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豐農場六級化經營 打造完整臺灣紅藜產銷鏈:期盼輸銷歐美日 展現臺灣紅藜風采

臺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 Koidz.)俗稱紅藜,屬於藜科、藜屬的植物,其莖桿富韌性,成熟時穗會下垂。(圖片提供/信豐農場)

臺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 Koidz.)俗稱紅藜,屬於藜科、藜屬的植物,其莖桿富韌性,成熟時穗會下垂。(圖片提供/信豐農場)

撰文/吳秉容 攝影/吳尚鴻

人稱「紅藜達人」的鄭世政,最初和家人一起嘗到家鄉屏東種植的紅藜,驚豔於它對人體健康的益處、商業化的潛力,一頭栽入臺灣特有種作物「臺灣紅藜」復興運動,全心奉獻本土紅藜產業。2014年集結理念相同者,成立農企業「信豐農場」,自產自銷結合農友契作,田地至今擴展至十餘甲,紅藜栽種面積為全國之最。鄭世政的願望就是遍撒紅藜種子,讓各地皆能感受紅藜之美,同時推廣到全世界,讓臺灣紅藜在國內外發光發熱。

全臺灣都有紅藜故事 鄭世政要讓紅藜再次遍地開花

臺灣紅藜是臺灣特有的原生種作物,自古為原住民傳統糧食之一,因極佳的發酵效果,也是釀製小米酒的酒麴原料。賽夏族傳說人物迪卡魯(Dikalu)自鬼域帶回紅藜,釀出大受族人歡迎的酒;魯凱族「人蛇戀」故事中蛇王以七彩琉璃珠擄獲巴冷公主芳心,達魯瑪克部落文史工作者蘇金城認為,琉璃珠原型便是繽紛的紅藜穗;泰雅族、賽德克族和太魯閣族的彩虹橋神話,一說雙手沾染上紅藜汁液即可通過彩虹橋,神靈據此判斷辛勤耕作與否。「北、中、南部的原住民部落都有關於它的傳說,所以我希望讓紅藜再次遍地開花!」

鄭世政創辦信豐農場之初走遍全臺各地,深入考察地形、氣候,同時吸收不少紅藜相關的文化知識與傳說,農場自2013年營運至今(2023)年,紅藜栽植面積擴及臺北、桃園、臺東、屏東等地。鄭世政語氣堅定:「能種的地方都可以種,不必侷限在某一個地域,我比較關注的是當地氣候適不適合、種出來的產值夠不夠農民溫飽。」

一株株尚未結穗的紅藜迎風搖曳生姿。我們置身於中壢芝芭里1分地大小試驗田中央,鄭世政表示,「我們主要的紅藜產區還是在臺東、屏東,和當地農民進行契作,大面積種植;北部小規模的試驗田則以推廣為目的。」中壢若成功栽種,將結合桃園花彩節,與各種花卉競妍;未來甚至會擴拓鄰田,長線發展地景藝術,以獨特景觀帶動地方觀光產業,讓造訪者一覽臺灣紅藜風采。

鄭世政期望未來藉由紅藜育種與採收機械化,降低前端生產成本,將紅藜成功輸銷歐美日市場;目前則計畫投入資源於行銷教育,讓大眾了解臺灣本土紅藜與國外競品「藜麥」的不同,可以依據自身需求進行購買。
鄭世政期望未來藉由紅藜育種與採收機械化,降低前端生產成本,將紅藜成功輸銷歐美日市場;目前則計畫投入資源於行銷教育,讓大眾了解臺灣本土紅藜與國外競品「藜麥」的不同,可以依據自身需求進行購買。

紅藜品系純化最迫切 採收機械化要待成熟期、高度一致

根據多年栽種經驗,鄭世政指出,氣候是影響臺灣紅藜收成好壞的主因之一,「紅藜採收季大概是每年1月到3月左右,臺灣東北部如宜蘭、北花蓮等地,處東北季風迎風面,冬季容易下雨,紅藜如果在採收期遇到下雨會損失慘重。」

紅藜栽種確實「鋩角」(mê-kak)多。原則上紅藜越大時需求水分越少,但抽穗開花前須補足適量水分,確保子實灌漿良好;待抽出綠色的穗、綻放白色小花,露出一根根小黃點進行自花授粉,這時不管是大雨或灌溉,都有可能將柱頭花粉沖洗掉,造成授粉不良、影響產量。紅藜成熟時,若碰到連續降雨,溼度、水分太高,也會導致穗紛紛冒出頭發芽,穀粒品質與口感變差,造成大規模田損。鄭世政總結,種植紅藜要因地制宜、視天氣調整耕作方式,方能迎接最終豐收。

