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風土一方滋味 不同土質種出不一樣的鳳梨味:田區觀察與田間踩草保溼經驗談

鳳梨光憑外觀並不容易判斷風味,這是老欉區的鳳梨。

鳳梨光憑外觀並不容易判斷風味,這是老欉區的鳳梨。

文‧圖╱楊老斌
2013年移居臺東鹿野,務農10年,選擇無農藥無肥料方式栽種作物,主要作物是土鳳梨。到目前為止還在摸索一些基本的自然道理。喜歡藤編。
2013年移居臺東鹿野,務農10年,選擇無農藥無肥料方式栽種作物,主要作物是土鳳梨。到目前為止還在摸索一些基本的自然道理。喜歡藤編。

編按:青農老斌以無農藥、無肥料雙無栽培土鳳梨約9年,並自2022年4月開始進行鳳梨田踩草的試驗,也就是不割草,而是將雜草踩壓至不影響鳳梨植株生長的狀態(可參見農傳媒網站〈一枝草,一點露,踩草的跤步〉: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96661);經過一年多踩草試驗,他發現田間保水能力變好,然而在降雨較多的情況下卻對鳳梨風味造成影響,同時新、舊兩塊田區的土質與收成,也能比較出明顯的差異。

「老斌,我跟你說,第一箱土鳳梨我一次差不多吃三分之一顆或半顆就覺得夠了,因為味道比較強烈吧,吃前面幾口會整個腦袋突然醒過來,但一次吃不完一整顆,要分幾次吃完。第二箱的話,可以一口一口接著吃,順順地,不知不覺就會吃掉半顆,不小心可能會吃完一顆,味道不會太濃,但又不知為何會一直吃下去,好神奇。」某位客人這樣說。

「今年產期剛開始收到的鳳梨,跟往年的風味一樣,香味濃郁、又甜又酸又香;產季中後段,濃郁的風味與質地感覺有降了一個檔次,但還是很好吃喔。」某家咖啡店老闆這樣說。2023年底,趁著幾天空檔,上臺北拜訪幾位跟我買鳳梨的店家與朋友,談談該年度鳳梨的風味變化,他們都是多年老主顧,應該可以吃出一些不同的心得。以前又甜又酸濃濃的鳳梨味就是我們家的招牌風味,但2023年有點不一樣,產期前半段是濃郁風味,中後期是清甜順口。但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

去年鳳梨有兩個產區,先採收的老欉區產量占一成五,較晚採收的新田區占八成五。老欉區從7月初採收到8月初結束,而新田區剛好銜接上,從7月底開始採收直到9月初結束。有些客人會指定整個產季前中後都要寄,因此會吃到不同風味的鳳梨。

石頭地上的鳳梨田,耕作時經常打到石頭;狗狗叫做Migu。
石頭地上的鳳梨田,耕作時經常打到石頭;狗狗叫做Migu。

「石頭仔地」鳳梨滋味濃郁 「土肉地」怕種出「肉聲果」

老欉區與新田區,不同的土壤質地,呈現出不同的風味。

老欉區是標準的「石頭仔地」(臺語),不算厚的土壤中包含著大大小小的石頭,當然太大的石頭已經被之前耕作的人陸續移出,但跟一般大眾印象中,田土應該是鬆鬆軟軟的樣態絕對不同,鋤頭一鋤下去,通常會打到石頭。而其實許多鳳梨都種在類似的土壤條件,因為石頭地能栽種的作物選擇不多,鳳梨耐旱且需要排水良好的條件,石頭地剛好吻合。而石頭地本身的逆境條件,也讓鳳梨的滋味較為濃郁,也就是我們過去引以為傲的土鳳梨滋味。

新田區可說是標準的「土肉地」,也就是土壤層較厚,整體沒有太多石頭,普遍適合各種作物栽種,類似所謂的「優良農地」。相較於石頭地,土肉地保水、保肥能力較好。當初在我接手時,觀察該農地已休耕多年且土壤層很厚,地上茂密的雜草灌木林在整地時直接打進土裡,這些有機質再慢慢地分解成為微生物養分來源,成為良好的養分循環,因此有預期土壤肥力將會不錯。

新田區的鳳梨植株一如預期長得非常好,開花結果率也高,加上是踩草實驗後第一次採收,因此格外期待。最初成熟的幾顆鳳梨各個果形碩大飽滿,每一顆都有3斤之譜,視覺上覺得開心,但心理上卻是有點擔心,因為過往太大顆的鳳梨滋味會偏淡。實際試吃後發現果然味道較淡,初期少量採收的都沒有達到出貨的標準,心中開始煩惱這2分地可能8、9千斤的產量該怎辦。

