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改場內HPP機器為小型的實驗型機器,助理研究員邱喬嵩及茶改場研究團隊在此不斷研發、測試冷高壓技術的茶品。
農業經營
高壓HPP冷加工 帶來茶產業新技術思維:追求天然風味 同時延長保存期限

具有便利性的罐裝茶飲料,經常是大眾日常必備的飲品,然而製造過程中該如何如現沖茶般保有茶葉原有的香氣,同時也確保茶飲健康性?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以下簡稱「茶改場」)近年來導入高壓HPP冷加工技術,推廣茶飲料高效冷萃及減菌之技術與應用,並開發茶食、茶飲等多元產品,讓茶製品達到趨於「純天然」的風味與品質。

(攝影/黃毛)
農業經營
蛋價波動從何來? 臺灣雞蛋供需現況與對策剖析

鑒於禽流感及通貨膨脹等因素,近期國內雞蛋生產面臨供需落差,導致雞蛋供應不穩定、蛋價波動。農業部亦即時施行眾多措施,以穩定供應與蛋價。本文針對近期國內雞蛋供需情況深入探討,期能藉系統性分析與建議,提供穩定雞蛋生產與蛋價之解方。

農業經營
社區共同經營 重建海岸防風林帶:因應氣候逆境、維護生活生態並創造經濟價值

海岸防風林多以沿海栽植樹林為基礎,形成環境保護林帶,主要能緩和強風、海浪對海岸地區的侵襲,還可改善環境品質、提供民眾休閒旅遊等去處,並供野生動植物棲地、維持生態環境之平衡,進而累積形成複雜生態多樣體系,提高生態服務價值。相對於未設置防風林帶的濱海地區,防風林帶周遭災害緩衝能力較高,但近年氣候變遷持續衝擊,已逐漸超過固有林帶的負荷範圍,導致劣化衰退的情況產生。

農業經營
灌排渠道就能設置!農田水利設施結合小水力發電:提升農村能源自主、綠電更多元

2050淨零轉型(NET ZERO)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努力的目標。臺灣地區降雨豐沛,具備發展小水力發電的優勢條件,如何善用農業水資源再生發電是農業部農田水利署重要努力的方向,持續盤點適宜發展小水力發電的潛力場域,結合產學研界專業量能進行可行性評估及合作開發,將透過分階段擴大推廣設置小水力發電設備,有效運用農業水資源再生發電,促進環境永續發展。

農業經營
3步驟有通!農田水利圳路清淤多元通報機制,拿起手機1分鐘內就完成

全國農水圳路長達7萬餘公里,不免有臨時性堵塞情形,農業部農田水利署(以下簡稱農水署)設置「圳路清淤通報專線及通報網」,讓民眾可透過專線及通報網更便捷的反映清淤需求,累積資料後更可精準掌握圳路瓶頸段及易致災區位,進一步加強圳路維護管理及更新改善,強化農田水利韌性。

今年臺南市約8月中即會進入文旦柚採收期。(圖片提供/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農業經營
文旦和柚子 「西風已走洞庭波,麻豆莊中柚子多」

去(2022)年9月中旬回到臺北,在檢疫旅館住了一陣後,受六姨慰勞、吃豐盛的午餐加上飯後「甜點」—麻豆白文旦。當天的大魚大肉名稱都忘了,但嬌柔文旦的甘甜細膩、咬勁輕彈,真是人間美味。後來到臺南拜訪堂弟及堂姊,又吃到了紅文旦,則別有一番滋味,堂弟還說這個品種是近年來最夯的;堂姊長子阿義仔(王啓義)則精挑細選自家種、最成熟的紅文旦供品嘗,還贈作禮物帶回臺北。

農業經營
氣候變遷下農業部推動鄉村發展的建議 從組織改造到跨部門計畫協作

鄉村地區作為生態、生產、生活的主要空間載體,不只有農作產製儲銷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更是創造碳匯、營造永續宜居環境的關鍵場域。農業部本於掌理業務,應率各部會之先,整合內部資源,研提公正轉型的整體農業布局,並與其他部門共議下世代的鄉村發展策略。

綠色照顧。(資料來源/農業部;設計/余孟馨)
農業經營
南部地區綠色照顧建構永續樂齡農村社區 跨海交流實踐長者老年價值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簡稱農村水保署)臺南分署積極響應並推動綠色照顧計畫,活躍農村社區高齡人口不應該單打獨鬥,而是結合在地,更將眼光放得更寬、更遠,結合志同道合的夥伴合作經驗交流,創造跨領域、城市、鄉鎮互相支持的銀髮綠色照顧網。

