳大中 整理/編輯部 攝影/吳尚鴻

我想透過種苗產業鏈來說明何謂「種苗業」:現代農業在專業分工體系下,種苗產業鏈由上游育種公司(品種培育、種子生產)、中游育苗業(專業育苗)及下游種苗通路業(零售、種苗服務)所構成。種苗業是受法律規範的特許行業,經營種苗業要向地方政府登記,取得種苗業登記證。為什麼經營種苗業要受政府管理?因為種子、種苗涉及農民的生產利益,一粒種子、一株種苗,就是一份責任,話可以亂講,種子不能亂賣。

廣義來說「種苗」是一個概括性的名稱,舉凡可以用來繁殖的根、莖、葉、花、果等器官,包含不同類型的「繁殖體」都可稱為「廣義的種苗」;例如種子、種苗、球根、枝條等,像馬鈴薯這些塊莖類作物塊莖叫做「種薯」,此外花卉可能有一部分是用鱗莖、根莖或塊根繁殖,這些俗稱為球根的繁殖體,都是廣義的種苗。至於種苗產業所說的「專業種苗」,指的是經由種子公司大量生產供應的種子、或育苗場透過不同專業技術培育的穴盤苗、扦插苗、嫁接苗、組織培養苗等等。專業農民已經很少自己育苗,而是委託專業育苗場取得栽培所需的健康種苗。

垂直分工精細 科學化的種苗產業

從上游區來談種苗產業,包括品種育成以及採種(種子生產)的企業。很多公司只做育種及親本的種子生產,雜交大量生產商業種子則由專門採種的公司代工,所以種苗業分工非常精細,是非常專業的一個行業。全球有些大型的跨國企業,像先正達(Syngenta AG) 、杜邦(DowDuPont Inc.,NYSE: DWDP)、拜耳(Bayer AG)等等,經營農藥之外還有種子部門,主要都是從事上游的品種研發跟生產。我國也有近20家重要的中小企業,從事蔬菜品種研發及種子生產,如農友種苗、生生、欣樺、慶農、好農家等。

種子產業品種育成後商業生產,多透過專業代工建立穩定的生產體系,這些專業採種生產是代工的角色。種子是國際流通商品,除企業自有品種外,種子貿易更經由品種權登記及品種相互授權,以完善銷售體系。中游區的育苗業者或組織培養業者,則向育種者或種子公司購買種子或種原,大量繁殖後再銷售給專業農民、末端零售通路。 育苗業者特別指的是穴盤育苗場,臺灣穴盤育苗場近2百家,是蓬勃發展的行業;穴盤苗或組織培養苗養成後,除了直接銷售給末端專業農民,也會經由種苗行、農藥行、資材行或園藝店等通路,供應給家庭園藝栽培者。

臺灣曾是採種王國 「四個半」作物具國際競爭優勢

以蔬果類種子而言,臺灣目前有「四個半」的作物品種育成,在國際上較具有優勢:分別是西瓜、甜瓜、花椰菜、木瓜,以及「小番茄」算半個;此外豆類種子在臺灣也維持相當的出口量。目前多數的種子都於國外採種後直接銷售至目標市場,僅少量國外生產的種子回到臺灣調製後再出口。

(資料來源/種苗改良繁殖場;製圖/黃煒婷)

臺灣在1960到1980年代曾經是採種王國,因為那時候有非常好的人口紅利,代理了不少的瓜類、十字花科及茄科等蔬果的採種,讓我們的種苗產業留下多樣性的種原資源及技術,奠定往後國際競爭的基礎,針對不同市場、栽培環境去育成新品種;農友種苗、生生種子等公司都是在採種王國的年代就打下非常好的基礎。

臺灣的西瓜種子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名,近幾年瓜類種子的出口維持一定產值,依據關務署統計,西瓜種子每年具有超過1億元臺幣產值的出口;這還不包括種苗公司在國外分公司、異地生產直接在國外銷售的產值。甜瓜包括哈密瓜、洋香瓜、東方型甜瓜(美濃瓜),臺灣甜瓜種子主要銷售到歐美和東南亞,尤其東南亞國家新興市場;農友種苗最出名的就是西瓜跟甜瓜品種。

我國花椰菜品種在國際上是很具有競爭力的品項,花椰菜分「硬花」、「鬆花」兩個系統,硬花系組織堅實,耐貯運不易耗損,但口感較硬;鬆花系組織軟嫩,口感細緻適合炒食,是國內消費主流;中國及東南亞等目標市場生活水準提高及貯運條件改善、消費者開始要求口感後,鬆花系花椰菜也打開中國等大陸型國家的市場,慶農種苗及欣樺種苗等是花椰菜種子的產業翹楚。

臺灣還是木瓜種子主要出口國!根據海關統計出口產值就達2億元、出口量約4公噸,每公斤種子最高可賣到十幾萬。木瓜在臺灣是果樹,在東南亞國家則被當作蔬菜食用,如涼拌木瓜絲是當地的庶民美食,在臺灣也愈來愈普遍。除了東南亞,中南美、印度和一部分非洲國家也漸漸從臺灣輸入木瓜種子。雖然作物品種偏好有市場在地性,但種子仍然像國際流通的貨幣,完全是全球性的產業。 番茄全球栽培面積僅次於馬鈴薯,國際上番茄生產仍以大果及加工番茄為主,臺灣番茄育種起步雖然比較慢,但臺灣以鮮食小果番茄為主推品種,我們有些品種是直接賣到國外,在國際上臺灣品種仍具有競爭優勢。