除了「天公作美」,要產出一粒粒飽滿紮實、色澤鮮妍的紅藜,整個栽種過程還要通過數道關卡。目前紅藜栽培從育苗、定植、除草、防治病蟲害等一路到採收,皆須仰賴人力,鄭世政表示,育種與採收機械化是降低前端生產成本的關鍵,「紅藜品系純化、選育尚未成熟,所以種子(皮)有紅、黃、橘、紫、黑等顏色,不同顏色是不同植化素的波長造成,紅色是甜菜色素,橘色是β胡蘿蔔素,紫、黑色是花青素。」作物色彩不僅關乎賣相更涉及營養,鄭世政強調:「育種純化的目的不是為了篩選顏色,是希望紅藜成熟期均一、高度一致,方便機器田間採收作業。」

成熟的紅藜田中夾雜著綠色未成熟紅藜,成熟期不均一導致採收困難度大增。(圖片提供/信豐農場)
成熟的紅藜田中夾雜著綠色未成熟紅藜,成熟期不均一導致採收困難度大增。(圖片提供/信豐農場)

鄭世政特別著重採收機械化,因為紅藜的採後處理,包括乾燥、脫粒、篩選與脫殼等,大多已可交由紅藜乾燥機、篩選機與脫殼機等專門機器協助,採收機具卻仍卡關。「因為紅藜生長階段、植株高低落差,機器無法自動辨別、調整。」他細數目前的嘗試歷程:「我們試過各種機器,有全餵入、半餵入採收機、割禾結紮機、雜糧聯合收穫機等,雖可以採收,但都無法完全克服成熟期、植株高矮不一的問題,最終結果就是耗損率高導致產量不足;所以目前採收仍須多道人工處理,這禮拜採完一批成熟的,下禮拜再採一批,直到全數採收完成。」

契作有保證累積農民信賴 穩定價格讓生產到通路都獲利

信豐農場作為臺灣六級化農企業,除了部分自產銷售國產作物臺灣紅藜,也和產區附近農民進行契作,鄭世政表示,「契作可以分攤生產風險,同時能夠實際扶持當地農民,如果全部都我做,讓他們沒收入,我心裡也會過不去。」目前許多契作農民都已合作十年之久,如何與農友「跋感情」(pua̍h-kám-tsîng)、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鄭世政也有自己的一套原則。「我的特色就是收購價格一旦和對方敲定,就不會改變。不管市價如何漲跌,我只管我自己的價格。」他接著說:「我覺得農業需要穩定,穀賤傷農,價格波動太大,大家都會很痛苦。」

收購價格穩定,讓農民無後顧之憂,「保證收購」當初談成的產量,也是促成雙方合作關鍵,但前提是農藥、除草劑檢測通過。「農場只收購無毒紅藜,每一批生產進倉儲前,都會先抽樣初篩,檢驗農藥、黃麴毒素等,再委託SGS、振泰等合格檢驗公司進一步檢測。據我所知,合作農民自己也會送驗。」

圖為小菜蛾,紅藜常見蟲害。紅藜田不施灑農藥、殺蟲劑,而是混合施用天然微生物製劑如蘇力菌、黑殭菌抑制病蟲害。
圖為小菜蛾,紅藜常見蟲害。紅藜田不施灑農藥、殺蟲劑,而是混合施用天然微生物製劑如蘇力菌、黑殭菌抑制病蟲害。

信豐農場出貨給超市、雜糧南北貨行,再由他們賣給消費者。過程中,鄭世政讓各方都有一定的獲利空間,「每過一銷售環節大概要為對方保留3到4成的空間去操作,因為當中還包含各自需要負擔的營業成本,所以實際上的淨利沒有那麼高。我做這幾年來發現,通路批貨每過一關打6到7折左右是農業的常態。」在正常的商業結構下,契作、企業、通路三方都能穩定獲利,是農場永續發展的不二法門。

臺東知本有最早亦為最大規模集中種植的紅藜區,維持至尼伯特颱風災損前,現已分散種植避險。(圖片提供/信豐農場)
臺東知本有最早亦為最大規模集中種植的紅藜區,維持至尼伯特颱風災損前,現已分散種植避險。(圖片提供/信豐農場)