(設計/余孟馨)
農業經營
循環農業有效利用資源更永續 日本與西班牙循環農業案例介紹

早在西元前9千年到1萬年前,人類祖先由游牧轉變為農耕活動,有了穩定的食物來源,也開始逐步衍生出聚落以及人口的增長,並開始促進社會結構的改變,同時帶動了技術與工藝的進步,直到近日的我們,依舊離不開農業。但現今人類的活動對於自然環境卻造成巨大的影響,氣候暖化、糧食問題、水資源匱乏與土地使用問題層出不窮,只有一個地球的我們如何使資源永續將是首要考量,循環農業將是可跨出的第一步。

(1) 葉片:禾本科的竹子,葉子扁平而長,葉脈為平行脈,多為互生。 (2) 竹枝:指自竹子莖部各竹節分支出來的細小枝條,斗南所種植的烏殼綠竹筍即是挑選健康烏殼綠竹筍進行竹枝節切,以扦插方式進行培育。 (3) 竹籜:籜字念作ㄊㄨㄛ、,指竹筍的殼。竹筍出土前就決定好將來竹子的竹節數量,竹節與筍殼數量是相同的;出土後抽高成竹子,原先的筍殼會留在每個竹節上。 (4) 竹筍:自竹子地下莖發育出的幼嫩莖,是竹子進行無性生殖的重要角色,含有大量水分,相當鮮甜。 (5) 地下莖:又稱作根莖,是竹筍長於地底下儲存養分的器官,帶有芽苞(或稱芽點),即長出下一代竹筍的點。
農業經營
斗南食物日-烏殼綠竹筍 透過吃,讓學生認識在地循環農業的故事

竹筍屬於禾本科竹類,種類繁多,例如桂竹筍、孟宗筍、箭筍、麻竹筍、綠竹筍、烏殼綠竹筍等。烏殼綠竹筍具有相近綠竹筍的鮮甜口感,且外型較大,產量較綠竹筍高出許多,外觀帶些微黑色絨毛,像貴婦穿著皮草。如果說綠竹筍是臺灣夏季最具代表性的蔬菜之一,烏殼綠竹筍則是退居幕後,默默撐起夏季龐大竹筍需求的幕後功臣。

臺灣栽培龍眼已有300年歷史,栽培面積僅次於香蕉、芒果、鳳梨。(圖片提供/陪灶事物所)
農業經營
盛暑啖龍眼 「肉似玻璃,核如黑漆」

單粒龍眼的果實外形圓滾,皮青褐色、革質彈脆;去皮後呈現晶瑩剔透偏漿白,隱約可見內裡黑色果核、極似眼珠。早期華夏諸邦常拿它作貢品以呈獻帝王,得找個好的名字,可能因此稱它為「龍眼」。此外,龍眼不只提供我們甜美的果實,其花與木皆為可用之才,值得眾人細細品味。

西螺果菜市場內販售各種類的秋葵。(攝影/葉小慧)
農業經營
不用農藥栽培的健康蔬菜-秋葵 全球暖化找契機

秋葵,雖然有個「秋」字,但盛產於夏、秋兩季(每年5到9月)。中國明朝《本草綱目》裡有關於秋葵的記載,屬於食療用的植物,近年來在日本、臺灣及西方國家成為熱門的顧胃養生蔬菜。夏、秋兩季開花,其花色鵝黃,看起來清新秀麗,因此多被人用來點綴牆角,可說兼具健康飲食與美化環境的用途。

臺東太麻里地區種植的臺灣杉試驗林。(圖片提供/林業試驗所)
農業經營
氣候變遷下的臺灣經濟性人工林發展 環保與經濟兼容的重返綠金之路

在臺灣談到林業,尤其面對人工林時,是該加以保育,還是砍伐作為經濟活動?經濟性人工林,顧名思義,為獲得經濟利益或利潤而大規模種植樹木,主要目標是生產可以收穫且具有商業價值的森林。經濟性人工林因應各種目的而建立,例如木材生產、造紙、生物燃料或其他工業用途等,但在經濟效益外,還可以提供社會和環境效益,活絡就業機會、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碳匯效益等等。

