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苦甜巧克力、肥滋滋炸雞……為何食物可以帶來療癒感?

想像和「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點燃一根火柴,在火光裡你看到什麼?是甜蜜放縱的蛋糕巧克力,是罪惡卻能救贖靈魂的炸雞配啤酒,還是家常卻魂牽夢縈的媽媽牌滷肉?這些撫慰人心的美食被稱作「療癒食物」(comfort food)。影像工作者暨《餐桌上的電影物語》作者蕭菊貞,探討人們主觀直覺的食物慾望,也許滿足生理需求,也或許滿足心理情感,都反映內心深處的渴望。

劉曉栴用土窯做料理
封面故事
順著柴火之流,窯烤料理暖胃也暖心

踏進臺南的後壁國小,擅長以柴火、土窯烹飪料理的劉曉栴,正與野地森活創辦人Emma帶著幾個學員,圍繞在剛建好的土窯旁上課。「他們得上完共38小時的課,才能真的學會善用土窯,不然等我離開之後,土窯總有一天會變成擺放在這裡的裝置藝術而已。」已有上百人教學經驗的劉曉栴如此說著,這是她的堅持,也是她對柴火的尊重。

孫嘉豪從原料到製程,都有著自己的理念和堅持。
封面故事
來點甜甜的…臺灣手工糖果,與農共好的樸實

走進瀰漫著甜香氣息的「樸實工作室」,看著創辦人孫嘉豪一邊拿著木勺刮取鍋邊的棗泥,將其與麥芽糖混合均勻,一邊娓娓道來自己與棗泥糕的緣分從何開始,又為什麼會想投入這個產業,才知道這一顆顆「臺灣手工糖果」,不僅療癒食客的心,更包含一群人用心關懷土地及文化之情。

pilau的料理過程耗時耗工,但也凝聚了家人間的情感。
封面故事
在遠方找到熟悉的味道

我來自坦尚尼亞,是非洲東部很大的國家。我們的主食是米飯跟玉米粉做的ugali(讀音為烏咖哩),其中我最喜歡pilau(讀音為皮拉烏),那是用蔬菜、牛肉、馬薩拉綜合香料(masala)等食材煮成的抓飯,因為是大家一起做一起吃的料理,讓我想起很多快樂的回憶。pilau很香很好吃,但做起來很麻煩,要準備很多食材,煮一鍋至少要花三到四小時,所以只有新年、復活節、聖誕節等特別的日子才吃得到,如果有人結婚,鄰居或親友也會幫忙煮,很多小孩就會一起過去吃。

封面故事
無論如何都要記得回家

國中的時候我逃家過一段時間,課業壓力太大,我不是一個會讀書的孩子,而當時學校還有能力分班制度,成績不好的學生是會被降班的。國一暑假前的最後一天, 班導把我留下來,她告訴我,我被刷出了前段班,下學期開學去B段班報到。那天她的語氣特別溫和慈祥,和平常摔我考卷的咆哮語氣截然不同,她說「妳的程度留在這一班太辛苦了」、「去新班級會好過一點」,但我什麼也聽不進去,滿腦子想著完了完了,我被降班了,我再也不是好學生了,一切都完了……

1982法式冰淇淋。
封面故事
來點冰冰的…融化在舌尖的沁涼,療癒土地也治癒人心

連續劇裡,失戀的主角一邊哭一邊挖著冰淇淋送進嘴裡,想冰敷受傷的心、融化鬱結的情緒,因為冰淇淋總能讓人破涕為笑:小朋友手拿一球叭噗笑得開懷;青少年對著夜市裡高聳的霜淇淋歡樂尖叫;大人拿著湯匙挖著冰淇淋優雅談笑。雖說越療癒的食物越罪惡,高油高糖高熱量,但如果能好吃又健康,甚至把療癒散播出去呢?