而且重點來了,新田區以踩草的方式維持雜草不要過高。踩草方式最大的附加效果是加強保溼,對於近幾年經常乾旱無雨的天氣,以及我那沒有鋪PE塑膠膜的鳳梨田來說,這樣的作法對鳳梨生長有很大的幫助。

但同時間,新田區土壤較保水,因著踩草的加乘效果,大雨過後維持土壤溼潤的時間更長。以前種在石頭地的很難有肉聲果,除非連下三天大雨再加上剛好果肉要成熟了;但新田區土壤層厚,下大雨後本身含水量容易較高,對即將成熟且偏大顆的鳳梨果實來說,變成「肉聲果」的風險也明顯增加。因此新田區的鳳梨滋味,也就不如石頭地種的那樣濃郁。

老欉區石頭地地力較差,鳳梨顯得嬌小,植株偏黃。
老欉區石頭地地力較差,鳳梨顯得嬌小,植株偏黃。
新田區等待成熟的鳳梨,各個碩大飽滿,植株健壯。
新田區等待成熟的鳳梨,各個碩大飽滿,植株健壯。

意外收成鳳梨大果 擔憂風味外也影響出貨狀況

踩草加上地力肥沃,再加上颱風豪大雨,等於無法出貨的大鳳梨。

當去年7月底新田區正要開始採收,卻在26、27日遇上「杜蘇芮」颱風連下兩天大雨,總共帶來600毫米雨量。7月28日依舊下著小雨,但部分鳳梨已經成熟一定要採收,合計28、30日新田區兩次採收600多斤的鳳梨都是肉聲果,無法作為鮮果出貨,只能趕緊揪平常合作的加工夥伴幫忙烘成鳳梨乾,少部分做成果醬,有些水分太高的直接就地回歸土壤。這期間能出貨的都是老欉區的鳳梨,受大雨影響較小;而新田區則一直要到隔一週後的8月7日,果實含水率較為正常,味道也較為回歸以往標準,才能以鮮果出貨。但老實說,接下來的產期總是一邊採收一邊擔心,擔心鳳梨太大顆導致滋味不足。

沒施肥,竟然還擔心鳳梨太大顆。

在沒有施肥條件下,以前想都沒想過,竟然會因為「鳳梨太大顆」而煩惱。往年採收的鳳梨大果頂多是2斤上下,且大果占總收成量不超過兩成,都是1斤半以下中小果居多。而新田區有六成是大果,而且果重常超過2斤、甚至3斤多,跟市售慣行農法的鳳梨差不多大,很驚人。

以前一箱十斤裝鳳梨大約會裝7到8顆,這次的通常裝5顆就十斤了,但紙箱早就買好尺寸不能說變就變,只裝5顆的話紙箱裡還有放1顆的空間,在宅配時會造成果實晃動撞傷,填塞緩衝物又得另外買,於是趁著今年產量較多,乾脆大放送,十斤裝紙箱放滿6顆,多送約2斤不等,加快我的出貨速度,客人也吃得開心。

但也有客人反應,以前小顆鳳梨適合單人或小家庭一次吃完一顆,現在變大顆有點困擾,而且大顆的後熟速度快,跟小顆相比較不耐放,以往都還可以在室溫放一週,現在可能放三四天就 得要吃完。可見鳳梨的大小對於採收、運送、食用保存等相關細節有著很多影響。而對我來說,在整個栽種的過程,要怎麼去控制鳳梨的大小,也是個相當不容易的問題。

新田區剛採收的超大顆鳳梨,滋味不如預期無法出貨。
新田區剛採收的超大顆鳳梨,滋味不如預期無法出貨。

鳳梨的大小是風味關鍵? 青菜蘿蔔各有所好

身為自產自銷的小農好處是,可以很快地得到消費者的意見,最有趣的,就是你發現同一天採收同一批寄出去的鳳梨,會有很不一樣的回饋。

A說:喔還不錯,但還是有點酸喔。

B說:不會太酸,甜度剛好,味道很香很喜歡。

C說:味道比以前淡了點,比較水。

D說:我覺得這次的順口香甜很好吃。

身為生產者,還真的很難為。只能盡量記住每個客人的喜好來安排出貨,或是在出貨備註欄那邊寫上注意事項,提醒自己。

其實這幾年栽種土鳳梨的心得是,不管是哪種土質種植的,大約一顆1斤半的重量是土鳳梨風味的分水嶺,1斤半以上的通常較不酸且順口,當然太大顆會沒味道;1斤半以下則酸甜濃郁口感扎實,愈小顆味道愈濃。