走進國人日常生活的小果番茄,也是臺灣業者在國際上競爭的主推品種。(攝影/王士豪)
走進國人日常生活的小果番茄,也是臺灣業者在國際上競爭的主推品種。(攝影/王士豪)

種苗品質保證是企業責任 種苗場實驗室為臺灣把關

種子、種苗品質影響農業生產利益,做好品質管控是企業責任。極端氣候下疫病蟲害變幻莫測、增加防疫困難,世界各國無不卯足全力採取邊境管制措施,訂定防檢疫規範,以防止疫病蟲害入侵!種子輸出入均需檢附檢疫證明文件,種子進口時防檢署會因特定「種傳病害」防疫需要進行邊境抽驗,樣品送本場認證實驗室檢測,以確保種子、種苗不帶有種傳病毒、類病毒等,以保護國內栽培環境及產業利益。我國法律也明文規定禁止種植基因改造植物,進出口種子種苗也必須依規範檢附相關證明文件,必要時得進行邊境抽驗。

除了病蟲害檢測,種子的品種純度、發芽率等都涉及到種子品質。種苗改良繁殖場種子檢查室自2001年起通過國際種子檢查協會(International Seed Testing Association, ISTA)認證稽核,是我國唯一ISTA認證實驗室,種苗業者需要檢疫技術報告會尋求種子檢查室協助檢測。

國內較具規模的種苗業者像農友種苗、生生、欣樺等也都有品質實驗室,建立自己的品管系統。健康種苗、種子的商業量產,要從採種生產前的階段就進行管理,自育種種原、繁殖用的親本開始都要就特定「種傳病害」進行檢測;臺灣蝴蝶蘭種苗能夠外銷,是從90年代就開始對親本「健康檢查」,育成品種後代就不會帶有種傳病毒。

但沒有實驗室的種苗業者怎麼辦?我們種苗場針對產業需求,推動Open Lab(開放實驗室),把實驗室開放給業者並開課教學,step by step帶業者做檢驗,讓業者帶自家材料來,自己檢查,確認種原、繁殖親本是沒有帶病毒的,再進行育種、採種、繁殖或進行商業量產。

從育種親本到組織培養、穴盤育苗階段,都需檢測病害,才有可能生產健康種苗。圖為組培甘藷苗。(攝影/張家瑋)
從育種親本到組織培養、穴盤育苗階段,都需檢測病害,才有可能生產健康種苗。圖為組培甘藷苗。(攝影/張家瑋)
從上游種子到末端田間生產,每一環節妥善管理、善盡責任才能確保農業生產。(圖片來源/種苗改良繁殖場)
從上游種子到末端田間生產,每一環節妥善管理、善盡責任才能確保農業生產。(圖片來源/種苗改良繁殖場)

生產就是風險管理 產業強盛須靠環環周到

種子、種苗的品質管理攸關整個農業發展,以蔬菜生產的產業鏈結構為例,可因生產者權責將產程劃分為三大區:包括上游-種子、中游-種苗與下游的本田農作物生產,每一環節的生產者都有要承當的效益與責任。

上游種子生產業者在採種後,必須以種子品質管控其種子產品;中游育苗業者在接獲種苗訂單,向上游購入「健康」優質種子後,進入種苗產程前,必須考量生產場域的水源供應穩定、場域對外的隔離效能足夠、栽培介質與操作生產人員熟稔度,才能達到「生產健康種苗」的五環管理要件。而購入種苗接續田間生產的農民,必須在進入當季生產前,做好田間衛生管理,包括清園、設施巡檢與工具消毒等整備操作,甚至應用栽培年期的規畫,例如前期輪作、介質更換等方法,降低田間病蟲害殘存的族群。

從種子生產、育苗場體系到農民生產的整個過程,就是一序列的風險管理,每一階段的品質都關乎一項作物產業鏈的繁榮,這是種子(苗)公司、育苗場、農民共同責任。

國內蔬菜種苗需求量及產值不容小覷,健全的產業鏈更攸關國人飲食供應。(資料來源/種苗改良繁殖場;製圖/黃煒婷)

現代農業專業分工 政府、民間共同維護糧食安全

臺灣種苗產業像傳統產業外移一樣,隨人口紅利流失,種苗產業發展特別是採種業務已大量投入異地生產,但我們的研發中心留在臺灣,種原繁殖都留在臺灣,因為這是競爭力的核心。代工外移可以說是全球化經濟的必然現象,就像工業產品生產一樣,不一定要在臺灣從頭生產到尾。

社會大眾可能會關心糧食安全問題,比如臺灣每年進口約800萬噸雜糧,需求量不小;以玉米為例,每年進口量約430萬噸,我們若推動現有旱地轉作玉米,可能都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但政策上推動5萬公頃轉作玉米,一半生產玉米子實、一半生產青割玉米,讓安全存量達30%以上,是相對務實的做法。

目前雜糧種子私人企業均能滿足供應,種苗場的角色會維持國產玉米種子定量生產,以調節市場需求。比如避免民間企業採種失敗,或因應疫情、船期延誤這些狀況發生時,可以釋放庫存調節產業生產,包括維持飼料作物青貯料給畜產業,保有這樣的能力才是重點。公部門需強化扮演輔助、協力的角色,比如給予庫容寄存種子、提供種原等研發資源,以公私協力的方式共同維護國內的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