自己料理的好處就是可以加上各種喜愛的食材。
封面故事
獨一無二的在地家鄉味

我很喜歡做菜,每次下廚都覺得很放鬆,不管是疲倦的時候,或是想家、心情不好,我都會用料理來轉換心情,享受屬於自己的療癒時光。偶爾想要簡單、健康又有家鄉味的話,我會做酸辣蝦醬搭配燙青菜,但我最愛的是涼拌青木瓜加臭魚露。我的家鄉在泰國的東北部,家家戶戶都有臭魚露(ปลาร้า/plara),是我們地區最主要的調味料。

英式早餐
封面故事
漂泊中的慰藉

食物的療癒力量在日劇《深夜食堂》中描述得鉅細靡遺,令人魂縈夢牽的不一定是食物本身,而是溫暖的回憶。是記憶裡奶奶的蔥燒魚,醬汁中那股平衡到極致的醋和鹹,導致我在倫敦中菜外賣吃到蔥薑快炒時會揪心一下;是外婆剁小米辣做極品水豆豉的椒氣沖天,讓我在義大利吃火辣茄醬義大利麵(Arrabbiata)時想起她那不怕辣的鐵手;是母親把好吃的菜都留給我們,自己拿熱開水與剩菜湯加到白飯中,筷子喀喀吃著湯飯還不停讚香,讓我多年後在居酒屋咻咻吸食茶漬飯時,突然感到一絲心酸和感恩。這些深藏腦袋中的味覺抽屜被無預警地打開來,讓我們能與美好的、不復存在的過去連結起來。

封面故事
綠植相伴,居家養護輕鬆上手

養護觀葉植物網路上講得很簡單,沒想到蟲蟲危機、枯葉爛根統統來,懷疑買的植物有問題或自帶黑手指體質?擁有超過千盆觀葉植物的Louise(彭暖茹)和Ang(廖培安),因喜愛觀葉植物而相戀結婚,成為超級綠手指之前,也是從居家小規模種植開始,「初期經歷不少挫敗,繳了很多學費。」Louise表示,現在資訊流通快速,許多新手看到網友分享或達人教學,就依樣畫葫蘆模仿,卻忽略環境不同,對待植物的方式也需改變,「它們不只是漂亮的擺設,而是生命。」

封面故事
南國雨林植物的綠色方舟

四季如春、海洋環抱的恆春半島,成為熱帶植物的一方淨土。不少雨林植物在此落地生根,它們常具有絢麗百變、讓人一見難忘的葉形,隨著風或洋流來到臺灣,演化出特有身姿。但活過了天擇,位於低海拔的棲地仍難逃人為干擾,甚至成為梅花鹿的大餐。四年前,恆春熱帶植物園啟動「方舟計畫」,為南國瀕危熱帶植物打造庇護所。

Huan將皮革葉子分類收納
封面故事
皮革觀葉的迷你世界

「愛它不一定要買來養,擁有的方式很多。」一片片以皮革製作的細緻葉子,有的色彩斑斕、有的葉面破洞,葉形多變姿態以及略為凹陷的葉脈,在相框內排列整齊,還有等比縮小的觀葉盆栽,聚集在一起宛如扮家家酒的桌上小植園。皮革植物設計師Huan(吳雨歡)以精湛的手作技藝,讓收藏觀葉植物充滿更多可能。

封面故事
豢養一座都市叢林,用植物啟發創意

登上臺北建國花市附近一棟老公寓的四樓,與「日目247Visualart」共同創辦人陳普辦公桌相倚的,是一座有著上百種觀葉植物的半露天溫室。日光通過布幕轉化成柔暖的光線,空間瀰漫著飄渺霧氣,身處在滿室綠意中,總能為陳普帶來豐沛的靈感。他創作的「光獸Mossmo家族」、《黑青》系列等作品,都來自植物的啟發。

