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六級化,產業一條龍 :花蓮縣富里鄉蔬菜產銷班第2班

班員擁有共同信念,建立「安全金針」的品牌形象。

班員擁有共同信念,建立「安全金針」的品牌形象。

撰文.攝影/豐年社

過去歷經金針產業一夕崩盤的危機,花蓮縣富里鄉蔬菜產銷班第2班班員沒有懷憂喪志,反而積極拓展生路,不但建立「安全金針」的品牌形象,也成功轉型為六級產業,融合生產、加工及休閒農業,老少班員一起守護產業與家園。

六十石山,金針花開燦爛

六十石山與玉里赤科山、臺東太麻里山為國內三大金針產地。花蓮縣富里鄉蔬菜產銷班第2班的發展軌跡,正是六十石山金針產業史的縮影。

擔任班長逾30年的黃德森說,六十石山早年曾發展林業及芋頭、玉米、旱稻等作物,該班老輩班員返回臺東太麻里故居探親時,聽聞一分地金針的收益比一甲水稻還好,於是分回金針苗在六十石山種植,逐漸群聚,形成在地特色產業。

金針花開燦爛,遍野美不勝收。
金針花開燦爛,遍野美不勝收。

一度風華,價格好銷路佳

花蓮縣富里鄉蔬菜產銷班第2班裡,年紀最長的鄧起華已86歲,栽培金針近半世紀,經歷產業風光歲月。他說,早年金針不但價格好,而且盤商搶著要,卻沒料到,一篇「毒金針」報導,產業一夕崩盤。

黃德森清楚記得,1998年9月,他在工寮打開電視,新聞報導消基會檢測金針殘留二氧化硫超標。聳動的「毒金針」標題,觸目驚心,當年生產的4千多斤金針,不敢賣也沒人買,只好全數丟棄。難道金針產業就此墜落谷底、翻不了身?黃德森說,那時他每天晚上想著各種「起死回生」的辦法,幡然醒悟,「這個危機何嘗不是轉機?」

黃德森是過敏體質,經常全身發癢,金針加工過程中,經常用手撈起泡著二氧化硫的金針,上山養生不成還惡化,於是決定採行自然農法,不用農藥、除草劑,鎮日拔草拔到被笑「頭殼壞去」也不在意,並研究不用「金針藥水」也能做出金針乾的方法。

安全金針,擺脫食安疑慮

為了做出沒有食用疑慮的無硫金針,黃德森嘗試日曬、機器烘乾等方法,將全部過程包括當日氣溫、加工時間等,一一記錄下來,終於摸索出奧祕:金針一見陽光或烘乾機溫度太高都會變黑,他調整製程,先以攝氏40至45℃低溫烘1小時,接著逐漸加溫,最後1小時以100℃出爐,全部過程共24小時。

金針烘乾作業,經常令班員汗流浹背。(圖片提供/花蓮縣富里鄉蔬菜產銷班)
金針烘乾作業,經常令班員汗流浹背。(圖片提供/花蓮縣富里鄉蔬菜產銷班)

辛勤付出換來甜美果實,2008年更通過「有機金針」驗證,是全國唯一,班員們則多具備產銷履歷驗證。在農政單位與在地農民合作下,打造出特有品牌形象,消費者選購更安心。與此同時,花蓮縣政府與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也積極輔導金針農集中產製生產無硫或安全金針、及留花發展觀光等措施,積極輔導花農朝六級產業發展。

該班21名班員中,多半已是二代接手,還有5名女性班員,除了栽培、加工,也經營餐飲、民宿。黃德森說,年輕一代的加入,為產業注入更多活力與創意,金針茶、金針餅乾、金針冰棒、金針蛋捲,以金針乾製作,香氣更明顯,既具在地特色,且全年都能賣,產業發展更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