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創新之路 桌遊教具寓教於樂:農村水保署攜手社區 共同推廣水土保持與林下經濟

除了推廣水土保持與林下經濟,透過桌遊讓參與者了解如何防治病蟲害與天災也是重要一環。

除了推廣水土保持與林下經濟,透過桌遊讓參與者了解如何防治病蟲害與天災也是重要一環。

文‧圖╱
陳俊嘉 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有限公司專案經理
邱啓芳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南分署分署長
蔡政修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南分署農村營造科科長
許晉豪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南分署農村營造科工程員
傅怡棻 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有限公司計畫經理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南分署(以下簡稱臺南分署)以「和諧山林、智慧防災」為目標,將環境教育深植日常生活,透過培訓志工、農村社區以及學校合作,推廣水土保持、土石流防災與氣候變遷知識。

臺南分署於2022年榮獲第8屆國家環境教育獎優等獎,此獎項不僅肯定臺南分署在環境教育上的努力,也奠定未來推動方向。臺南分署與地方學校協作,針對學生環境教育,在社區舉辦課程和講座,提升公眾對環境問題的了解。2023年,臺南分署首次將水土保持與林下經濟的概念相結合,透過桌上遊戲的設計,使參與者可以輕鬆、有趣的互動方式了解環境議題。

林下經濟支援林業持續發展 與水土保持並行維護環境資源

林下經濟的推廣起源於造林成本高昂和木材市場價格低迷。許多樹種,如楓香和相思樹,需要超過10年的時間才能成熟,而牛樟、紅檜和扁柏等則需50年以上的時間,這一現狀降低了林主對造林投資的意願。因此,讓林農在林木成長期間能夠創造短期經濟收入、增加林產品附加價值,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目標。林下經濟不僅可以保障林地持續作為林業利用,也避免林地轉作農業或觀光開發。

2015年立法院通過推廣林下經濟的決議,2016年開始實施相關政策,2019年4月《林下經濟審查作業要點》正式生效。最初推廣的產品包括森林蜂產品、段木香菇、木耳以及臺灣金線連。這些「離地型」作物透過蜂箱、段木和育苗容器等方式栽植,以減少對土壤的直接接觸和對林地的干擾。2021年11月,林下經濟引入第一項「非離地型」作物:臺灣山茶。由於茶葉採收只涉及茶芽,不會翻動土壤,因此對環境影響有限。

林下經濟強調不干擾林地和林木生長,避免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以保護生態平衡和水土保持。選擇植於林下的作物需具有市場價值,以活化地方產業,促進產地與銷地之間的良性循環。此外,林下經濟採行農作物混植模式,有助於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在於保育水土資源、維護自然生態景觀,並防治土石流等災害。臺南分署將這兩大核心觀念結合,開發相關教具,並尋求農村社區的合作與建議。

借鏡模範社區經驗 製作桌遊寓教於樂

為了有效結合水土保持與林下經濟兩大主題,臺南分署首先盤點出設計教具時,希望推廣的重點觀念。例如,水土保持對於山坡地的重要性,在颱風或豪雨來臨時,若未妥善處理,可能導致嚴重災害。林下經濟的部分,則提倡在林蔭下種植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以減輕林農的經濟壓力,因此對林下經濟作物的認識成為教具設計的重要元素。

此外,臺南分署參訪多個經營環境教育有成的社區與團體,包括旗山糖廠社區、內埔東片社區和七股地方創生團體「股份魚鄉」,學習他們在環境教育方面的成就與經驗。這些社區在推動環境教育方面各有特色,旗山糖廠社區以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結合環境保護教育;內埔東片社區則專注於農業生態和自然資源的保護;七股股份魚鄉強調生態保育與永續漁業的重要性。

汲取這些社區與團體的經驗,臺南分署最終決定採用桌遊和卡牌遊戲,將傳統教育與互動遊戲結合,創造有趣、參與性高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和社區成員對環境問題的認知。透過這些遊戲,參與者不僅能學習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還能了解林下養蜂、臺灣金線連、山茶樹和段木香菇等作物的種植方法和經濟價值。期待互動式的教學體驗能夠提高參與者興趣,也能增強他們對環境保護的實際參與感。

臺南分署向旗山糖廠社區請益環境教育的成功經驗。
臺南分署向旗山糖廠社區請益環境教育的成功經驗。
第8屆國家環境教育獎頒獎典禮。臺南分屬積極推動多元環境教育課程,榮獲優等獎。
第8屆國家環境教育獎頒獎典禮。臺南分署積極推動多元環境教育課程,榮獲優等獎。

颱風、豪雨、土石流成遊戲關卡 運用農林經營法則過關斬將

桌遊「林下水保大作戰」的設計以水土保持為核心架構,專注於自然災害對山坡地的影響。遊戲中,颱風豪雨和土石流是主要的自然災害元素,這兩種災害對山坡地與農作物的影響方式各異。颱風豪雨可能對廣泛的產地造成損害,影響所有產地上的作物;而土石流則會沿著前進方向破壞所有作物,並進一步造成更為嚴重的土壤流失和經濟作物的毀壞。