人家說「一方風土一方滋味」,但在我們鹿野這裡,雖是同一產區也能有不同的風土滋味。鹿野鄉卑南溪以西的區域,倚靠著中央山脈以丘陵山坡地為主,常常距離不到幾百公尺間,土壤結構差異很大,可能這一塊田是「石頭仔地」,過了一個小山溝幾十公尺後變成「土肉地」,而那些厚土田地基本上都是地主或農民經年累月汰除石頭增加壤土,慢慢整地才有的結果。

土壤結構攸關地力條件,如果要從事不施肥的耕作方式,最好學會看土壤地力的能力,至於如何看地力,則是務農所有經驗中最需要時間累積的。

以原本的土壤條件做基礎,如果不施肥,作物的營養來源就是來自土壤與雨水,某種程度就是「看天田」。而田裡邊的野草灌木也是一樣,它們靠的就是天與地,也就是說,觀察田間雜草的生長情況,可以初步判斷土壤的肥力狀況。說是初步,是因為有時候會因為短期因素像是餘肥殘留、綠肥翻耕,甚至一波漂亮的雨水都有可能導致雜草突然欣欣向榮。

老欉區鳳梨個頭嬌小,卻很有滋味,許多老客戶非常喜歡(左邊是老斌自己編的藤籃,用來揹鳳梨)。
老欉區鳳梨個頭嬌小,卻很有滋味,許多老客戶非常喜歡(左邊是老斌自己編的藤籃,用來揹鳳梨)。
觀察土壤的團塊情況,並觀察一些肉眼可見的土壤動物。
觀察土壤的團塊情況,並觀察一些肉眼可見的土壤動物。

種田也要會看地力 土地是無法說換就換的工作夥伴

如果拉長到一年、兩年來看一塊休耕地的雜草生長情形,植物老化殘枝的粗纖維積累、土壤團粒組成情況,以及一些肉眼可見的土壤生物觀察,都會更了解土壤的基礎,當然這很需要時間與經驗。另外,現在也可以利用科學的方法來觀察,利用土壤採樣、鑽探與導電分析,也可以看出土壤結構、微生物樣貌與肥力狀況,相對來說就不用花那麼久的時間。

那麼還要繼續踩草嗎?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踩草的好處多多。比起總擔心作物長不好,諸多工作與努力沒有獲得太多回報,總是有點灰心,擔心產季暴量是種奢侈的煩惱。

來看看過往的採收數字。過往最高的產量是2019年的3,900斤,但那是約莫5分地的產量,實際上每分地平均收穫只逼近800斤。後來隨著經驗提升,面積縮小一點照顧好每一塊地,每分地產量逐年上升,2022年一分地平均產量來到1,280斤。而去年2023,總產量是10,130斤,而其中8,600斤是2分地踩草實驗區的產量,也就是每分地產量來到4,300斤,成長幅度有點驚人。(編按:每分地4,300斤與有機栽培鳳梨的平均產量相當,但作者老斌採取不施用有機肥在內任何肥料的農法)

難道是因為踩草的關係嗎?我想可能更大原因是地力真的比較肥沃,再加上踩草保溼保肥的加乘效果。至於如何因應鳳梨成熟期間水分太多,讓田地在採收前較為乾燥,像是一般水果通常在採收前一個月會有所謂「斷水」的操作,我想這就是今年需要克服的問題。

畢竟土地無法任意選擇,說換就換,有點像是一種結交工作夥伴的緣分。跟自己耕作的土壤環境好好相處,了解土地的能力也衡量自己的能力,思考作物的特性,看看彼此能怎麼合作,我想也是務農路上最重要的樂趣。

田區尚未整地前,茂密的雜草與灌木叢生是好的地力表現。
田區尚未整地前,茂密的雜草與灌木叢生是好的地力表現。
收穫量多、果型大固然會有出貨、加工方面的困擾,但比起「產量不足」並不算什麼煩惱。
收穫量多、果型大固然會有出貨、加工方面的困擾,但比起「產量不足」並不算什麼煩惱。

參考資料:

黃裕銘〈土壤簡介〉:https://sstc.nchu.edu.tw/zh_TW/spread-content/node/1566201774001

土壤科學家所指土壤通常指粒徑小於2豪米(mm)顆粒者。直徑小於2mm之顆粒進一部細分為砂、砏粒(0.05~0.002mm)及粘粒(<0.00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