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點甜甜的…臺灣手工糖果,與農共好的樸實

孫嘉豪從原料到製程,都有著自己的理念和堅持。

孫嘉豪從原料到製程,都有著自己的理念和堅持。

文字/江懿文 攝影/吳尚鴻

走進瀰漫著甜香氣息的「樸實工作室」,看著創辦人孫嘉豪一邊拿著木勺刮取鍋邊的棗泥,將其與麥芽糖混合均勻,一邊娓娓道來自己與棗泥糕的緣分從何開始,又為什麼會想投入這個產業,才知道這一顆顆「臺灣手工糖果」,不僅療癒食客的心,更包含一群人用心關懷土地及文化之情。

別看棗泥糕造形簡單,製作工序可是需經過層層關卡,先得將麥芽糖放入鍋裡加熱攪拌。孫嘉豪提到,延續著友善土地、關懷臺灣農業的理念,在尋找原料時,他們都會盡量挑選臺灣在地素材。棗泥糕裡使用古法製作的麥芽糖,深咖啡的透亮色澤,質地偏固態、黏稠,還帶著淡淡甜香,孫嘉豪強調除了品質好,更有著文化上的意義,「維持古法製作不容易,如果我們的支持得以讓店家的下一代接手、傳承,等於是讓傳統技藝繼續下去。」

麥芽糖與使用黑棗、紅棗及紅雲豆等製成的棗泥充分混合後,金桔口味會加入金棗泥增加水果風味,「我們都會盡量選用在欉熟成的水果,好處是水果生長到足夠的程度,養分、風味都會提升,品質也更好。」他甚至會一一前往產地拜訪小農,才因此認識了以「與自然共好」為念、栽種金棗的農民。深諳身土不二道理的孫嘉豪,每個原料的挑選都有其原則在。

接著放入葛鬱金粉、金桔汁及葡萄籽油,油脂可以避免棗泥糕太過黏牙。煮到糖體變成如融化巧克力般的滑順質地後,放入預熱好的堅果攪拌均勻,再倒入模具中,以人工推平的方式,將軟滑綿密的糖體一一鋪整、塑形,看著工作人員整齊地壓整棗泥糕,畫面相當有趣。

步驟還沒結束,方方正正的棗泥糕接下來還得經過冷卻,才能送入機器切塊、包裝,整個過程約需三到四小時。帶著我們參觀完整流程的孫嘉豪說道:「有時候我會站在機器前看著一顆顆糖果掉進底下的箱子,穩定的節奏還有聲音跟畫面,莫名有種療癒的感覺。」

從土地挖掘 臺灣水果更多可能

在臺灣,食品加工雖然發達,但水果的加工產品種類卻不多。孫嘉豪提到農友來找他幫忙加工自家農產時,第一個想到的大部分都是果乾或果醬,而他選擇糖果的原因在於,他認為水果製成糖果的過程,會經過多道工序,而且每一個階段產生的材料,都可以成為獨立的品項,讓食材發揮的空間更大。

而該如何將水果本身的風味保留在糖果中,是孫嘉豪首要面對的課題之一。新鮮水果加工後會因為水分和溫度的不同產生變化,以芒果為例,為了找到既可以保留風味又維持芒果金黃色澤的品種,他們必須花時間一一嘗試,克服各種變數,「當時我為了測試研發,把市場上出現過的品種都買了一遍,愛文、玉文不用說,你想得到的幾乎都試過。」

就算找到了合適的品種,難題也還沒結束,因為農友們的種植時間、管理方式各有不同,連帶的水果表現也會有差異,「加工前我會去思考自己想要做出什麼樣的風味,再找到可以支撐的元素。」加上加工品需要有固定的品質與製程,該怎麼在這些變數中尋求穩定,孫嘉豪認為是最困難的部分。

對於水果加工的掌握度漸漸上手後,除了原味核桃棗泥糕,他也陸續開發金桔杏仁棗泥糕、松子桂圓糕、夏威夷鳳椰糕等,其中夏威夷鳳椰糕更是將棗泥換成鳳梨果泥的臺灣口味,孫嘉豪分享以前在中美洲工作時,喝過一款充滿鳳梨跟椰子風味的調酒──鳳梨可樂達(Piña Colada),加上臺灣的鳳梨遠近馳名,因而創造出這項產品。「這個口味對我來說,代表一種歡樂、開心、與好友聚會的療癒時光。」

擅長從臺灣人熟悉的味道中找尋元素的孫嘉豪,還開發出醬燒香菇糕,香菇先用醬油爆香後再打成泥,鹹香鹹香的口味讓人眼睛一亮,靈感源自中秋節常見的香菇滷肉月餅,他強調:「最根本的還是從自己的飲食文化中挖掘更多可用的元素,開發出臺灣的味道。」 因此喜歡酥脆口感的孫嘉豪,製作了芒果、鳳梨、柚皮三種口味的酥糖,「酥糖的製作過程比較簡單,糖煮好後丟下堅果攪拌,倒入模具成形再鋪上果乾,大概一個多小時就可以完成。」孫嘉豪一邊解說,一邊將果乾整齊地鋪整在糖體上,不僅看起來賣相可口,酥酥脆脆的堅果加上果乾扎實又帶著香氣的口感,兩者起到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除了棗泥糕系列,酥糖系列也是孫嘉豪的得意之作。
除了棗泥糕系列,酥糖系列也是孫嘉豪的得意之作。