達人破除謠言、解說紅藜功效: 帶殼、脫殼大不同  皂素無毒含量低

臺灣紅藜的三大特性是全穀、無麩質、鹼性食物。市售紅藜常見帶殼與脫殼兩種型態,兩者營養成分各擅勝場,但帶殼紅藜為「花包覆著種子」,保有較多抗氧化甜菜色素與膳食纖維,幫助排便;而脫殼紅藜為單純種子,蛋白質與必需胺基酸含量較高,減脂增肌。功效不同,皆對人體有相當益處。

除了說明帶殼、脫殼紅藜之間差異,鄭世政也指出大眾對紅藜的常見誤解。「很多人說帶殼紅藜的殼帶皂素有毒,所以要將它清洗到水變透明,但這只會讓好的成分甜菜色素流失。」鄭世政解釋:「帶殼紅藜外層是花,而皂素存在於種皮,它的影響頂多是對腸胃造成刺激,僅此而已。而且紅藜皂素的含量遠低於山藥、黃豆、人蔘等食物,又不若山藥、人蔘有生食用途,煮熟後食用,影響微乎其微。」

紅藜最常見的吃法是摻和米飯一起食用,鄭世政分享一個煮法小訣竅,「我不贊成紅藜、白米一起煮太久,因為米心熟透需要一個小時,但帶殼紅藜不需這麼久,煮食帶殼紅藜絕不能超過15分鐘,加熱過久會造成它結構改變、顏色變黃,無法呈現紅寶石般的色澤。」

除了原形食物帶殼、脫殼紅藜,信豐農場開發各式各樣的加工食品,如紅藜麵、紅藜茶、紅藜香檬醬、紅藜蛋白機能沖泡飲等,提升產品附加價值、擴大作物應用範圍;也因為加工產品在國外法規的限制較少,相比種子在國際間流通,需經過層層檢疫,曠日廢時且成本高昂,前者更容易推廣至國外。「研發紅藜加工產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向外推廣,國際間基本上不用經過特殊檢驗,只須審核成分表,我們產品的特色就是純素、不含添加物,所以目前已外銷至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地。」

信豐農場和臺北醫學大學產學合作進行動物試驗,結果證實60公斤成人每日吃22克帶殼紅藜可預防大腸及直腸癌。將帶殼紅藜最外層花被用機器磨成粉狀,顯露出淡棕色種皮,就是脫殼紅藜;近年經藥技中心實驗發現,脫殼紅藜有成為預防、治療脂肪肝藥物原料的潛力。
信豐農場和臺北醫學大學產學合作進行動物試驗,結果證實60公斤成人每日吃22克帶殼紅藜可預防大腸及直腸癌。將帶殼紅藜最外層花被用機器磨成粉狀,顯露出淡棕色種皮,就是脫殼紅藜;近年經藥技中心實驗發現,脫殼紅藜有成為預防、治療脂肪肝藥物原料的潛力。

紅藜、藜麥傻傻分不清? 打造本土品牌、布局歐美日市場

過去作為原住民傳統作物的紅藜,為何近年於臺灣爆紅,吸引農民一股腦地投入栽種?據報導,2013年美國天后碧昂絲宣稱靠藜麥取代米飯減肥成功,國外也有太空人帶藜麥上太空作為營養來源的報導。在眾多名人、媒體加持下,於歐美掀起一股「藜麥風潮」,與藜麥同屬不同種的「近親」臺灣紅藜,順勢在臺灣嶄露頭角。

國外常見的藜麥因其全營養的特性,有「超級食物」、「未來食品」美稱。與藜麥相比,紅藜的蛋白質含量相當但熱量更低(低脂、低澱粉),且擁有較高含量的膳食纖維及礦物質元素,營養價值更高。

紅藜不輸藜麥,為何臺灣紅藜不能銷往其他國家?鄭世政說,「除了檢疫問題,主要還是因為南美洲的工資便宜,與我們有5到10倍的差距,若採收階段能成功機械化、降低前端生產成本,讓臺灣紅藜的價格更有競爭力,銷往歐美日市場的機會將大幅提高。」打入國際市場是鄭世政的最終目標,他對臺灣紅藜的品質有信心。

鄭世政也希望透過行銷推廣,讓消費者更認識本土紅藜與南美洲藜麥的差異,再依據自身需求選購。鄭世政相信,穩固國內消費市場,打造精實的本土紅藜品牌,就是邁向國際市場的第一步。

鄭世政希望在六級產業化及有保證的契作下,建構穩定的產銷體系,並進一步將本土紅藜推銷到國際。
鄭世政希望在六級產業化及有保證的契作下,建構穩定的產銷體系,並進一步將本土紅藜推銷到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