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際貿易
緬甸商務部統計,緬甸在本財年首季出口逾100萬公噸玉米,超過其年產量三分之一,價值逾2.65億美元。依據阿根廷國內報告預估,全球第三大玉米出口國阿根廷2024/25 年期玉米播種面積將大幅縮減,可能為近年期最低水平。
豬肉外銷再傳捷報,農業部今(22)日表示,經洽談1年,日本京濱急行電鐵株式會社在集團旗下38間超市,自20日至26日連續7天限量販售「臺灣排骨便當」,預計售出5000個,每個售價約500日圓,相當新臺幣約106元,平價又美味。京急商店株式會社執行董事西岡啟太郎表示,每一店都是限量販售,共計要售出5000個。
現代農業在專業分工體系下,種苗產業鏈由上游育種公司(品種培育、種子生產)、中游育苗業(專業育苗)及下游種苗通路業(零售、種苗服務)所構成。種苗業是受法律規範的特許行業,經營種苗業要向地方政府登記,取得種苗業登記證。為什麼經營種苗業要受政府管理?因為種子、種苗涉及農民的生產利益,一粒種子、一株種苗,就是一份責任。
我國和日本是亞洲唯二非洲豬瘟(Asfivirus, AFS)非疫區,且經24年努力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認定為口蹄疫非疫區,於今年4月25日受菲律賓農業部國家肉品檢驗局(NMIS)核准,共6家屠宰場生鮮豬肉可輸銷菲國;而在生鮮豬肉外,我國種豬在過去口蹄疫爆發前也曾外銷至菲律賓,菲國對豬肉需求可觀,因此也是具前景的種豬輸銷市場。
中國商務部日昨公告對臺啟動貿易壁壘調查,原因之一在於臺灣自進入WTO以來至今仍管制中國830項農產品進口,但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法制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員顏慧欣指出,兩岸加入WTO迄今逾21年,中國均未就臺灣管制造成貿易障礙向WTO提起爭端訴訟,理論上個別國家不宜由國內自行調查後,就單方面向他國實施貿易制裁。
經濟部日昨公告新增冷凍釋迦專屬貨品分類號列,並禁止從中國大陸進口冷凍釋迦,農委會今(18)日表示,過去兩岸貿易談判即禁止包括釋迦在內的830項農產品輸臺,此次明定禁止從中國進口冷凍釋迦,主要目的避免未來中國冷凍釋迦衝擊國內產業。
2022年元旦這天,我國加入WTO屆滿20年。前總統陳水扁於2001年11月20日批准我國入會條約,隔年1月1日成為WTO第144個會員,開啟臺灣貿易自由化大門,農業部門首度面臨國際化挑戰,歷經了「穩定中發展」的20年,農業部門今年將再次接下自由化的戰帖。
因稻米是國內種植最廣、栽培農民最多的作物,國際談判一定優先予以保護,但臺灣超產過多、價格卻高的稻米,卻很可能淪為競爭對手談判的籌碼。貿易自由化對體質欠佳的農產品難免產生衝擊,但危機可以是轉機,把握進入CPTPP的機會,稻作產業亟待轉型。
「對微小不確定性的無成本避險」訴諸公投,大概十之八九會得到「反科學」的答案。有人舉出許多數據,說萊胺豬要吃多少多少,才會影響健康。但這樣的論述完全畫錯重點。瘦肉精的公投關鍵不是科學,而是對微小不確定性的零成本避險。重點是:避險可能的負面後果,坊間甚少論及。
受非洲豬瘟影響,菲律賓2021年國產豬肉供應量估計大減近1/4,將有近40萬噸的供應缺口,且豬肉價格高漲,日前已發布行政命令,將進口豬肉配額提升至35萬至40萬噸左右,並大幅降低關稅至明年4月。但國會議員及業者都對擴大豬肉進口及降稅政策感到憂慮,認為可能損害國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