蕨對好種
封面故事
【植迷生活】有植物的地方就有家

「有植物的地方就有家」,在媒體報導觀葉植物的奇貨可居之前,我一直這樣看待生活中的植物。變葉木、朱蕉、福祿桐、彩葉草、椒草……這些是早期在臺灣曾被注目的觀葉植物;疫情期間,源自雨林的觀音蓮、蔓綠絨、火鶴,經由精心拍攝的美照在媒體網路傳播,困在家裡的人們看見了擁有鮮明葉脈、絨布般質地、鮮紅或黝黑色彩等華麗葉片的觀葉植物,開啟了生活的新大門──那就來「獵」植物吧。

封面故事
從培育到選品,植人打造宅栽園地

在社群媒體的帶動之下,臺灣掀起一波觀葉植物熱,疫情又助長「宅經濟」,觀葉植物價格水漲船高。園藝界異軍突起的新星「宅栽」,從地毯式蒐集臺灣既存的老品種、看準潮流回歸,到搶先培育未上市新種,利用網路社群行銷,在YouTube累積近八萬人訂閱,賣出觀葉植物新商機。

封面故事
漫步蓮華池,望見葉的無窮樣態

漫步於南投魚池的蓮華池林間步道,聳立的喬木底下有灌木、林下植物,樹上攀有綠意濃密的巢蕨與藤蔓,仔細尋找還有著生於枝條上的原生蘭,共同堆簇一座鬱鬱蔥蔥的觀葉植物祕境。對照一般郊山植物種類約莫兩、三百種,蓮華池卻高達六百種,是什麼原因讓這裡滋養出從土壤到樹冠層層盎然的森林結構呢?

苜一植栽
封面故事
把森林搬進房間

自從疫情進入生活,限制了外出接觸大自然的機會,人們開始想念那片綠意。但入手一盆植物不像掛上一幅畫,只要欣賞就好;要照顧它、觀察它,和它一起成長,對於新手來說或許稍嫌困難,這時候就需要專業人士如「苜一植栽」主理人Dora,替植栽新手一一指引。

封面故事
【植迷生活】植於心間的靜好

幾年前因室友搬離、由邊間挪移至面對社區中庭的房間時,最中意的即是有了一方窄仄陽臺。靠近耶誕節的日子,我興沖沖自店家攜回一株心儀已久、上板至淺色木片的二叉鹿角蕨,彼時此種並非原生於臺灣的雨林植物熱潮正悄悄掀起,加上以毛茸茸走莖惑人心志的兔腳蕨,兩株帶著動物名的植物與老闆相贈的小精靈空氣鳳梨,成了小陽臺的第一批房客。

封面故事
北回歸線以南,龜背芋與她們的產地

原始熱帶雨林的樹冠底層,大型多年生植物龜背芋的蜷曲嫩苗緩慢舒張,造就深綠葉緣不規則的獨特羽裂,因為與有孔洞的瑞士起司有幾分相似,被賦予Swiss cheese plant 的可愛暱稱。人們無法預測她下一秒的變化,只能靜靜等待葉片羽狀裂口的張力美感,而她的根系慢慢地、慢慢地伸展,觸碰臺灣國境之南,在屏東縣長治鄉生根茁壯,引領羅鈞瀚走入龜背芋與她們的產地。

啤酒桶陳歡吉地瓜酒
封面故事
大膽嘗試,與農作共創白水芳華

時光回溯至1900年,唐惠桓的曾祖父在家鄉金門創設泉茂商行,為當地18家民間小酒坊之一,由於手藝精湛,所釀造的地瓜酒近似於日人偏好的「芋燒酎」(即地瓜燒酒),日治時期深受日人青睞,每逢發餉日軍官就前來泉茂購酒,風光一時。

侍酒師
封面故事
侍酒師搭餐術,打造最佳飲食體驗

「不只要有品酒能力,還要能夠觀察到客人想要什麼,即時提供服務。」侍酒師Ray認為,以「侍」為先、以「酒」為次,這個「侍」並非單指侍候、服侍。比起餐桌服務與優秀的品酒能力,具有謙虛、細心、洞察客人需求,甚至閱讀空氣的技能,都是侍酒師更須具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