遊戲中的主要經濟作物包括林下養蜂、臺灣金線連、段木香菇和山茶樹,這些作物在卡牌中扮演重要角色。遊戲過程會引導學員認識作物的四個階段,從一開始選定適合生長的環境、培育作物的方式,隨著作物所需成長過程漸漸長大,待成熟以後進行收成,將收穫變換成遊戲分數。同時,每種經濟作物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不同的天敵,如白蟻、蝸牛、虎頭蜂和介殼蟲等,這些天敵在遊戲中被設計為害蟲要素。

林下經濟推廣核心在於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因此遊戲中介紹多種生態除蟲方法,這些方法包括,使用網子包覆作物,以保護它們免受害蟲侵擾;使用遮草蓆覆蓋地面,以保護表土免受侵蝕和抑制雜草;維護田間的清潔衛生減少病蟲的孳生,如清除殘枝、落葉等。遊戲中還特別強調,如何對付蜜蜂天敵―虎頭蜂的方法,首選使用水柱或火攻拆除虎頭蜂窩,若不行才考慮以人工方式拆除,同時強調在進行這些操作時,宜穿戴適當的防護服以保護自身安全。

林下經濟作物卡牌與其使用說明。
林下經濟作物卡牌與其使用說明。

模擬農林經營挑戰 體驗農村社區互助與共享

這款以水土保持和林下經濟為主題的桌遊中,設計理念不僅具教育性,還包含豐富的互動元素,為遊戲增添策略與關卡。遊戲的核心在於模擬經營一片林地,培育林下經濟作物,並應對各種自然與人為的挑戰。

首先,玩家可以透過「指定抽手牌」的方式,模擬在實際經營中尋找和利用資源的過程,這不僅體現在農業生產中資源分配的競爭,也反映實際生態系統中資源的有限性;「迴轉牌」的設計代表自然環境的不可預測性,如季節和氣候的變化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指定拿產地牌」則讓玩家有機會直接影響對手的農林業經營,這在遊戲中象徵市場競爭和資源爭奪的現實;「向左轉移手牌」則增加了遊戲的互動性和合作元素,這模擬農業社區中的相互支援和資源共享,強調在面對共同挑戰時,團結合作的重要性;最後「手牌大風吹」引入重置遊戲局勢的機制,象徵著大規模自然災害或市場動盪對農業生態系統的影響。

這款遊戲透過這些互動元素,不僅讓玩家體驗到水土保持和林下經濟的重要性,也讓他們在遊戲過程中學習到農業資源管理、環境適應和社區互助的重要性。

桌遊設計團隊戶外考察,希望能更貼近實務經驗。
桌遊設計團隊戶外考察,希望能更貼近實務經驗。
桌遊設計牌面討論過程。
桌遊設計牌面討論過程。

全球環境議題普及化 臺灣環境教育從水土保持開始

臺南分署攜手南部學校與社區,構築以地理和環境特色為基礎的教育網絡,該策略核心在於鼓勵各地根據自己的獨特環境或災害特點,發展水土保持教育。目前轄區內(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金門縣)共有37所「水土保持酷學校」,其中5所學校被選為推廣示範基地,包含臺南市安平區私立慈濟高級中學國小部、高雄市楠梓區加昌國小與三民區陽明國小、屏東縣長治鄉德協國小與枋山鄉加祿國小。今(2024)年期望利用桌遊「林下水保大作戰」培訓5所示範基地的老師與學生,藉由互動遊戲推廣理念,將環境教育帶給更多學生和社區居民。

新化林場運用林下水保大作戰桌遊進行營隊活動。
新化林場運用林下水保大作戰桌遊進行營隊活動。

臺南分署在環境教育領域中展現前瞻性和清晰願景,透過創新且引人入勝的桌上遊戲,加深學生與社區成員對水土保持和林下經濟的認識,更進一步激發他們對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的意識,未來計畫是將這款遊戲引入更多學校與社區,藉此擴大教育影響力。

在此過程中,臺南分署也將培訓更多教師和水土保持志工,讓他們能夠有效利用這款遊戲作為教學工具,加強學習者對環境問題的理解與參與度。臺南分署也持續促進與社區的合作關係,共同推動環境教育,使之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最終目標是在地方層面,建立一個更加積極、有效且持續的環境教育網絡,為南臺灣地區乃至整個臺灣在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環境保護的挑戰中,落實環境教育生活普及化。

臺南市安平區私立慈濟高級中學為「水土保持酷學校」示範基地,其國小部參與臺南分署環境教育活動。
臺南市安平區私立慈濟高級中學為「水土保持酷學校」推廣示範基地,其國小部參與臺南分署環境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