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線通車!阿里山林鐵重攀高峰 總統賴清德期許再創百年榮景

總統賴清德與阿里山林鐵處人員於全線通車感恩活動上合照。(照片提供/農業部)

總統賴清德與阿里山林鐵處人員於全線通車感恩活動上合照。(照片提供/農業部)

文/何立翔

阿里山林業鐵路最初是日治時期為開採檜木而建,國民政府接收後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前身林務局的嘉義林管處持續經營,伐木結束後轉型為觀光鐵路。15年前,因莫拉克風災而嚴重受創、造成沿線柔腸寸斷的阿里山林鐵,在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以及所屬的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多年努力下,終於克服重重挑戰,於日前(7月6日)全線正式通車。

阿里山林業鐵路路線圖,淺、深雙綠路段,終於全線通車。(設計/林佳瑩)

總統賴清德今(19)日與農業部長陳駿季、偕同林業保育署同仁前往阿里山參加全線通車感恩活動,並慰勉過程中奉獻心力的工作人員,也表達對阿里山林鐵華麗轉身的肯定。賴清德表示,全線通車並不是終點,未來將持續建設阿里山,推動阿里山大軸線發展計畫,盼帶動嘉義縣市文化觀光,也助臺灣吸引國際觀光客。

總統賴清德今日與農業部長陳駿季前往阿里山,參加林業鐵路全線通車感恩活動。(照片提供/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賴清德指出,他擔任行政院長時曾到嘉義市林業園區視察歷史建築,過去林鐵修復工程一直斷斷續續,他在聽完簡報後,認為應傾全力修復,並指示安全、全線通車、融入文化3點要求。現今阿里山林鐵全線通車,將會持續建設阿里山,讓國內外旅客來到文化豐富的阿里山旅遊一定不虛此行。

賴清德總統肯定同仁與各界的努力,並期許阿里山林鐵能再創百年榮景。(照片提供/農業部)

陳駿季說,童年時期父母親曾帶他到阿里山坐火車看神木,這是他一直以來很寶貴的記憶,也是許多人的珍貴記憶,他表示,阿里山林鐵從林業運輸到觀光產業,傳承百年歷史,對臺灣來說,更是觀光動脈。

陳駿季表示,在莫拉克風災後,阿里山鐵路中斷,而在最後一哩42號隧道修復前,又遇上杜鵑颱風,感謝當時擔任行政院長的賴總統核定經費、對文化修復的要求,以及成立專責管理機關,今年阿里山林鐵才能順利通車,也涵蓋更多元的視野。陳駿季說,目前農業部、交通部及文化部正推動計畫,透過兩側的地方創生、農村創生,以新景點及新思維帶動觀光,讓國內外旅客持續來到阿里山觀光。

農業部長陳駿季感謝各單位夥伴多年來辛勤付出,實現林業鐵路從嘉義直通阿里山的便利,也延續百年鐵路的風采。(照片提供/農業部)
阿里山林鐵曾出借DL-34柴油機關車頭給英國威爾普蘭菲爾鐵路,並在今年五月插著國旗首航於威爾斯高地。今日通車活動上,遠方的朋友也特地獻上祝福。(照片提供/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農業部表示,當年莫拉克風災使阿里山林鐵受創嚴重,因交通不易、坡度陡峻、地質破碎等環境影響,修復工程極為困難,以致整體復健時間長達15年;全線通車工程本在九年前一度接近竣工,卻又因杜鵑颱風造成42號隧道嚴重崩塌、地基完全流失而中斷,多方評估後此段捨棄原線,向山側內部退縮,新建長達1,106公尺的隧道,過程經在地鄒族部落諮商同意,並通過環評與文化資產審議;但因高山物資運輸、山區濕度、溫差起霧等因素,又逢疫情人力短缺與俄烏戰爭炸藥缺乏,導致施工困境重重,如今全線通車,更顯不易。

為避免邊坡過度開發衝擊生態環境,42號隧道復建工程從原路線往山側內縮一百公尺,開鑿一條新隧道。(圖片提供╱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為避免邊坡過度開發衝擊生態環境,42號隧道復建工程從原路線往山側內縮一百公尺,開鑿一條新隧道。(圖片提供╱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COVID-19疫情與烏俄戰爭,影響42號隧道復建工程的人力與施工原料,讓原本就困難的工程更具挑戰。圖為施工人員鋪設枕木。(圖片提供╱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長林華慶表示,賴總統於行政院長任內成立專責機關,核定「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並於107年7月1日正式成立,及後續以前瞻計畫支持經費,是重要的轉捩點,讓世界級的百年鐵路,有了與身分相符的專責機構與文化資產定位。在林鐵文資處成立後,除了積極復健42號隧道,也配合林業保育署打造「阿里山林業文化生態軸帶」政策,針對沿線場站與歷史空間修復優化,提升路線安全、更新車輛、服務美學等重要工作,讓阿里山林鐵能在誕生百年後華麗轉身。

阿里山林鐵在全線通行後,將以鐵路沿線軸帶發展、壯闊的山景以及充滿文化、自然底蘊的遺產,伴隨大阿里山與嘉義地區,共同迎向下一個百年榮光。

阿里山林業文化生態軸帶政策,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也將並聯沿線周遭的歷史、人文資源,呈現更繽紛的臺灣之美。二圖為今日全線通車感恩活動上的藝術表演。(照片提供/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阿里山林鐵全線通車感恩活動大合照。(照片提供/農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