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柴火之流,窯烤料理暖胃也暖心

劉曉栴用土窯做料理

劉曉栴用土窯做料理,保留食材最原始的風味。

文字/田育志 攝影/何忠誠

踏進臺南的後壁國小,擅長以柴火、土窯烹飪料理的劉曉栴,正與野地森活創辦人Emma帶著幾個學員,圍繞在剛建好的土窯旁上課。「他們得上完共38小時的課,才能真的學會善用土窯,不然等我離開之後,土窯總有一天會變成擺放在這裡的裝置藝術而已。」已有上百人教學經驗的劉曉栴如此說著,這是她的堅持,也是她對柴火的尊重。

說起接觸柴火和窯烤料理的起始,劉曉栴笑說這並不是預期中的規畫。50歲那年,她決定離開社群電商的主管職位,原本要開間麵包工作室,帶著單親媽媽一起做麵包,「其實我當時想要做一個實驗,叫作順著生命的『流』走,不特別籌劃下一步,來什麼是什麼,接受冥冥中的安排。」或許正是帶著這樣的念頭,雖然劉曉栴已借好某個中央廚房的烤箱,但身邊友人也捎來消息,告知在新竹湖口有個磚窯可以使用,她沒有太過設限,就這麼跑到湖口,跟著在磚窯工作的麵包職人學習生火,用窯來烤麵包。

不久後,先前工作上認識的朋友在楊梅的工廠有個閒置空間,於是邀劉曉栴過去做麵包,她也找了認識多年的Emma來建造土窯,而Emma一句「窯烤麵包和披薩太落伍了,妳應該要做窯烤料理,只要(把食物)放進去再拿出來就好了」,讓生命的流彷彿動了起來。從烘焙麵包到窯烤料理,劉曉栴開始將過往用瓦斯爐、烤箱烹煮的食物,放到窯中料理,「第一次是用窯烤雞腿,我兒子覺得很好吃,後來我就繼續試做其他菜色。」

火是活的 學習與它一起工作

經過一年多研究,劉曉栴漸漸摸清柴火與窯烤特性,她把火當成另一個生命來看待,「火是活的,我學著和它一起工作。」和使用瓦斯爐與烤箱不同,前兩者可以隨意控制、維持溫度,但土窯並非如此,「柴火將窯內燒至一定溫度後,通常會從350°C開始料理,可以烤披薩、蔬菜,隨著溫度下降,依序有不同料理可以處理,就是我現在正在教他們的事。」劉曉栴進一步解釋,溫度的下降跟窯的大小、事前把窯燒熱的時長、當天氣溫等因素有關,降溫速度是土窯自己的「流」,順應這個流動做適合的料理,是她累積下來的多年經驗,也是要教給學員的心法。

劉曉栴打了個比方,她說窯壁像電池,透過燒柴來儲存熱能,即使沒有明火或是柴火退出後,都能繼續用遠紅外線的輻射加熱食物。每次在料理前一晚,她會先用柴火將窯內空間燒熱,至少得連燒四個小時,才能讓窯壁保有足夠熱能。「這是為什麼我會買友善農法的無毒農作物來烹煮,而且只吃當季食物的原因,這樣才不會浪費我從劈柴、生火一路下來的工夫,還能吃到食物最新鮮的原味。」劉曉栴堅信,和食物最好的互動方式,就是用認真種出來的食材、用認真的方式料理它,並認真地吃下肚。

前所未有的感官體驗

「其實我做窯烤料理給其他人吃,過程中最療癒我的,是看他們吃到食物的表情。」劉曉栴一邊說一邊回想,有人一咬下剛出爐的披薩,就忍不住驚呼餅皮怎麼這麼香、這麼好吃;也有一對夫妻吃了她用土窯做的法式燉肉湯後,直呼那是多年來喝過最好喝的湯,湯內保有蔬菜的香味、甜味,喝起來的口感不僅暖胃也暖心;而在窯中烤過的花椰菜,即便有些焦黑,吃起來也不苦而是香的。

這些直接的表情與反應,療癒了劉曉栴,同時,她也透過這樣的料理方式,帶給人們療癒。「利用柴火與窯烤做出來的食物,對吃的人來說是種味覺上的刺激,是以前沒有體驗過的全新感受,當他們因為吃到料理而感到愉悅,也是一種療癒。」劉曉栴總說,聽到不同人回饋的感官體驗,是她做窯烤料理最豐富的收穫。

關上土門
一顆顆標有數字的土門塊依序疊放在窯口,這就是所謂的「關上土門」,讓窯內繼續燜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