友善作法的平飼蛋雞正享受沙浴。(攝影/黃毛)
農業經營
農業部動保畜牧分家 盼能落實經濟動物福利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今(2023)8月1日正式改制農業部,並設置動物保護司,這是臺灣首次將動保及畜牧分家,並提升動保在中央的行政位階,希望能改善原先行政資源不足、無法協調各行政單位等問題;在經濟利益與動物福利衝突時,也能有專責維護動物福利的單位,而非只以經濟利益為優先考量。然而,這次組織改革還是有讓人擔心之處,其中之一便是新成立的動保司與畜牧司將要如何協調未來業務,以及要如何合作與分工,以兼顧畜產經濟與動物福利。

新竹峨眉無負擔社區內農塘,將苦茶體驗園區範圍向外延伸。
農業經營
藏水於農抵禦氣候變遷 峨眉無負擔社區:苦茶體驗園區農塘的重生之旅

沿著蜿蜒的內山公路行經峨眉,一旁峨眉溪流水潺潺,雪白桐花點綴遠山。轉過急彎、拐進竹49線狹窄的赤柯山農路,取而代之的是綿延整片山坡的桶柑果園,隨風搖曳的深遠竹林,倒映山影的悠悠大埤,還有那成群結隊、搖搖晃晃地行走於田埂的菜鴨。在無負擔社區裡,你聽不見往來喧鬧的車聲與人聲,只聞此起彼落的鳥聲與蛙鳴,述說無負擔社區建立短短9年時間,居民與產業和土地和諧共生的耕耘軌跡。

盛夏芒果甜美誘人。(攝影/林韋言)
農業經營
臺灣芒果總動員 喚醒夏日的味覺

盛夏炙熱,氣息奄奄,只有一盤冰鎮的芒果能讓味覺甦醒,濃郁的香氣,清涼的舒暢,暑氣頓時飛散無蹤。要見識芒果的多樣風貌,一定要走一趟臺南玉井,正熱烈上演的國際芒果節,放眼過去,一籃籃芒果,以絕對誘人之姿散發著香氣,火紅的、金黃的、墨綠的……碩大的果型,飽滿的色澤,臺灣真是芒果天堂啊!

少子化與高齡化衝擊農業勞動力,移工政策成為各國解決缺工問題的方法之一。(攝影/陳彥尹)
農業經營
添補農業勞動力 移工政策助農業永續 借鑒美國農業勞動力短缺因應措施

隨著全球產業發展的轉變,農業部門占總GDP比重逐年減少,加上農業工作環境、極端氣候造成農產品產量及價格不穩定、農業所得相較其他行業低等因素,在已經面臨少子化及高齡化的現況之下,更難去與其他產業競爭勞動人口。農業勞動力的短缺將影響農業產能、糧食安全以及農業永續經營,因此農業缺工是目前眾所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

玉米
農業經營
大通膨時代的糧食安全 淺談維繫良種的重要性

食物是人生存的根本,因此有人說:誰掌控了食物供應,就能控制世界。人類從事農業活動以來,多為收集作物種子來生產作物,因此種子是農林業生產中最基本的生產要素,而優質種子是提高產量的必要條件,說種子是農業之母並不為過;講到糧食安全,就不能不重視種子生產及品質。

豬群
農業經營
撲滅傳統豬瘟的最後一哩路 即日起全面拔針,邁進亞洲唯一非疫區

傳統豬瘟在豬農口中是「阿公時代就有的疾病」,從日治時代至今日現代化養豬,豬農首要任務都在防治豬瘟。而1970年代研發上市的國產傳統豬瘟疫苗,是政府控制傳統豬瘟的重點指標,透過地方獸醫和公務獸醫協力推廣,讓肉豬在7 個月的有生之年內, 施打2次的豬瘟疫苗, 成為豬農世代相傳的養豬法則。然而,經過長年追蹤與為期2年的階段測試,今(2023)年7月起,臺灣豬終於不再需要施打傳統豬瘟疫苗了!

斗南食物日:越光米,水稻植株的形態。
農業經營
斗南食物日:越光米 透過吃,讓學生認識在地斗南町越光米的故事

「稻米」是臺灣重要農業糧食作物,同時發展出專屬臺灣的米食文化,依其特性大致上可分為三類,在來米(秈米)、蓬萊米(稉米)和糯米。臺灣最早稻作種植紀錄,可追溯至3千年前的考古遺址被發現;近代臺灣稻作文化主要在明清時期,閩粵地區移民帶來的「在來米」,也就是秈米,為臺灣人主流。直到日本人來臺後,為了配合日本政府在臺政策,修建大規模水利工程及農業設施,引進日本稻雜交育種開發出「蓬萊米」,改變了臺灣米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